王梅枝
[摘? ?要]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親民為民形象是中國共產黨形象建設的最根本取向,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樣子”和“形象”。黨的性質和宗旨是黨的形象建設的根本出發點。黨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由此決定著黨必須服務人民,團結人民,依靠人民。維護和提升黨的形象,是鞏固黨長期執政地位的重要途徑,也是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的現實訴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新時代,黨的親民為民形象建設面臨許多新的挑戰。黨在新發展階段親民為民,仍須問需于民,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大力改善民生,始終不渝恪守親民為民這一黨的形象建設的靈魂。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百年大黨;建黨100周年;親民為民;執政理念;執政形象
[中圖分類號] D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1)05-0005-07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樣子”就是形象。“大的樣子”不僅僅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黨員人數和組織規模方面是世界上第一大政黨、第一大執政黨,更重要、更本質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信仰、執政理念,以及在品質、作風、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具有世界上其他政黨(包括執政黨)所不具備的崇高形象和鮮明底色。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執政環境更為復雜,執政壓力更為繁重,執政目標更為宏偉,繼續保持和弘揚良好的執政黨形象至關重要。
一、黨的性質和宗旨是黨的形象建設的根本出發點
一個政黨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取決于這個政黨對待人民的立場。中國共產黨的形象表現在多方面,其中親民愛民形象是中國共產黨形象建設的最根本取向,親民是從情感上而言的,為民是從行動上而言的。親民為民形象承載了黨的理念、宗旨和目標,承載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希望和寄托。親民為民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樣子”和“形象”。是否與人民群眾心連心,是否把老百姓的事當自己的事辦,反映的是黨的作風。作風就是形象,作風關系到黨的事業興衰成敗,關系到黨的執政基礎是否穩固。
歷史唯物論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親民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馬克思指出“共產黨的職責是打破舊社會的束縛,推倒舊社會的統治,在尊重人民群眾的前提下,進行新社會的構筑,為每個自由人的成長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1]“無產階級的解放運動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解放運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無產階級的運動是大多數人共同利益訴求的一種集中體現”[2]。列寧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共產黨應尊重人民群眾的想法,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得到無產階級的擁護,否則黨的事業將寸步難行。”[3]
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植根于人民,由此決定著黨必須服務于人民。黨的十九大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這一規定決定了親民為民、為中國廣大民眾謀利益既是中國共產黨形象建設的根本出發點,也是其根本落腳點,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中國共產黨形象建設的根本價值取向。老百姓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天”,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人民至上是共產黨執政理念的核心。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放在黨的事業的最高地位,這是共產黨最美的樣子,也就是中國共產黨最本質的形象。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黨是勞動階級利益的代表者。黨的一大通過的黨綱明確提出要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黨的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明確提出要把謀求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徹底解放作為奮斗目標。此后,無論黨章如何修改,黨的性質和宗旨始終都沒有變。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必須始終親民為民。
從毛澤東到習近平,黨的歷屆領導人都強調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屬性。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黨的七大的政治報告中,毛澤東強調:“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4]黨的七大通過的黨章首次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
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提出把實行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重塑我黨形象的根本,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黨的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深刻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5]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人民群眾是改革發展的主體和動力,是國家和社會穩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礎。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推動者”。并強調“要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斷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6]。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道出了當代中國共產黨的的執政理念。
回顧黨的歷史,從毛澤東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到鄧小平提出“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從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的論斷到胡錦濤提出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理念,再到習近平提出“一切以人民為中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思想,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一脈相承。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共產黨人永恒不變的初心。這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最顯著標志。中國共產黨的良好形象離不開這一宗旨。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形象定位,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集中體現。
二、百年黨史見證了黨親民為民的執政形象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高度重視維護和塑造良好的政黨形象,中國共產黨的完美形象是黨在完成不同階段的歷史任務中逐漸形成并豐滿的。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不同歷史時期,塑造出了既一脈相承又具有特定時代內涵的良好政黨形象。
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一以貫之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過程,也是不斷塑造中國共產黨光輝形象的過程。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形象建設的靈魂。中國共產黨能夠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根本原因在于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的進程中,展現出來的無私奉獻、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的光輝形象,得到廣大民眾的贊頌和擁戴。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光輝形象的樹立,是通過無數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可歌可泣、感天動地的英雄事跡體現出來的,是通過黨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制定一系列惠民政策,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體現出來的,是通過黨展現出的優良傳統、優良作風體現出來的。正如毛澤東所說,“中國共產黨以自己艱苦奮斗的經歷,以幾十萬英勇黨員和幾萬英勇干部的流血犧牲,在全民族幾萬萬人中間起了偉大的教育作用”[4],在全國人民心目中樹立起一座座高大的豐碑。民眾之所以能夠信任中國共產黨,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在人民心中有著良好的形象,歸根到底,就是因為人民相信共產黨能夠實現他們的利益需求。
在革命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就明確規定:“中華蘇維埃政權所建立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等130余部法律法令,保障群眾權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注重經濟建設,改善人民生活,體現群眾利益,明確規定“我們的經濟政策的原則,是進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須的經濟方面的建設,集中經濟力量供給戰爭,同時極力改善民眾的生活”。為此,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制定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以發展農業、工業、商業;明確把農業生產放在蘇維埃經濟建設的首位;蘇區政府實行土地革命,使占人口80%的廣大貧困農民獲得了土地。毛澤東親自帶領大家開挖水井,“吃水不忘挖井人”傳頌至今。蘇區干部非常關心群眾的疾苦,經常深入鄉村做調查研究,幫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很多家庭的青壯年參加紅軍以后,家里的地沒人種了,他們便代為耕種。“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這首山歌正是當年蘇區干部艱苦奮斗作風的真實寫照,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維護工農群眾根本利益的良好形象。
在延安時期,黨通過貫徹親民為民的執政理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制定和實施惠民利民的政策,樹立親民愛民形象。1942年12月,毛澤東在《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中指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為此頒布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調動民眾參加革命的積極性。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說:“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從而成功樹立了黨的親民愛民形象,凝聚了民心,贏得了民眾的支持和擁護。
在解放戰爭時期,黨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共產黨與老百姓結成魚水關系。正是從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身上,老百姓看到這個黨、這支軍隊是為民愛民的,因此前線需要什么,根據地老百姓就給前線送什么。如同指揮淮海戰役的陳毅所言:淮海戰役是老百姓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原國民黨將軍杜聿明這樣評價淮海戰役:粟裕的部隊只有10萬人,可是后邊跟了40萬、50萬農民,推著小車運傷員、運彈藥、運糧食,其焉能不勝?而我們30萬部隊從徐州出來,走過村莊老百姓早就跑得精光,所有的糧食全都埋起來,水井全部填掉,我焉能不敗?一正一反的強烈反差,使得中國共產黨親民愛民的光輝形象一覽無余。
執政后的中國共產黨開始了新的形象建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于人民”。毛澤東多次強調人民的重要地位,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民不聊生。美聯社這樣評論說:這個國家太大了,又窮又爛,不會被一個集團統治太久。國民黨也預言:共產黨進得了大上海,不出三個月就要退出來。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很快用事實粉碎了這些誑語。為了鞏固新生的紅色政權,維護國家安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戰爭,堅決鎮壓反革命,進行“三反五反”運動,同時對舊社會進行徹底改造,禁止黃、賭、毒,迅速蕩滌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污泥濁水。中國共產黨在接管大城市后,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整頓混亂的市場秩序,確立新的財政經濟管理體系,實現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前后用了不到3年時間就迅速打了一場漂亮的國民經濟恢復戰。人民翻身做主人,國體上實行人民民主專政,政體上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面開啟了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執政初期的中國共產黨以優異的成績在全國人民面前樹立起良好的形象,極大地振奮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黨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也空前增強。
在開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由于對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規律認識出現偏差,特別是“文化大革命”10年內亂,使黨和國家的事業遭受了嚴重挫折,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黨的形象也因此受到損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又通過恢復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通過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而得以弘揚和重塑。鄧小平明確提出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他告誡全黨改革開放是一場革命,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離開了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作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同志描繪了中國現代化“三步走”的宏偉戰略藍圖。2005年,中國農民徹底告別了千百年來繳納農業稅的歷史。黨中央陸續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親民為民形象在全國人民心目中得到進一步鞏固。
新發展階段親民為民,必須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在創新發展中體現人民的主體地位,在協調發展中滿足各階層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綠色發展中讓老百姓呼吸到新鮮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安全食品,有宜居的環境。在開放發展中使國家更加富強,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在共享發展中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新發展階段親民為民,必須大力改善民生,著力辦好群眾各項“急難愁盼”問題。歷史的實踐反復證明,民生是政黨鞏固根基的基礎工程。只有真正代表民眾的根本利益,做到聽民聲、解民生、順民意,維護人民的利益,黨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獲得民心、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新起點”“民生改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切忌走形式,做虛功,必須持續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必須摸清實情、拿出實招、辦成實事,求得實效;切實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身邊事,讓群眾享受高質量生活;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各級領導干部要真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到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耐著性子,懷著對老百姓的敬畏之心,真心誠意地把百姓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辦,不斷增強為群眾服務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在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把事情辦到群眾心坎上,以親民愛民為民的形象贏得群眾真正擁護和支持。只有真正心系群眾、熱愛群眾、服務群眾,才能贏得民心民意、匯聚民智民力,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凝聚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和力量、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繼而順利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回顧歷史,百年大黨因初心不改而朝氣蓬勃;放眼未來,百年大黨要矢志不渝而一往無前。立足新時代,把握新階段,黨必須始終不渝地堅守親民為民這一黨的形象建設的靈魂,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寧.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M].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胡錦濤.堅持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N].人民日報,2003-01-03.
[責任編輯:鄒立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