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師范大學,海南海口 571127)
黎族用骨器作為發飾品具有很長的歷史。《崖州志·黎情》是光緒年間的材料,其中論述到黎族男子髻“插以寸梳”。清朝的《廣東新語人語》也記述了黎人:“髻有金銀鈀或牛骨簪”。從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黎族自古以來就多用各種各樣的發飾品,有骨簪、骨梳、金銀鈀等等。
在古代黎族男女皆帶骨簪。簪子對于中國古代的人們來說極其重要。中國古人自古以來就有蓄發的習俗,尤其是在古代不分男女都是要蓄發。是因其自小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與影響,不肯輕易剪發。因《孝經·開宗明義》中提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當人們蓄著長長的頭發,自然是不方便進行社會活動了。這時簪子自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為簪子可以固定頭發使人們可以方便行走與進行活動。等到近代以后,男子蓄長發的習俗發生改變,因而男子不在佩戴骨簪。骨簪成為黎族女子專有發飾品,在隆重的節假日、各種喜喪事情中,黎族女子都會佩戴骨簪,以展現自己對于這個節日或事情的重視。黎族骨簪的起源至今都沒有確切的證據進行佐證,社會學家史圖博先生曾在20世紀30年代對于海南黎族白沙縣進行考察,將骨簪與東南亞人像中所持矛和盾進行對比,因為許多地方都有相似的特征,猜測可能與東南亞有什么聯系,但是沒有確切證據。
骨簪主要分成三個部分,既頭部、中部、和尾部。頭部是一個人頭像,人頭骨簪流行主要在白沙縣的元門、牙叉鎮、青峰鄉等潤黎集聚地。適逢重要的節日,該地區的黎族女子皆于頭后挽髻然后將骨簪橫插固定,骨簪人形紋飾朝上,紅色的絲線固定纏繞在簪上,并與與素雅的黑白骨簪形成對比。(如圖1)佩戴者以女性居多。婦女佩戴其的目的有三:一是固定發髻的作用使其不會散開。二是美觀,素雅的骨簪搭配著顏色鮮明的絲穗,其上有珠。走起路來隨風擺動,有一種動態之美,對于男性來說極具吸引力。三是潤黎男子與姑娘相戀時,將骨簪作為兩人的定情信物。骨簪越精致美麗則越討姑娘歡心。同時,黎族婦女也把骨簪作為自己愛情和婚姻的象征,精心收藏或佩戴。去世時,砸碎骨簪作為陪葬品。可見骨簪對于黎族婦女是多么的珍貴與意義非凡。

圖1
海南骨簪現存地主要是在海南黎族白沙縣。那邊有關于黎族骨簪的館藏以及海南黎族骨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啟敏先生以及他的徒弟陳玉根先生。我在實地調研前聯系了王啟敏先生,由于其年齡大且生病住院,則只聯系了他的徒弟陳玉根先生進行訪談,進一步了解黎族骨簪工藝背后的文化與精神。
在原始社會,生產能力低下,物質條件也很差。人類的大腦發育還未健全,他們只能找自己身邊就地可撿的東西使用,如石頭、骨頭、木頭等。在某一個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原始人撿起了被丟棄的獸禽骨頭,開始嘗試使用獸骨當作簡單的工具使用。獸骨相較于其他東西更堅硬、鋒利和耐磨。所以就得到了推廣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使用。而黎族自古就是擅長捕魚狩獵的民族,自然對動物的骨骼框架了解得相當清楚,在生活中更是物盡其用。例如,把頭拴在繩上,掛在房檐之上;山豬作為他們常常狩獵的對象,經常把它們的下頜骨成排的掛在房檐之下,作為展示自己狩獵多少的紀念物;祭祖時用過的牛頭、豬牙等也拴在房外用來辟邪。黎族人更多的是在生產生活中把骨頭作為骨器工具的原材料,其大致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家畜宰殺后留下來的豬骨、牛骨、羊骨等,另一方面是狩獵得來的野豬牙、鹿肩腳骨、鹿角、黃掠角、熊骨等等。黎族人有充足的骨材料來源,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不用受限。黎族地處熱帶雨林的區域,各種動植物數不勝數,自然資源適宜它們繁衍后代。因此,黎族人從不擔心骨制材料的缺乏。
關于黎族骨簪的制作步驟,大致需要八步。雕刻大概需要十多天。整個流程下來大致需要一年的時間。(1)選擇材料。在制作骨簪之前,黎族工藝師們要進行原材料的挑選。所選材料一般為牛肢骨,在過去的傳統社會中也有用鹿骨作為刻制的原材料,現在鹿越來越少,且鹿作為國家保護動物被禁止獵殺。因此,現在改為全部用牛骨進行制作。牛骨則選擇至少生長七年以上的老牛骨頭作為原料。確保骨頭的大小是否符合飾品所需的大小和長度,骨頭的堅固和柔韌度是否能保證雕刻的進行。(2)水煮去油脂。將挑選好的骨頭扔進鍋中,沸水煮骨大致兩個小時。讓牛骨里的油脂、腐肉徹底排出。煮完后將骨頭取出進行日曬,也就是干燥處理,需要至少一年以上的時間。(3)破料。破料即是指將曬好的骨頭進行切割。切割的形狀要符合骨簪大小的需求。切割的工具一般是用砍刀和鐵斧,主要方法是用大刀來砍或者是削、刮。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進程與發展,骨器制作破料基本都用機器切割。口語訪談的形式,訪問了陳玉根先生,大部分制作人都覺得機器切割更加便捷,穩、準、快,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骨料。將骨料切成寬度2CM的骨條,有些骨頭彎曲不夠平整工整,可將其泡進水中軟化,再用重物壓平然后再風干。除這種人工彎直以外,也可用火烤達到定型的目的。(4)修整成形。根據要雕刻的骨簪類型,用鉛筆、粉筆、木炭條或是有顏色的礦粉等在骨料上畫出。再用刀子修整出骨簪的大致形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根據已有圖片、骨簪實物或是已有的骨簪模型圖紙作為參考。(如圖2)。(5)進一步雕琢。將人形、頭部及五官、服飾圖案、動植物紋飾以及抽象幾何紋飾等細節雕刻出來。這是最考驗工藝制作者雕刻技術和最耗時的一道工序。雕刻紋飾的精細程度和美感高低將對骨簪整體效果起著決定性因素。(6)磨制。初步雕刻出來的骨簪模型較為粗糙和坑坑洼洼,表現為有許多毛刺。用磨砂紙磨平顯得更為精致和不扎手。(7)染色。雕刻磨平之后則要開始上色。骨簪的顏色主要是黑、白色或者是白、黃色兩種配色方案。所用燃料都是純天然的植物染料。由于黎族這里地處熱帶氣候,植物豐富而又多樣,因此染色原料充足。骨簪講究的是黑白的素雅之美。上色原料有大青葉葉汁、木炭。青葉汁剛涂上去有點偏綠色,隨之時間延長,色素開始沉淀,顏色則變成暗的墨綠色。木炭涂上去被骨質吸收與骨頭本身的白色形成鮮明的黑白對比。(8)打蠟。用天然的蜂蠟圖在骨簪表面,使蠟質滲透到骨頭中。既保護了顏色不輕易掉色,同時也使簪子更潤滑、剔透有光澤。(9)炙烤。為了進一步防止骨簪以后的掉色和變形,放在炭火上進行炙烤。(10)添加裝飾、配件。黎族骨簪在搭配時搭配一些別樣的裝飾品。銅片、珠子、彩色絲穗是骨簪主要搭配的一些飾品。例如陳玉根先生的母親的骨簪,是其陪嫁過來的珍貴飾物。在骨簪上吊了銀制鈴鐺、銀片以及紅色絲穗。骨簪佩戴在頭發上甚是美麗凍人。處理骨簪每一步后的效果如圖2所示。
由以上可以看出,純天然的材料加上簡單、原始的制作工藝,因工藝具有局限性自然形成骨簪特有的素雅、樸素的飾品風格。
經過幾千年的沉淀,黎族的主要思想是祖先文化。在人們的心中,對于祖先的崇拜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從制作工藝及流程來看每一個骨簪都是獨一文二的,并不能批量生產,它豐富的圖案紋飾、各種骨簪造型以及制作骨簪的工匠留下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手工標記,都表明骨簪對于黎族人民來說有多重要。它具有黎族特有的文化象征,不同的抽象紋飾記載了本民族繁衍生息的發展史。

圖2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文化水平也處于較低的狀態,人們的思想意識也自然處于一個比較蒙昧的狀態。黎族人認為死亡不是人生的終止,而是換了一種形態在另一個世界生活。所以死亡對他們來說并不是傷心難過的事情。黎族民眾認為人死后是有靈魂的,死后其靈魂是會回到自己的宗族群里,但是自己必須擁有自己宗族群標志性圖騰,祖先才會認識你讓你進入族群,否則將變成孤魂野鬼一個。所以,在黎族當有人去世的時候,同一個宗族的人們都要舉行很大的儀式,人們都穿上本民族的服飾,頭戴珍貴的骨簪配飾唱歌跳舞舉行儀式。在舉行祭祖活動時人們也是要穿上他們黎族傳統的服飾和佩戴骨簪。這些行為都反映黎族人民對于宗族、祖先文化的崇敬之情。
黎族骨簪是黎族文化中少有的精致飾品。黎族骨簪文化可能僅僅作為中國文化長河中一個小小的浪花,而不是主流文化。但有它的存在,我國的民族文化才更加豐富、更加迷人。畢竟百花齊放才是真正的文化盛宴。黎族骨簪不是以華麗、富麗堂皇而著稱,是以簡單樸素的工藝制作,黑與白的素雅感而綻放。骨簪在黎族民眾中既是信仰的象征、也是黎族宗族確認身份的標志,更具有實用性和裝飾性的功能。簡單的技藝表達,樸素的工藝美感正是黎族民族文化所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