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石莊鎮石莊幼兒園,江蘇如皋 226500)
鷹架本意即飼鷹者使鷹棲息的木架,隨后引申至工程建設時為工程托結構構件搭建的一次性支架或臨時性的建筑腳手架。就教學層面的鷹架則可以這樣理解,即教師幫助學生應對具備相當難度的知識學習任務時,借助為其提供充足的支持與援助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教學工具。鷹架與Vygotsky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有著密切的關聯。Vygotsky的觀點是,個體通過兩個層次實現自身發展,即一為學習對象可以獨立化解問題這一層次,二為學習者借助成人或其他能力更高的同伴指導后方可獨立化解問題這一層次。上述兩個層次彼此間的差距即為最近發展區。鷹架本身屬于最近發展區內為學生提供指導及支持的一種有效教學手段,其核心性的關鍵作用即為以學生為對象,幫助其完成最近發展區的穿越[1]。
為學生提供鷹架標志著教師有能力遵循教學具體目標的內在架構,分解細化其教學目標,隨后在目標架構劃分框架內掌握與學習一方最近發展區的擬合區,在此擬合區處開展鷹架的搭建,幫助學習者利用好鷹架完成各學習目標的分解,繼而確?,F整體教學實現預期目標,即將學生潛在的發展水平轉化成為現實的真實水平。就現階段教育教學的實踐過程而言,落實某一具體的教學目標要構建起多個鷹架,使教學保持著上升式的深化過程。教師幫助學生沿級向上,以鷹架理論作為支持,融合合理的學習情境使各級學習任務得以最終完成。
鷹架使教師之教與學生之學形成有效聯結,教師依靠鷹架使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學生隨之掌握新技能與知識。分開來看,教學每一個具體的分解目標得以實現均能找到與之對應的鷹架作為支持。整體而言,則無數個遞進性的分解目標的一一實現促成了鷹架總目標的完成。鷹架理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學“不鷹架”,即鷹架本身為一類隱喻,即指學習者在處于學習的初始階段時,教師或成年人為其提供鷹架以及必要的協助。等到學習者可以熟練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時,其會逐步與鷹架支援相脫離,并實現自主、積極的學習[2]。
受到幼兒年齡特征與成長規律的影響,他們總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認知。因此開展任何幼兒教育活動都應設置與之匹配的活動場景,激活能動性與思維性。當幼兒被學習場景所吸引,就能主動參與,并且通過合作探究而解決問題,以此獲得真正的發展。幼兒合作活動可以是同伴之間的合作,也可以是幼兒與成人之間的合作,游戲就是經常用于推進合作的載體,也是幼兒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通過教師在游戲中搭建鷹架,讓幼兒實際操作、直接感知、親身體驗,有利于順利達成教育目標。在教育實踐中,基于兒童立場為出發點,為幼兒搭建鷹架,常用到以下三大策略[3]:
對于幼兒來說,學習的最大驅動力源于“興趣”。當他們對某件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時,教師不能隨意阻止,應嘗試站在幼兒角度去看待問題,理解幼兒的選擇,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需求,并順勢營造與之匹配的活動場景。在活動中,教師的介入要把握時機,也要適度而行,考慮幼兒的能力以及實際需求,給予適當引導;更多時候讓幼兒保持挑戰的狀態,才能不斷突破自我,生成創造動機4。
1.讓幼兒引路,教師跟隨。為了避免盲目指導行為,教師要認真觀察幼兒的一言一行,了解幼兒的心理,知道他們在想什么,也指導他們下一步可能需要什么;在活動中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細心,讓幼兒引路,自己則跟隨其后,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幼兒的興趣點,有的放矢提供指導,才是幼兒真正需要的,也能樂于接受,學習效果更佳。
2.關注沖突,篩選經驗。在游戲中,幼兒的興趣以及需求都是不斷變化的,需要教師耐心觀察與精準把握,對幼兒的教育與引導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則將陷入混亂。對于幼兒在游戲中可能發生的沖突,比如缺少玩具材料、同伴之間意見不統一或者幼兒能力達不到游戲要求,此時就需要教師抓住關鍵的矛盾點,點撥與啟發,確保游戲的順利進行。
3.扮演角色,激發興趣。幼兒有時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將一些曾經感興趣的游戲冷落在一邊,教師要把握幼兒的心理,不能直接放棄這個游戲環節,重在引導,啟發幼兒扮演角色,獲得不一樣的游戲體驗,重新喚醒幼兒的參與興趣。
4.出示標志,延伸情節。在游戲活動中,投入適當的材料和玩具必不可少。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游戲情節,及時補充具有標志意義的游戲材料,強化幼兒在游戲中的體驗感。例如,當教師發現幼兒在體驗“坐汽車”的游戲時,用手模仿關車門的動作,并且嘴里發出“滴滴滴”按喇叭的聲音,那么繼續在“車門口”用廢舊紙盒制作一個“刷卡器”,幼兒一下子想起了生活中坐公交車“刷卡”的場景,由此延伸游戲情節,很快大家又投入了“乘公交車”的游戲中5。
從教學實踐來看,如果成人給幼兒過多的明示意見,或者總是過快的回答幼兒的問題,實際上對幼兒的行為與學習都有很大負面影響。如果成人能對幼兒多一些提問,引導幼兒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則非常有利于幼兒自覺規范行為并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這就是問題導向策略的優勢。
1.以問題回應來取代直接給予答案。幼兒遇到困難向教師尋求幫助時,教師不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以反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鼓勵他們再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并努力達到教師的期望。這種做法能夠避免幼兒過于依賴成人,遇到問題時要學會獨立解決。例如,有的幼兒在游戲中提道:“老師,我們的積木不夠了。”此時教師不宜直接告訴他們解決辦法,而是啟發道:“昨天收納玩具的時候,都放在哪里了?”這樣做既提示了幼兒,也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給幼兒留一些思考問題和自己解決問題的時間。
2.以有方向性的問題幫助幼兒豐富游戲情節。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是有目的性的,比如通過一個一個的小問題,啟發幼兒的努力方向,幼兒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也就不斷積累經驗。比如在中班幼兒的生活經驗中,他們懂得乘坐公交車應根據目的地來選擇不同的路線,所以在“乘公交車”游戲中,老師故意不上車,而是發出疑問:“這是幾路公交車呢?”很快就會有幼兒反應過來,他們跑到美工區,在白紙上寫一個大大的數字并貼在“公交車”的前面,然后說道:“老師,這是x路公交車!”正是教師給出了有方向性的問題,幫助他們遷移生活經驗,豐富游戲情節。
3.以開放式問題引導幼兒獨立思考。提出開放性的問題最能考驗幼兒的思維力與表達力,這也是對教師觀察結果的有利補充。幼兒在回答開放式問題之后,也能獲得更多的經驗。例如,幼兒在玩一個新的角色扮演游戲“奶茶店”時,教師先不要布置環境或者投放材料,而是先詢問:“你希望你的奶茶店里都賣些什么東西呢?”“做這些奶茶,我們要準備哪些材料?”既然是開放性的問題,不需要統一答案,也不能過多干預幼兒的想法,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幼兒自己去規劃和實施,通過幼兒自己布置游戲環境、準備游戲材料,對“奶茶店”的功能、產品以及工作人員分工都有了深入了解[6]。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陪伴,所以在幼兒園游戲活動中,應邀請家長參與,如家長與孩子一起準備材料,一起動手制作材料,拉近親子關系,也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1.情境性支架。情境體驗是幼兒產生認知的最主要來源。比如在“過馬路”的游戲中,由家長在接孩子的路上帶領他們獲得真實體驗,如告訴他們過馬路要走斑馬線、要認識紅綠燈、要遵守交通標志等等。
2.材料性支架。在幼兒游戲過程中,隨著游戲情節的發展,需要不斷補充材料,才能滿足幼兒對角色的體驗。準備材料環節,不妨鼓勵家長一起加入,幫助孩子找材料,與孩子一起出謀劃策,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幼兒不僅獲得了家庭教育的熏陶,也鍛煉了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