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學院,浙江杭州 310023)
古詩詞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的集中表達,映射著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古詩詞的傳承與創新,不僅為文化生產提供了優質內容,也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建構國家形象、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增強中國話語國際傳播力提供了重要支撐。當代影像媒介傳播與產業化運營催生了新興古詩詞文化產品,不僅拓展了古詩詞的傳播空間,賦予了古詩詞巨大的精神容量與話語潛能,也為古詩詞文化藝術精品創制提供了新的路徑。
目前古詩詞資源發掘與轉化已成為學界、業界研究熱點,涉及影視產業生態、話語策略、敘事機制等諸多方面,但尚缺乏對其生產規律的深入、系統探索。近年來古詩詞題材的影視動畫、紀錄片不斷出新,并且融合文旅、數字出版、游戲等領域進行了富有成效的跨界開發,產生了不少精良的影視作品及衍生文化產品。從整體上看,古詩詞影視作品注重傳達詩詞原義、傳承其精神內蘊,同時立足于當代受眾的生活空間、精神世界進行合理的文本內容改編,讓古詩詞蘊含的精神內涵、價值觀念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生命活力,在雅俗共賞中充分實現了古詩詞與受眾之間的意義互動。此外,不少作品積極探索影像語言對古詩詞情境的表達,充分發揮各種符號功能以傳達話語,同時彰顯出詩詞明心見性的審美自由,在藝術形式上則力圖發揮影像語言在視覺體驗、時空建構上的優勢,不僅呈現出具有中國特色與魅力的視覺情境,也拓展了古詩詞意境的審美路徑。
從代表性的影視作品《中華詩詞大會》《詩詞中國》等電視節目來看,通過平民化視角建構起古詩詞與大眾生活世界之間的聯系,以適度的戲劇張力來拓展文本的話語空間,并且借助鏡頭語言與敘事結構,實現了穿越古今的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尤其是物象、場景呈現與長鏡頭、特寫鏡頭、同期聲樂的融合,很好地生發出詩詞的韻律、節奏及意境之美,也實現了價值觀念的隱性表達。正如石濤所說“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古詩詞資源的轉化既呈現出中華文化獨有的宇宙觀與生命精神、生存智慧,也承載了當代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方能讓我們重讀、重寫古詩詞的情境與世界。例如紀錄片《詩詞中國》中《四溟詩話》一集,就以大膽的文本重構方式折射出當代人對夢想的追逐與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實現了對詩詞場域空間的當代建構。再如中國唱詩班系列動畫片中的《相思》《元日》《游子吟》等作品,也都通過文本重構、人物形象塑造、快節奏的剪輯、畫面聲音的配合等,賦予了古詩詞新的文化內涵和生命力。
從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生態來看,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已成為內容生產、產業鏈完善、產業格局建構的重要因素。例如唐詩在浙江文旅與影視、游戲產業的跨界開發中成為優質IP,浙江省于2019年正式起步的“四條詩路”文化產業,以“詩路”布局全域旅游、傳播地方文化,同時在古詩詞資源開發中融入地方自然風貌、歷史文化、名人、景觀、書畫及非遺等內容,這不僅為影視產業提供了精良的地方原創內容,同時也實現了景點創新和地標打造,促使地方文化資源得到了優化整合,地方文脈得到了深入開掘和系統化的傳承。又例如2019年底上映的人文紀錄片《賀知章》及2020年四川省眉山市推出的動畫片《少年英雄蘇東坡》等,均為地方文化傳播提供了契機。
如前文所述,古詩詞資源的開發需要立足時代語境、發掘話語空間、打造原創精品,才能為當代文化生產、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賦能,因此文本重構、話語策略、藝術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古詩詞資源開發逐漸升溫,但是從現有的跨界開發與融媒體生產來看,古詩詞影視作品往往單純為了滿足產業融合、市場需求而偏于低齡化、感官化,一些作品出現了文本與場景組構較為碎片化,內容創意不足,精神內蘊缺失,審美水平不高,在藝術形式上趨于雷同等現象。同時,從地方文化傳播與IP開發來看,一些作品并沒有很好地凸顯地方文化特色,缺乏有效地話語傳播,文化內蘊與藝術水平也有待提升,這就需要生產者守持文化自覺的理念,更好地遵循文化生產的規律,充分實現古詩詞的文化功能。
從創作上看,詩詞類影視作品需要進一步挖掘古詩詞的文化內蘊。例如不少古詩詞承載著關注民生的人本主義文化內蘊,蘊含著愛國情懷與思鄉情結,這些內容都能夠激起當代大眾的情感與價值認同,但前提是要與中國當代國情、世情對接,與當代人的生存現實對接,大眾唯有在歷史、文化、生活、生態融于一體的空間中才能真正感受古詩詞的當代魅力。尤其在以年輕受眾為消費主體的融媒體和跨界生產語境下,古詩詞影視作品要更加注重思想價值的引領,充分發揮古詩詞在陶情、教化、審美方面的功能。文化價值引領是文化產業的社會責任,只有承載文化價值觀念、彰顯時代精神、滿足當下美好生活需求、建構當代主體精神家園的文化產品,才能經得起時間和市場的雙重考驗,因此古詩詞資源開發的目的是“讓文化走向‘遠方’”。[1]
以文化自覺為內驅力的影視產業,服務于推動文化產業高效發展與社會文化建設的雙重目標。在以詩詞資源打造優質IP的產業鏈中,影視產業占據了重要地位,它借助媒介傳播及技術創新優勢,成為推動詩詞游戲、文旅、出版、教育等產業融合的引擎。在這樣的產業生態發展趨向下,古詩詞影視作品需要自覺整合多元文化資源,著重加強對古詩詞及相關文化內容的整合、話語傳達及敘事生產。正如浙江省政府印發的《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指出:“要借助四條詩路文化帶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物化和升華,著力彰顯詩路文化的重大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時代價值。”[1]這實質上就是要以文化格局、文化視野、文化創意來樹立文化自信、培育文化生態、賦能文化生產,古詩詞影視作品就需要積極整合地方文化遺產,把“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串珠成鏈,使文化從‘無形’到‘有形’、從‘史話’到‘活話’、從‘意境’到‘物境’。”[2]
創造性轉化也是文化消費的必然需求,古詩詞資源承載著鮮活的文化記憶,并呈現出豐富的想象空間與創新空間。從話語策略來看,生產者需要對接當代受眾的生活空間、精神情感訴求,也要注重特定群體的認知模式,探索適當的話語傳播路徑,增強受眾的情感以及無意識、潛意識等心理情境在古詩詞審美中的能動性,保障受眾與文本之間的開放交流,以實現價值觀的高效輸出。從古詩詞的審美特點來看,情感抒發與意境傳達是與敘事有機結合的,“事”的內容要結合“情”的傾向,要實現受眾的情感認同與文化認同,才能更好地表達古詩詞之情志。在話語傳達中,尤其需要發掘視覺符號的隱喻、修辭功能,引發受眾的深層審美心理、文化記憶,以生動的場景來關聯當代人的生存經驗與生命體驗。在這方面,當代認知詩學對古詩詞的認知路徑和價值意義的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3]此外,從融媒體IP開發及運營需求來看,未來古詩詞影視產品也需要借鑒當下傳統文化經典影視產品的敘事改編模式,以優質內容的跨媒體敘事開發為樞紐,逐漸形成完整的全產業開發鏈。
圍繞著情境化、可視化、動態化以及未來交互沉浸式傳播需求,古詩詞影視作品藝術創新的關鍵在于如何建構古詩詞的意象及意境、借助新的媒介語言進行形式創新、進行合理的多模態語篇建構等方面。影像傳播對古詩詞的藝術創造提出了新的需求,除了題材、價值觀念等文本內容的當代轉化,更重要的是以可視、可感的情境來呈現和傳達詩詞的“事”與“情”呈現其意境。這不僅需要生產者基于影像語言的特點來重構原詩詞的敘事結構與場景,發揮視覺符號的表情和修辭功能,還要從色彩光線、造型肌理、構圖空間等各方面探索藝術創新路徑,最終實現古詩詞的情境與意境表達。可視化、動態化不僅讓古詩詞中的場景空間更為現實、逼真,還能夠以連續性的動態體驗、豐富的空間層次、現實與想象之間的融合來呈現詩詞中的心理世界與情感趨向,讓受眾體悟道冥之境。例如運用富有層次、節奏和結構的長鏡頭語言,能夠表現詩詞的韻律之美;運用蒙太奇的剪輯手法穿越古今,彰顯了中國詩詞整體性時空思維方式;影像、聲樂等要素的有機結合則能夠豐富詩詞的想象世界,拓展物我相融、相映成趣的交互空間;運用鏡頭外的受訪者的話語來對詩詞進行開放式的解讀,則于互文性中呈現出詩詞的當代魅力。
古詩詞的意境傳達離不開受眾對其空間的感知、想象與體驗,唯有通過文化印象來激發審美效應,才能實現受眾的文化感知和文化認同。借物言志、以景結情是古詩詞常用的藝術手法,在影像傳播中就需要注重視覺符號的運用,要以當代人的認知、記憶方式來創造視覺符號,對詩詞文化與地方自然及歷史文化景觀、人文遺產進行組合,才能讓消費者在當代審美感知中形成文化印象。因此如何平衡藝術與技術、感官與精神、傳統美學與當代審美文化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復現古詩詞本身的朦朧美、含蓄美等特點,成了當前有待探索的問題。就當前影視業的新空間與新生態環境而言,隨著電影文化國際交流空間的拓展,影視產品的文化功能也日益凸顯。對內而言,古詩詞影視具有傳播核心價值觀與生態文明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地方文化品牌等功能;對外而言,古詩詞影視文化傳播承載著講好中國故事、建構中國話語的時代使命,這都有待研究者對其資源的開發、文本話語建構和藝術創新進行新的探索和實踐,促使古詩詞在不同文化語境下實現多元化功能,也為古詩詞不斷注入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