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天津市 300250)
在對色調主觀性的發掘中,人們不僅對色相的選擇與組合,以及對色域大小和方向都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甚至有把喜歡的色域方向定義到一個令人驚訝的在色相譜系里的垂直取向;抑或圓形取向;甚至是斜向的取向!因此,色調的主觀性是捉摸思想和情感方式的一個線索。有的人會喜歡朝向那種有力的、帶有銳利邊界的色域;而另一些人會喜歡互相貫通的或模糊邊界的色域。喜歡后一種色域的,不會是熱衷于明了而簡單的思路,更不會產生武力與暴躁的傾向,他們可能是相當敏感和容易激動的感性化強烈的人群。
因此,要試圖避免對色調主觀性進行任何的誤導與主觀臆斷,我們就必須注意最剎那間的特征。然而最根本的因素,依然是個體最根本的內在氣質。
下圖是一幅色彩構成作品:

圖1
強烈的色彩在較暗色調中沸騰激昂。黑色的邊框在整個畫面中擔當了協調的角色,而純度幾乎達到極致的三個原色,同黑色的邊框一起強烈地閃耀著。黃色雖然面積較小,然而卻以一種耀眼的射線般地在陰沉的整體中存在著,放射著耀眼的光芒。藍、紅色被增添到紫色的背景上,并且同遲鈍陰暗的補色綠色形成對比。這些顏色組合起來的色調,強烈地反映出作者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很活潑而豪放的性格。
色調主觀性的發掘在藝術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作為藝術教師應該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有能力從他被動的感官中逃離出來。因此,教師們必須能夠洞悉每一個學生的內心屬性與取向。色調主觀性的體現,是去識別一個人思想、感情和行動的鑰匙之一。從另一個角度講,幫助一個學生去發現他的主觀色調,并呈現出來,就是從一個非常貼切的側面讓他了解自己。
所以說,個人的主觀傾向是藝術作品的核心生命力。
當我們已經發現并掌握了自己的色調主觀性,就可以嘗試著進行各種題目的色彩構成練習。于是我們就會驚異地發現,有些人對某種對比有著強烈的偏好,并執著于此流連忘返;而在對待其他領域的色調,卻可以被形容為困難重重。所以,包括我們在內的每一個藝術工作者,都應該對自身的色調主觀性有一個了解,再融合當今所處的“公序良俗”,你的作品才會不斷地精神煥發,煥發出經久不衰的創造力。
在發掘提升色調主觀性知覺的方法中,分析古今繪畫作品,是一個很好的做法。我們可以拿來這些名作,甚至截取這些名作中各種色調的搭配制成色卡,當我們看到這些色調搭配時,會自然而然地對那些能直接引起我們側目的組合感興趣,這個時候,藝術的歷史性便體現了出來,我們此時的收益是巨大的。也就是說,最喜歡的色調組合將成為我們的“自學老師”,無論它是強烈的明暗對比;還是鮮明的色相組合;或是富麗堂皇的炫目氣質;甚至是塔希主義那樣虛無的形態,盡可能成為我們以及不同人群的偏好。
另外,我們對于色調主觀性的發掘也一定不要局限于某一種答案。我們內心世界的深邃,有時是我們自己都無法預見的。于是,我們便可以在色調主觀性的啟迪和揭示下,將這種寬泛的內心世界,暴露無遺。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當我們用一幅有色調主觀性的作品去品評作者的內心世界時,這組主觀色調很難將作者的性格和內心世界完整地揭示出來,因為此時他拿出來的主觀色調,或者是偏于物質的;或者是偏于精神的;或者是許多混合思緒的暫時表現,它是隨著此時此刻作者的心情與境遇,而發生變化的。但是我相信,在個人的情趣之上,還存在著一種更高的鑒別力,足以克服前面提到的一些屬于“此時此刻”的東西。
這種更高的鑒別力,應該是一種進入智慧范疇的東西,這就是我們說“訓練有素”這個詞匯,一定要貫穿在對色彩思路和色彩的內在意識上進行訓練的原因,因為這種思路和內在意識的覺醒,能使我們擺脫片面性,并使我們避免由于“此時此刻”的種種,而偏離了我們的色調主觀性。于是,在色彩領域之中,我們力圖找到一種普世的真正的客觀規律,用以發現藝術家們在對待主觀色調問題上的態度,其種類有三:
第一種,是模仿前人的作品,他們沒有自己的主觀色調,只是按照他們的老師或者別的學生的樣子,有樣學樣地,不假思索地“創作”著。
第二種,我們可以稱其為“原始型”,即按照他們自己樣子進行創作的人。他們按照自己的主觀色調進行創作,無視主題的變化,更不管時代的變遷,他們的色調主觀性依然封閉在自我的圈子里。意大利文藝復興畫家、科學家、發明家達·芬奇(1452-1519)在他的《繪畫論》中對這類人說過一段話:“那些因為自己頭部不大,而給他們創作的人物形象都按上小頭的人,是非常可笑的”。于是我們說:在對色調主觀性的運用上,同理。

圖2
第三種,是那些抱著客觀主義的人,即那些從包羅一切的、客觀地考慮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他們每一張作品的色調,都是按照即將描繪的主題進行安排的,都有一種不同的色調處理。這需要一種綜合體式的哲學思維方式,它對于色調的理解和選擇,將包含所有顏色形成的色立體的所有角落。
如果說色調的主觀性對一個人的內在本質有意義的話,那么他的思想、情感和行動的大部分方式,都可以跟它的色調結合起來。他的內在本質的構造,也可以由其反映出來,注重專屬于他的色調主觀性是對其生命光芒的散布和過濾;也是他個人精神生理學上的電磁振動的獨特反映。
主觀色調的產生,并不僅僅是建立在幾種顏色和它的表現價值上,作為一個色調,表現出來的整體的氣質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色彩放在一起的相互關系位置,包括它們的方向、明度、純度、色相、面積、肌理等等。
當代,藝術家們常常容易被他們自己的色調主觀性所迷惑,這樣的作品,常常會引來無休止爭論和沒完沒了的解釋。這種爭論常常會表現為一種主觀判斷同另一種主觀判斷的交鋒。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有一些勝過主觀偏愛的客觀考慮。這樣,我們就會達成共識,譬如:將蛋糕商店用淺藍色裝飾起來;將快餐廳用橙色進行調和,以刺激食欲……
綜上所述,色調的主觀性一定不是絕對的、自我的、排他的和非黑即白,非白即黑的。雖然它的核心是個人內心世界的獨白,但呈現出來的藝術作品,一定要有歷史性與地域性;要有“公序良俗”的概念做基本的支撐。這樣,他的藝術作品才能真正擁有大眾都喜聞樂見的色調主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