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成 陳歡歡
吉林農業大學
糧食問題事關國計民生,是國家安全戰略里的重要一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實施有史以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最近二十年來,我國糧食生產成功實現“十七連豐”,糧食的總產量持續6年維持在6.5億噸以上,口糧自給率超過100%,糧食供需并無缺口,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但是,確保糧食安全這根弦依舊不能松懈,當前國際社會中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不容樂觀,面對紛亂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世界糧食貿易由于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干擾變得更加不穩定,保證糧食安全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
小麥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在世界糧食消費、庫存和貿易乃至世界糧食安全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2]。小麥在口糧消費中所占比重超過60%,具有絕對優勢地位。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國,2020年小麥產量以達到1.34億噸,約占全國糧食產量的20%,種植面積達2300萬hm2。同時,我國也是全球主要的小麥進口國之一。小麥產業的發展不僅對我國糧食安全與社會穩定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對整個世界的影響都是深遠的。通過收集近20年來各國小麥的進出口數據,分析國際小麥市場的供需及貿易格局變化,總結經驗對我國的小麥產業提出建議。
由圖2-1可以看出,近二十年來,世界小麥貿易量和貿易額總體穩增長,貿易量從2000年的 236.27百萬噸上升為2019年的363.21萬噸,總體上漲53.7%,超過基期的一半以上。2018年全球小麥產量同比上年減少3000萬噸,加之受中美貿易摩擦等原因導致小麥貿易量呈現出明顯減少的跡象。此外,貿易額與貿易量整體有著相似的發展趨勢,小麥貿易額在2006-2008年增長速度較快,2008-2009年由于金融危機有大幅下降,2014-2016年由于小麥主產國豐收,供給充足,使國際價格下跌,形成貿易量保持較高水平而貿易額卻明顯下降的局面,此后保持緩慢增長趨勢。

圖2-1 2000-2019年世界小麥貿易量與貿易額
1.主要進口國分布

表2-1 2019年小麥主要進口國及其進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
由表2-1可知,絕大多數國家對小麥都有需求,進口國在全球分布較為廣泛和分散。中國的進口量是1.35百萬噸,排名是35,占全球小麥貿易量的0.73%,總體來說對世界小麥依賴度較低。從小麥進口前十的國家可以看出,自然資源稟賦限制是進口的重要因素,如國土面積小或其氣候條件不適宜種植小麥等;進口量的占比差異較小,保持在1%~3.5%。通過對比進口量與進口額可以看出,在國際市場上存在著歧視價格,如荷蘭進口量是印度尼西亞的一半,進口額卻是其三分之一。這也說明世界小麥貿易市場并非是完全競爭市場。
2.主要出口國分布

2-22019年小麥主要出口國及其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
從圖2-2中得到,出口國主要集中在歐美少數發達國家。俄羅斯高居首位,占比17.75%,俄、美、加的出口量比重占45%以上,前4的國家比重之和超過世界的一半。這些國家的自然資源稟賦、資本條件以及產業生態是其出口市場份額大的重要原因。此外,相較于進口國,出口國的集中程度更高,這表明小麥國際貿易是賣方市場。其中,出口國對小麥國際市場貿易的控制能力更強,因而更具價格優勢[3]。通過調整價格和供給量來實現的最大化,這表明小麥的進口國存在著糧食安全隱患。以國際四大糧商(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作為代表的國際糧食大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收購或建設工廠,已經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占據世界糧食貿易的主要份額,實現對全球貿易的控制。這對全球糧食產區分布格局以及世界糧食安全等重大問題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表3-1 2000、2010、2019年小麥主要進口國及其比重(%)
從表3-1小麥主要進口國結構變化看,日本、埃及、阿爾及利亞、意大利等國一直是小麥的主要進口國,中國的小麥進口量近年來也居于世界前列,2019年位于第9,占比2.8%。世界小麥進口國的集中程度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前5位和前10位進口國比重分別從2000年的27.33%和44.86%降至2019年的25.99%和41.46%,分別下降1.34和3.4個百分點,小麥國際貿易中進口市場的集中度總體上還處于較低水平,即各個進口國的進口份額趨于分散[4]。此外,2000年和2019年相比,進口前5的國家發生較大的變動,除意大利由先前的第3降為第5,其余4名均發生改變。由此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麥進口國重心也發生了轉移,由日本、巴西等國向埃及、印度尼西亞等國轉移。

表3-2 2000、2010、2019年小麥主要出口國及其比重(%)
如表3-2所示,小麥主要的出口國變動程度不大,總體呈穩定的態勢,美、加、澳、法四國始終占據出口國前5位,在小麥出口貿易中占有較大份額。美國從出口第一大國降為第二大出口國,同時美國小麥在出口市場中的份額也逐漸縮小,壟斷性有所弱化。與此同時,近些年來,“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如俄羅斯、烏克蘭、羅馬尼亞等在世界小麥貿易市場的出口比重不斷上升。俄羅斯的出口比重增加明顯,從2000年的0.3%增至2019年的16.15%,其出口比重二十年間增加15.85%,成為全球小麥第一大出口國;烏克蘭在2010年時進入主要出口國行列,2019年時所占世界份額已達到7.85%,居第5;羅馬尼亞2019年時出口比重達到3.17%,位于第8。在2019年,這三個國家的小麥出口量占到世界總份額的27.17%。就俄羅斯而言,2019年小麥產量約為74.5百萬噸,出口量為31.9百萬噸占總產出的42.81%,相比2010年產量41.5百萬噸增長79.35%。通過小麥單產提升、擴大種植面積以及近年來加強港口碼頭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讓俄羅斯的糧食出口快速增加成為可能。

表3-1 2007、2019年小麥主要進口國來源及其比重
如表3-1所示,日本進口小麥來源國中美、加、澳三國為前三,從這三國進口的比重始終保持在日本全國95%以上,對其依賴性極大。從埃及的數據可以看出,從2007年到2019年,俄羅斯對其出口有明顯的增長。同時主要進口來源國變動較大,經十幾年的發展,烏克蘭與羅馬尼亞成為埃及小麥進口來源國的前三。印度尼西亞主要從加拿大、烏克蘭、阿根廷進口小麥,2019年這三國來源小麥占全國的70%左右。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地提升,農業生產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人口眾多、經濟發展等原因使得需求不斷地擴大和多樣化,國內的生產還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使得我國成為小麥的主要進口國[5]。在2007年之前,我國小麥進口來源國僅僅只有加、美、澳三國。而近些年來,我國進口重心發生重大轉移,打破了進口主要靠三國的局面。同時為打造“一帶一路”經濟帶,中國從哈薩克斯坦大量進口小麥,使其迅速成為我國進口小麥的第三大供應國。
總體來看,雖然各國的小麥進口重心發生了一定的變動,但是集中度較高的問題依舊存在,小麥國際進口市場渠道單一,風險性較大,安全性和穩定性難以保證。
本文分析研究了近20年來世界小麥的貿易格局及演變趨勢,研究結果表明,在研究的區間范圍內小麥的國際貿易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進口國眾多,各國進口份額小隊分散,而出口市場上被少數幾個發達歐美國家所控制,集中程度較高,小麥進口的潛在風險性大,是小麥進口國糧食安全中的重要的不穩定因素。為此,對我國小麥產業提出以下一些建議:
一是進一步保障小麥的產量,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打鐵還需自身硬”面對紛亂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們應該抓緊提升自身自給能力和水平,作為小麥主要產地的省份應當以品種創新和小麥種植技術改革為依托,打造一批新型小麥種植示范基地,通過規模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走高效、高產、優質的發展道路。
二是積極通過對話、開展國際談判、積極參與國際農產品貿易規則的制定,以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我國作為小麥主要進口國,對世界糧食貿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應當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積極推動國際糧食貿易正常進行,并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貿易關系。
三是抓住“一帶一路”契機和“RCEP”機遇,大力加強與相關國家的經貿關系,加快與“一帶一路”沿線新型小麥出口國家的貿易往來。通過農業合作項目,向其他國家學習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向別國推廣我國的科技創新成果,形成互利共贏的貿易合作關系。此外,應該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和“RCEP”帶來的機遇,開辟新的小麥進口渠道,分散風險,構建更加多元、穩定的小麥進口市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