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亞 李素梅
北京市海淀區職工大學(中關村學院)
混合式教學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在線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目前,關于混合式教學的研究較多,多是從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效果評價、實施策略等方面著手。而關于混合式教學的教學評價研究相對較少。裴小琴[1]從教學效果的角度,提出從評價依據、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和評價結果五個方面構建評價體系。但該研究側重的是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如何評價教師教學,線上評價和線下評價的區分和銜接都沒有論述。郭富平[2]主要通過審視美國在線課程的發展現狀,分析美國在線課程的評價原則為:以學生評價為中心、以教師評價為基礎、以管理人員評價為參考、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總結性評價為輔,從而反思我國高校網絡課程在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但作者主要是針對的純網絡的在線課程評價,而不是教師的教學評價。在2018年之后,教育部在我國各高等院校推進混合式教學改革,關于混合式教學的教學評價也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因為只有基于教師教學的評價數據,才能實現混合式教學和課程的不斷改進。翟瑤[3]提出混合式教學課程評價體系的原則是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全面化,作者又從評價時間、評價指標、評價內容、評價主體等方面建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但評價的對象主要是學生的學習。郭學品[4]在提出混合式教學評價原則之后,提出從線上學習評價、課堂教學評價、教學資源評價三個維度進行評價,對本研究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本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區職工大學為例,主要側重于構建該校基于混合式教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既有線下的督導與監控,又有線上的監督管理評價體系,評價的目的在于改進和提高。不僅要多方面收集評價信息,而且要在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內容全面化,真正做到以評促學,構建評教結合的動態評價體系。
北京市海淀區職工大學是一所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為了響應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關于“加強信息化建設推進混合式教學”的號召,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學校已經先后完成了“3+N”建設,“3”即“1個在線教學綜合平臺”、“1套混合式教學規章制度”、“1批訓練有素的教師隊伍”以及“N門混合式教學課程”,并分批分期進行課程試點,在全校范圍內逐步推行。伴隨著“在線教學綜合平臺”功能的不斷完善、教師線上課程設計與制作能力的不斷增強、學生線上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學校混合式教學上到了一個新臺階。一是平臺線上資源種類日漸豐富,不僅有諸如課程介紹、教學大綱、參考資料等基本的課程信息,課程教學資源在數量、質量和種類上不斷提升,以自錄課程教學視頻、教學文檔、案例資料等形式呈現。二是移動端APP的開發,使學生更方便、高效的利用碎片時間完成課程學習。三是課程試題庫和考核模塊的建設日漸成熟,實現了混合式教學從課前預習、課上學習、課后復習以及期末考試的完整的教學流程。
經過近年來教師與學生的不斷實踐,學校混合式教學穩中有進,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1.課程資源良莠不一
縱使學校出臺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對線上課程資源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是由于線上課程數目越多來多,教師的個人能力、教學態度也因人而異,導致不同課程的線上資源在課程結構、教學設計、資源數量和質量上有較大的差異。
2.線上、線下“兩張皮”
部分教師對混合式教學的理解不夠深刻,片面的以為只要在“在線教學綜合平臺”上傳了課程資源,就已經完成了混合式教學中的“線上教學”部分。而線下面授課依然按照傳統的授課方式進行,或者僅僅講授“在線教學綜合平臺”中沒有上傳的內容。這種完全求“補集”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容易形成線上、線下“兩張皮”,并沒有系統的對線上、線下資源進行一體化設計,僅僅實現了形式上的混合式教學。
3.傳統的教學評價不能適應混合式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評價僅僅是對面授課堂的評價,而面授課堂的評價內容、評價重點等與混合式教學是不一樣的。混合式教學包括線上和線下兩部分,因此對混合式教學的評價要兼顧線上和線下,但同時也不能將線上和線下完全割裂開來,線上、線下“各自為政”的評價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如何設計合理的、適應學校混合式教學的評價體系顯得十分迫切。
本研究基于上述現狀及存在問題,借鑒其他院校的做法,嘗試構建北京市海淀職工大學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并借助學校“在線教學綜合平臺”完成評價。整個評價體系的評價主體由學校教學督導和學生組成,評價形式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內容有四個部分:線上教學資源建設評價、線上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學生維度和教師維度)、線下課堂教學評價、學生對教師混合式教學質量的評價,其中,前三部分內容由教學督導評價,第四部分內容由學生評價,各部分的權重及計算公式見公式(1)。

通過分別計算四部分評價的得分,按權重加總求和后便可得出總得分。
本部分主要由督導老師檢查教師資源建設情況,從教學目標、課程信息、課程內容、教學設計和課程考核五個方面評價,詳見表1。

表1 線上教學資源建設評價表(督導用)
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是檢驗教師教學質量最重要的依據。既是考察學生學習,也是考察教師網上教學活動的組織情況。因此,線上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將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進行評價,由督導老師負責統計、測評。線上教學雖然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但需要教師及時提醒,科學引導。及時回答學生在論壇的提問和答疑,及時批改學生的主觀題作業,并對疑難問題做出點評。從學生視角出發,該項評價主要考量的因素有:學生登錄平臺平均天數、學生課程行為平均次數、觀看視頻時長占比、學生人均論壇發帖數和學生作業完成率;從教師視角出發,該項評價主要考量的因素有:教師課程行為天數、教師課程行為總數、教師發帖數、教師回帖數、教師作業評閱率。同時,也制定相應的評分規則,滿分為100分。
線下課堂教學評價:主要由督導評價,每個學期,督導老師要推門聽課,至少每個教師要聽一到二節課,然后給出相應的評價,作為最后教師考評的依據,滿分為100分。線下課堂教學評價表詳見表2。

表2 線下課堂教學評價表(督導用)
這部分評價主要是學生對教師線下課堂教學和線上教學組織情況的評價,并突出對線上、線下一體化設計的要求。因此,在評價指標的設計上,并沒有刻意將線上、線下教學分開,而是將20個考量混合式教學質量的二級指標融入“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能力”、“教學效果”四個一級指標里,滿分為100分。學生對教師混合式教學質量的評價表詳見表3。

表3 學生對教師混合式教學質量的評價表(學生用)
將上述四部分的評價結果代入公式(1),便可得出某門課程的總評結果。以此類推,所有參加混合式教學的課程均適用于此。根據總評結果,按照分值確定評價等級,90-100分為優秀,75-89分為良好,60-74分為一般,60分以下較差。
基于文獻研究和實證研究,本文分析了北京市海淀區職工大學混合式教學運行現狀及存在問題,嘗試構建適合其發展的多角度、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包括教學督導和學生兩個評價主體,采用線上、線下兩種評價方式,從線上教學資源建設評價、線上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線下課堂教學評價、學生對教師混合式教學質量的評價四類評價內容,各部分內容按照不同的權重加總求得總得分,得出綜合評價等級。該評價體系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管理手段,是一種科學、全面、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對于推進北京市海淀區職工大學混合式教學改革,培養一支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以教改促師資建設,提高教學管理質量,促進學校全面健康發展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對于同類型成人高校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