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象似性是詩歌創造情感與現實之間相互聯系的方式。詩歌象似性可分為成分象似和關系象似兩個過程。成分象似通過情感與現實的同構性為語言映射現實提供通道。關系象似將情感概念化,以備進一步抽象為語義。詩歌與現實的連接過程是成分象似與關系象似整合的過程。
關鍵詞:象似性 詩歌 現實 符號學
科學主義視角下的“已然之物”,不過是缺乏可能性的“絕對之物”,并不是從最開始的世界中生發出來的“原初之物”。詩歌試圖恢復我們通過感知與記憶所認知到的“原初之物”。詩歌作為一種符號,與現實關聯,表現為詩歌模仿現實或者再現現實。美國現代著名詩人斯蒂文斯說:“詩歌的真相源于詩人的經驗,而不是知識或邏輯,詩人將經驗與現象融為一體。” 這里的“一體”即詩歌與現實的本質融合。對于詩歌與現實的關系,以往學界也有一些關注a,但相關討論往往較為簡略,沒有對詩歌與現實關系的語言機制進行深入探討,這就為本研究留下了創新空間。
一、象似性概念的內涵
象似性的英文是“iconicity”,亦有學者翻譯為“相似性”“理據性”“臨摹性”等,意思是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聯系,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可以論證的,是有理可據的(motivated)。與象似性相對的概念是任意性。普通語言學認為單純符號是絕對任意性的,而合成符號是相對任意或可論證的。例如,“天”的音響印象是“tian”,其概念是“人的頭頂上方”,二者之間的結合是任意的。“天空”中“空”的概念是“沒有什么內容”,在客觀世界中,人的頭頂上方什么也沒有,因此,“天”與“空”二者的結合具有理據,是可以論證的。由此看來,象似性與任意性并不矛盾,任意性側重語素的形義配對,象似性則是詞語之間的形義配對。認知語言學強調,語言形式映照人的概念結構,人的概念結構映照客觀世界。因此,象似性可以看作是語言結構同外部世界經驗或人的認知之間有相似關系。語言符號與現實具有相似性,且因相似度遞增或遞減。這一點皮爾斯已有論證,他把符號分為象似符(icon)、指示符(index)和規約符(symbol)。象似符是符號和它的指稱對象有相同的品格。指示符是符號指示其對象,它與指示對象有動力的聯系。規約符是借助法則和一般觀念的聯想去指示它的對象。符號的三分法表明語言符號的相似性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逐漸變化的過程。象似符最接近具體的情感經歷,指示符次之,規約符最抽象。這三種符號類型相互制約、相互發展構成符號的運動軌跡。總之,語言符號對現實世界的映射存在著以相似度為參照的等級差異。
二、詩歌和現實的關系
Hiraga(希拉加)指出,象似性不僅普遍存在于日常語言的各個層面,而且對于詩歌語言而言,象似性是其突出的規則。詩歌通過象似性還原現實世界的“原初之物”,建立或尋求象似性是詩人書寫現實的重要過程。這種關聯既立足于詩人對現象的情感體驗,又依賴于語言途徑的質性轉化。因為詩歌是詩人對現實的體驗,但詩歌和現實之間又存在一些距離,詩歌不能直接到達現實,中間隔著詩人的情感。現實世界的本質或真實不為我們所見,但并不意味著他們不存在,因為它們隱藏在可見的世界中,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才顯現。正如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所說:“我們在世界中的內在感,以及我們對當前時刻的體驗,相對于他人的自我存在,只有在身處類似生死的危境才能自我感知。”只有在某個時刻我們才意識到我們自己的存在,這時候我們感覺到我們是這個時間的一部分。這里的某個時刻,比如在面對死亡這種極端的情況下,真正的自我才會顯現,這才是詩歌捕捉的現實。通過回歸原始狀態的情感和個體的特殊經歷,情感注入形式,形式又注入情感。象似性正是在情感與形式的聯系中產生的。情感與形式具有同構性,這點在論文的第三部分著重論述。
塔巴克斯卡(Tabakowska)認為,“傳統上,我們以為象似關系是概念表達的單向過程。然而,如果我們承認象似性源于語言使用者對既定語言、文化的認識,那么我們也可以認為,語言使用者以象似性為媒介,將表達和概念聯系起來,從而形成對現實新的解釋”。這個觀點包含兩層意思:首先,基于象似性的語言可以打破文化的慣性,重新發現新的關系,形成對世界的新的認識;其次,象似性一直處在變動之中,它不屬于現實,也不限定于某個固定的概念,它連接著二者,實現兩者的轉換。詩歌跟現實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這種遠近疏離的關系可通過語言象似性的收伸來完成。象似性將概念從現實移向更抽象的語言結構的過程,象似性提供了詩歌表達的通道。
三、詩歌與現實的象似性路徑
Haiman(海曼)將詩歌象似性分為成分象似(Isomorphism)和關系象似(motivation)兩種類型。前者指的是語言外部要素如現實的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后者則是話語層面上形式與意義的關系。然而很難區分語言內部和語言外部的象似性,因為語言的內部形式和外部形式之間的界限并不是涇渭分明的。比如,從隱喻和轉喻的運作機制來看,語言的外部和內部實際上是一個連續統。認知語言學也不區分語義意義和語用意義,因為意義是百科全書式的,并產生于體驗、語境和文化。因此,我們將成分象似和關系象似看作象似性連續統中的兩個過程。下面分別論述成分象似和關系象似在現實的語言轉化中的作用。
其一,成分象似的英文是“Isomorphism”,這個術語從化學學科中引進,可翻譯為“成分象似”。在化學中,成分象似用來描述不同物質之間有著相同的晶體形式的類比關系。語言學引入成分象似這個概念,將其定義為一個形式等于一個意義。正如很多學者指出,完全相同的結構產生完全相同的同一性。然而這種情況在真實世界和自然語言中是不存在的。因為現象世界的經驗比任何封閉的語言更復雜。如果我們認為同構性是一個相同的結構,那么這不僅僅是形式映射內容的問題,而是相同的形式怎樣產生許多意義的問題。蘇珊·朗格(Susanne K.Langer)認為情感可能形式相同,但是形式的動因不一樣。比如兩個人哭了,他們哭的形式一樣,但哭的原因不一樣,有的人喜極而泣,有的人因悲傷而哭。因此,哭泣這個形式的發生既可能源于痛苦,也可能因快樂而至。換而言之,成分象似的原則正是意義的誘因,據此,成分象似給現實形式和情感提供了語言通道。以易國華的《快遞員》b為例:
這里的繁華與我無緣/這里的生活與我有關/我上下樓梯的腳步/比這座城市的股市曲線/跳躍起伏的節奏還快/學聲樂的兒子說/那是我用腳譜寫的“五線”/伍元一大包,兩元一小件/上上下下五十趟/外加五十個笑臉/才能撐起妻兒老小這片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常常嘆息/自己的身價太賤。
這首詩其實是把現實搬到了詩歌中,“我上下樓梯的腳步”“伍元一大包,兩元一小件/上上下下五十趟”“我常常嘆息/自己的身價太賤”,原原本本記錄著詩人作為快遞員每天的生活瑣事:詩人生活在大城市中,覺得自己身價低賤,連家里的養的豬都不如。詩人的現實與情感具有結構的同一性,這種成分象似為現實的形式和情感提供了語言通道。準確地說,詩人的現實結構與情感結構是一一對應關系,然而這種相當狹隘的形式與意義的對應關系忽視了隱喻在象似性作用中的重要性。在隱喻中,想象是生命,這一點可以在大多數清晰的詩歌例子中找到。例如,海子的《明天醒來我會在哪一只鞋子里》寫道:“或者我干脆就是樹枝/我以前睡在黑暗的殼里。”詩人不是在簡單地對“樹枝”模仿,而是在刻畫它的意象,他把他所看到的大腦圖像轉移到他的詩句中。由“樹枝”的特征引發對“我”的特征的思考,二者的共同之處在于“精神的孤獨”。如此,符號與對象的聯系實際上是符號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這種抽離需要關系象似的進一步參與。
其二,關系象似涉及語言符號和現實世界的概念結構之間的動因關系。Lehmann(萊曼)解釋說,關系象似與人類的行為和目標有關。符號以人的行為目標,通過成分象似原則把說話人和接收人聯系起來。從認知視角來說,意義不是語義和語用的,而是百科全書式的。也就是說,意義從相關經驗、概念化、語境和文化的累加而來。由此看來,成分象似和關系象似可以被認為是象似性創造的整合過程。關系象似以成分象似為追求目標,成分象似以相似(resemblence)為追求目標。關系象似將現實的相似性進一步抽離,轉化成抽象的相似性。臧棣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認為,詩的現實其實是一種開放的現實。在詩歌中,現實不僅是可以變形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可以實驗的現實。下面以臧棣的詩歌《未名湖》為例,解釋詩歌關系象似性如何運作:
虛擬的熱情無法阻止它的封凍。/在冬天,它是北京的一座滑冰場,/一種不設防的公共場所,/向愛情的學院派習作敞開。/他們成雙的軀體光滑,但仍然/比不上它。它是他們進入/生活前的最后一個幻想的句號,/有純潔到無悔的氣質。/它的四周有一些嚴肅的垂柳:/有的已綠茵密布,有的還不如/一年讀過的書所累積的高度。/它是一面鏡子,卻不能被/掛在房間里。它是一種儀式中/盛滿的器皿所溢出的汁液;據晚報/報道:對信仰的胃病有特殊的療效。/它禁止游泳;盡管在附近/書籍被比喻成海洋。毋庸諱言/它是一片狹窄的水域,并因此縮短了/彼岸和此岸的距離。從遠方傳來的/聲響,聽上去像湖對岸的低年級女生/用她的大舌頭朗誦不朽的雪萊。/它是我們時代的變形記的扉頁插圖:/猶如正視某些問題的一只獨眼,/另一只為窮盡繁瑣的知識已經失明。
這首詩以“未名湖”為題,它是北京大學校園內最大的人工湖。未名湖不是獨立于這個世界,而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詩歌《未名湖》是一種純粹的存在,一種想象的現實。未名湖連接著外部和內部。未名湖的連續運動和靜止的狀態反映了不斷變化的現實。為了能與現實達成同構性,詩歌必須捕捉我們在可見和不可見的世界中的情感。如何捕捉情感?臧棣認為,詩人必須使自己生活在一種沉浸的狀態,可以從酒、詩歌或音樂獲得。如果這種沉浸消失,我們應該問風、星星、柳樹或者湖水等,讓它們把我們從固定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因此,未名湖是詩人自我沉浸的符號。有那么一刻,詩歌超脫于時間和空間之外,正如垂柳、水域、海洋和朗誦聲在未名湖中移動。
接下來,關系象似使詩歌進一步偏離現實。通過詩歌聲音、結構和意象的肌質中的各種情感隱喻映射,語言向詩人臧棣發出本源于生命的原始邀請。這首詩中受詩意觀照的主要意象有滑冰場、垂柳、鏡子和讀書聲響。在普通話中,它們都是上聲,由半低降到最低又往上升到半高,呈曲折型調。發音開始時相對輕松,輕松到底之后再拉緊,音高由半低降到最低,再往上升高。詩歌語調可分為四個層次,每個層次大約八行,一共二十四行。第一層次,未名湖是一座冰凍的滑冰場,是情侶們現實和幻想的最近通道。接著情感往下沉,猶如“嚴肅的垂柳”。然而鏡子和湖水把情感往上來拉,“縮短了此岸和彼岸的距離”,飄在空中的“讀書聲”升華為精神上的時代變形記。上聲的聲調變化與整首詩的情感互為對應,它們的聲音回應在整首詩純粹的情感中。第一、二行中冬天冰封的滑冰場,寒冷是我們身體的知覺;第九、十行“綠茵密布的垂柳”以及它們的高度是視覺;第十四、十五行“器皿所溢出的汁液”對胃病有特殊的療效,讓人聯想到味覺;遠方傳來女生的朗誦聲視為聽覺。以上知覺、視覺、味覺和聽覺只是外部感覺,或者感官的感覺。
綜上所述,詩歌象似性的作用是創造語言中的情感、意象,以便心智達到現實的真實。如此,詩歌象似性彌補了心智與現實的“隔閡”。詩歌象似性通過成分象似和關系象似兩個過程連接了心智和現實的橋梁。只有這樣,詩歌才能成為現實情感的圖像。
a 如歐陽江河的《詩歌寫作,如何接近現實》(《當代作家評論》2010年第4期),從歷時角度考察了中國古典詩歌如何與現實融合。
b 摘引自中國詩歌網,網址:http://www.zgshige.com/.
參考文獻:
[1] Hirag a ,M .K. Diagrams and metaphors: Iconic Aspects in Language[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4(22):5-21.
[2] Cook,E.. Poetry,Word–play,and Word–war in Wallace Stevens[M]. Princeton: Princeton UP,1988.
[3] N?nny,M.,Fischer,O. (Eds.). Form Miming Meaning: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Vol. 1[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9.
[4] Merleau–Ponty,M.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M]. C. Lefort (Ed.),(Trans.) A. Lingi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P,1968.
[5] Tabakowska,E. In M. N?nny,O. Fischer (Eds.). Form Miming Meaning: 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Vol. 1[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9.
[6] Fischer (Eds.). Form Miming Meaning: 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Vol. 1[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9.
[7] Merrell F.Peirce. Signs and Meaning[M].Lond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7.
[8] Haiman,J.. The Iconicity of Grammar: Isomorphism and Motivation[J]. Language,1980,56(3),515–40.
[9] Langer,S.K.. Feeling and Form: A Theory of Art[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1953.
[10] Bolinger,D.. Meaning and Form[M]. London: Longman,1977.
[11] 臧棣.詩道鱒燕[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7.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朦朧詩以來現代漢語詩歌的語言問題研究”(11BZW096); 2017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桂北唐宋詩詞認知英譯研究;項目基金號:2017KY0850
作 者: 農玉紅,西南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在讀博士研究生,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學語言學。
編 輯: 趙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