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鴻昌
摘 要:《水滸傳》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要表達好這些價值,開篇是十分重要的。經過作者精雕細琢的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意味雋永,筆者結合《水滸傳》全篇內容,聚焦第一回,以小說原文、典籍名句和相關文獻為佐證,從文字細節、人物命名、相關歷史背景和事理邏輯等方面探究《水滸傳》開端的深層意蘊。旨在通過討論開篇的宏觀構思,進而發掘其潛在的思想價值。探究的結論是,《水滸傳》的開端有三個深層意蘊:一是寓言式的主題暗示,二是預言式的布局謀篇,三是影射式的貶斥人物。
關鍵詞:《水滸傳》 開端 意蘊
《三國演義》第一回寫了宦官亂政導致青蛇驚帝、雹雨成災、雌雞化雄等故事;《西游記》第一回從盤古開天辟地、仙石孕育靈猴寫起;《紅樓夢》第一回從女媧補天肇端,繼而引出絳珠仙草隨神瑛侍者下凡還債的故事?!端疂G傳》的開篇也講述了一個神怪故事,彌漫著怪誕性和神秘感,與其他三部古典名著相比,似乎沒什么特別之處。但這樣的構思絕對不僅僅是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在神怪故事的背后蘊藏著更深層的意蘊,令人拍案叫絕。
一、用寓言暗示主題
澳大利亞著名作家朗達·拜恩在她的《秘密》一書中闡述了世界的吸引力法則。“你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來的?!边@句話可以概括吸引力法則的核心內容?!吨芤住で分械摹巴曄鄳?,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和 《周易·系辭上》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水滸傳》的第一回就用生動的故事演繹了這一法則。
《水滸傳》第一回的故事梗概是:北宋仁宗年間,瘟疫盛行,死傷軍民甚多,仁宗皇帝聽信大臣建議,要請天師禳災;事關重大,皇帝便委派親信大臣洪信去信州龍虎山請天師;為了檢驗洪信的誠心,天師變化為小龍和猛虎沿路驚嚇他,變成牧童耍逗他,但總算答應禳災并消除了瘟疫。洪信辦完公事后游賞龍虎山,看到了伏魔殿,道士們說殿內有魔王,不能開殿,洪信不信,非要打開伏魔殿。結果是:三十六員天罡星和七十二座地煞星伴著金光和黑氣逃出伏魔殿,分散到四方,擾亂天下去了。
從表面上看,第一回的祈禳瘟疫和誤走妖魔是神怪故事,但從內涵上看,它是寓言故事。這個寓言是圍繞“信”字展開的:
1.人名和地名:洪信和信州。第一回的主要人物是洪信。“洪,大也”,這是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用《釋詁》對“洪”字的解釋?!昂樾拧钡囊馑季褪恰按笮拧?。皇帝派洪信去的地方叫信州。人名和地名里都用“信”字,意味深長。
2.洪信不值得信任:洪信嘴上說不相信伏魔殿里有妖魔,但他非要逼道士打開伏魔殿,可見他對妖魔非常感興趣,結果真的飛出了妖魔。他知道自己給國家闖下了大禍,就叮囑手下人向皇帝和滿朝文武隱瞞他打開伏魔殿的事實。這些行徑足以證明洪信是一個瞞上欺下的奸臣。
3.皇帝寵信的人:消除瘟疫是國家的一件大事,皇帝不派忠臣賢士,卻派洪信到信州請張天師禳災,說明皇帝是十分信任奸臣的。
4.皇帝相信的辦法:面對瘟疫,皇帝相信的不是醫藥衛生,而是旁門異術。
5.讀者該相信什么?洪信請張天師禳災的故事顯然是虛構的。讀者不該相信這虛構的故事,而應該相信故事中寓含的道理,即寓意。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從張天師變化為龍虎和童子到用法術消災,再到洪信放出妖魔,哪件不是妖孽怪誕之事?按照吸引力法則的理論來說,這些怪誕之事是皇帝和奸臣感召和吸引來的:君臣心里信怪,所以手上作怪,必然導致國家遭怪而最終衰亡??v觀《水滸傳》全文,宋徽宗寵信奸臣,昏君和奸臣做下不少怪誕之事:宋徽宗后宮佳麗三千,卻要鉆地道嫖宿李師師;高俅身邊不缺女人,卻只能把自己的本家兄弟認作螟蛉之子;高俅和童貫屢次征討梁山都損兵折將卻免受處罰,富貴依舊……凡此種種,都是怪誕不經的。
昏君和奸臣狼狽為奸,逼得百姓揭竿而起,造反者被他們視為盜賊。殊不知,宋徽宗和他的奸臣們才是最大的盜賊,“花石綱”和“生辰綱”就是他們的罪證。自己是最大的盜賊,卻把人民指斥為盜賊而加以剿滅,這才是最大的怪誕不經。
怪誕是表面的,怪誕之下藏著一條清晰的邏輯:昏君寵信奸臣——君臣盜搶人民——人民被逼成盜。一言以蔽之:天下盜賊是由昏君和奸臣感召來的。
總之,洪信打開伏魔殿的故事是個寓言,它暗示著造成天下禍亂的潘多拉之盒是由昏君和奸臣打開的,他們是天下災難的始作俑者——亂自上作、咎由自?。?/p>
二、用預言統攝情節
《水滸傳》的第一回不僅是寓言,也是預言。若以第一回故事為參照點,《水滸傳》的預言可以分為前置預言、中置預言和后置預言。
封閉已久的伏魔殿里有一塊石碑,碑上刻著“遇洪而開”四個大字,這就意味著前代祖師洞玄國師早已預言了伏魔殿會被一個姓洪的人打開。這是小說中的前置預言。
洪信打開伏魔殿后,作者用一首律詩來概括妖魔被放出的后果:“千古幽扃一旦開,天罡地煞出泉臺。自來無事多生事,本為禳災卻惹災。社稷從今云擾擾,兵戈到處鬧垓垓。高俅奸佞雖堪恨,洪信從今釀禍胎。”這首詩也是一個預言,預告了梁山天罡地煞一百零八人擾亂天下的故事,而禍亂的始作俑者就是像洪信這樣瞞上欺下的奸臣,諸如蔡京、高俅之流。這是小說的中置預言。
除了第一回,這種預言式的架構在《水滸傳》中還有幾處:
1.智真長老的偈語“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銷金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預言了魯智深從結識林沖到落草二龍山再到投奔梁山直至浙江坐化的傳奇人生。
2.魯智深征遼凱旋途中去五臺山看望師父,智真用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第九十回《五臺山宋江參禪 雙林鎮燕青遇故》)預告了魯智深在征方臘時立下活捉夏侯成和方臘的大功,并且點明了他遇到潮信就圓寂的生命結局。
3.戴宗和李逵到二仙山去請公孫勝,臨下山時,羅真人叮囑公孫勝“逢幽而止,遇汴而還”(第五十四回《入云龍斗法破高廉 黑旋風探穴救柴進》),這八個字概括了公孫勝從隨軍征遼到凱旋歸隱的情節。
4.宋江曾向智真請教梁山好漢的命運,智真說:“當風雁影翩,東闕不團圓。只眼功勞足,雙林福壽全。”預示了梁山好漢破遼之后征討方臘導致死傷離散的終局,而在雙林鎮訪友的燕青卻以福壽雙全而善終。
上述智真和羅真人的四個預言是小說中的后置預言。
有趣的是,以上所舉的預言都是佛家偈語的形式,為小說增加了神秘色彩。其中除了中置預言之外,其他預言的句式都相同,均是“動賓+而+動詞”的句式。這種預言句式來源于禪宗經典《壇經》:禪宗六祖大師慧能在見性得道之后,為了避免遭受迫害,連夜辭別五祖弘忍。五祖用“逢懷則止,遇會則藏”向六祖指明前途。后來慧能又用“逢袁則止,遇蒙則居”為弟子道明指示前途??梢姟端疂G傳》中的預言句式與《壇經》中的預言句式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換掉了一個虛詞而已。
第一回的預言是統攝全書的大預言;其他回中的預言是概括局部情節的小預言。大預言中套著小預言,這是《水滸傳》在情節架構上的一個特點。這種設計有四個作用:增加了小說的神秘色彩;巧妙地為小說搭建了后續框架:先通過預言構建一個輪廓,隨后再詳寫具體情節;契合了高僧和道士這種世外高人的身份;為后文情節起到了設置懸念的作用。
三、用一人影射群像
洪信雖然在第一回之后就銷聲匿跡了,但他在整部小說中卻有巨大的作用。
首先是在結構上起到了“引子”的作用。他打開伏魔殿,放出了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引出了全書的人物和故事。更重要的是,洪信在人物形象上起到了“影子”的作用,他是整部《水滸傳》奸臣的縮影。《水滸傳》中的宋徽宗信任和重用四奸——蔡京、高俅、童貫、楊戩,導致了天下大亂,陷人民于水火。這些奸臣最大的特點就是欺下瞞上,簡言之,就是像洪信一樣不可信。可是皇帝卻偏偏信任他們,搞得政荒國亂,讓老百姓對皇帝和朝廷失去信任和信心。所以,作者在小說一開篇就把焦點放在了“信”字上(詳見前文第一部分)。既然皇帝寵信奸臣,災難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即使道士們當時能夠阻止洪信開啟伏魔殿,他也會回奏天子,誣告龍虎山的道士造謠蠱惑,之后必然由皇帝下令打開伏魔殿。
總之,第一回作為全書的序幕,其主要人物洪信不僅引出了全書的人物和故事,更是整部小說奸臣的縮影?!端疂G傳》第一回絕不可以被等閑視之,它的情節寄寓了亂自上作、咎由自取的思想;它的謀篇運用了預言勾勒、逐次展開的設計;它的人物起到了引出故事、影射群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朗達·拜恩.秘密[M].謝明憲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8.
[2] 來知德.周易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 王國軒.中庸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
[5] 慧能.壇經[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作 者: 白鴻昌,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和語文教育。
編 輯: 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