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狄更斯的代表作《雙城記》之中滿懷著寬容精神與人道精神,然而對于《雙城記》思想內容的偏頗論述卻長期留存,試通過對一些觀念的評述,結合法國大革命的歷史進一步探究作家的創作意圖與作品的傾向性。
關鍵詞:狄更斯 《雙城記》 法國大革命 寬容
一
寬容是指:“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于自己的或傳統觀念的見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a《湖南師大出版的《新編外國文學教程》(1990年8月第1版)認為《雙城記》思想是復雜的,即有對人民苦難的同情,“抨擊貴族階級對人民的血腥統治,提示法國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義性,肯定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b,同時卡爾登為了女人去死,并且“為一個被革命人民判了死刑的貴族去死”c,是其局限性的集中體現,當然作者寫了貴族的殘暴,這自然是進步的,也是《雙城記》成名的原因。
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國文學史》甚至因為《雙城記》存在上訴“缺點”,而取消了其作為狄更斯代表作的地位,換上了更有革命性的《艱難時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國文學史》顯得比較客觀,指出《雙城記》的矛盾性,也沒有做過多評說,但在行文上隱約可以看出,狄更斯的人道主義在編者看來是蒼白無力的,是缺乏價值的。四川文藝出版社范文瑚著的《世界文學名著津梁》關于《雙城記》也有相似的觀點。
二
首先是《雙城記》的創作意圖問題。但是這個問題似乎早有定論,即通過對法國大革命的描寫,揭示英國社會潛在的危機,警告英國統治階層,呼吁改良。幾本教材的意見也大致相同,從作品的題目看,這個意圖還是很明顯的,可是我們認為作者對法國大革命的描述不僅僅旨在警示,還有更深的文化原因。
1789年7月14日,法國巴黎爆發了一場資產階級革命,也正是小說描寫的對象——法國大革命。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它預示封建專制的殘暴將一去不復返,人類將重獲一次機會,法國成為世界的焦點??墒桥f的堡壘被摧毀了,新的監獄又重新建立了起來,巴黎再次引起了世界的沉思。這也許是因為另一個家伙也混進了革命陣營,它穿著公民的褲子,梳著羅伯斯庇爾的發型,但掩蓋的嘴臉卻是殘忍與仇恨。就在9月初的幾天,這個家伙處決了一千二百多人,其中很多是神父。隨即國王、王后、王子皇族也被推上斷頭臺,法國血流成河,最后羅伯斯庇爾全家也被砍了頭。于是有一派文化人說:“‘費厄潑賴要緩行,應該痛打落水狗,把革命干得更徹底一些?!奔右慌扇藚s說:“‘費厄潑賴要實行,勿以暴力搞惡?!痹诤笳呖磥恚┝κ且磺凶飷旱母矗饨ńy治者的殘暴與專橫帶來了罪惡,比如厄費里蒙地侯爵兄弟為滿足自己的肉欲將一家害得家破人亡,他們用封建統治的暴力寫下一筆血債,以無窮的罪惡昭示革命的到來。從這個意義上說,革命理應受歡迎。
然而一年前,有人要是說當權者的殘暴并非人民與上帝的意愿,皇上會把他們送上斷頭臺;現在誰要是堅持認為“公民”的意愿不一定也有差錯,檢察官也會把他們送上斷頭臺。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玩笑!可是這個玩笑卻讓許多無辜者掉了腦袋?!峨p城記》中得伐石太太,她與厄費里蒙地侯爵兄弟有深仇大恨,所以她不會放過代爾那,甚至作為厄費里蒙地家庭成員的代爾那的妻子和孩子,她也絕不會放過。封建貴族的罪惡帶來了她的復仇,而復仇又帶來了新的罪惡,舊的壓迫者被打倒了,新的壓迫者又粉墨登場了,在這新舊壓迫者的斗爭中一些無辜的人遭了殃,像小說中女裁縫這樣的平民也上了斷頭臺。這被視為對歷史的歪曲,可是法國大革命史上確有這么多的恐怖政策,有民眾自發的“九月恐怖”,有“山岳黨”人的專政,還有“治安委員會”的“反嫌疑分子法”。“自從圣巴爾托羅繆大屠殺以來,法國歷史上還不曾有過這種規模的政治屠殺”d。孔多塞死在革命群眾手中了,奧爾良公爵和夏多布里昂是擁護革命的貴族,也落得自己被殺以及妻兒難保,甚至羅蘭夫人和原巴黎市屬巴伊也先后被處決。
所以說,暴力無法拯救人類——今天你可以砸死小王子,明天他也許會回來殺你的女兒——這就是暴力的法則。因此這些文化人便打起了另一面旗幟:寬容!狄更斯、雨果、列·托爾斯泰就是掌旗人。
綜上所述,否定革命恐怖與群眾及封建貴族濫施暴力,宣揚仁道主義的愛與寬容精神,這才是狄更斯的內在創作意圖。
三
討論了《雙城記》的創作意圖,我們再來談一談作品的傾向性問題。所謂傾向性主要是指作者的主觀態度及對一些問題的好惡。
《雙城記》主要寫的是法國大革命,所以首先我們來看狄更斯對革命的態度。狄更斯并不仇視革命,相反他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肯定了革命的正義性與合理性,看到了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勢粉碎舊時代的力量,所以我們在看攻擊巴士底獄一章時才有痛快淋漓之感。可是作為一名人道主義者,狄更斯不能容忍革命帶來的恐怖,在作者看來,革命可以“打掉一切王冠,但是要保護人頭,革命是和諧,不是恐怖”。革命是正確的,但是“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e。為了進一步厘清這一問題,就讓我們來看一下狄更斯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以及作者對他們的好惡。
在這里,我們將人物劃為:貴族、革命者、“復活者”三個序列。
首先是貴族。厄費里蒙地侯爵兄弟是舊的封建專橫貴族的代表,他們殘忍、冷酷、虛偽。他們利用手中特權,依靠國家暴力,可以把一個家庭弄得家破人亡。他們的馬車撞死了人,他們卻只是輕蔑地扔一個金幣;他們可以將正直的醫生投入巴士底獄關上十八年;至于法律,只是他們隨意踐踏的東西。小說如實描寫了貴族的殘暴腐朽,揭示革命爆發的必然性。貴族慣用暴力對人民,必然招來人民的暴力革命。
可是,也別忘了代爾那,他也是貴族,可是他卻厭惡貴族的殘暴,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還力圖改良。作者試著表明:出身并不重要,關鍵是自己的選擇也就是“靈魂是如何得救”,只要有一顆仁愛與寬容的心,一定能獲得幸福。從這個意義上說代爾那也是作者的理想人物。
第二個序列是革命者。得伐石太太是其代表,她對貴族懷著深深的仇恨,她的革命愿望最堅決,她也參加了戰斗,并主張堅決鎮壓貴族,絕不手軟,她的復仇計劃一旦成功,也會讓代爾那家破人亡。作家竭力將她刻畫成一名堅強的女人,同時她也是一位受害者,這不僅僅在于貴族殘暴地殺了她全家,而且在于她始終不會去寬容與愛。血債要以血來還,這似乎無可爭議,可是須知,你以暴力復仇,會遭來新的復仇。仇恨不會自己消除,只有寬容與愛才能將其化解。貴族殺了她全家,她也要殺了對方全家,這種行為可以理解,卻是不可取的。革命是正義的,破壞是必然的,可屠殺是不可取的。雖然“變革只能通過群眾暴力革命運動才能實現”f。但若在運動中多一些理性的克制與寬容不是更能保護公眾的利益嗎?作品讓得伐石太太死在復仇中,表明了對她復仇理論的否定。
第三個序列是“復活者”的復雜性格。作者原名《復活》,現在第一部也叫《復活》,這不僅指梅尼特醫生富有傳奇性的“復活”,而且指仁愛精神、寬容精神的復活。梅尼特醫生身上復活的是寬容。他在獄中被貴族的殘暴所害,喪失了理智,詛咒厄費里蒙地家庭的每一個人,而這以后又正好成為指揮他女婿的狀紙,無休止的仇恨到頭來只會害人害己,這不是作家肯定的。相反,作家贊美出獄后寬容的梅尼特醫生,他以寬廣的心胸接納了厄費里蒙地家族的后代代爾那,并真誠地去愛他,梅尼特應該獲得幸福。
另一個是卡爾登。他是一個心懷光明的人,但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他變得憂郁,玩世不恭,自甘墮落??墒菍β奋绲囊煌樯顝突盍怂咳蕫?,復活了他不朽的精神,小說反復引用《圣經·新約》中的話:“主說,復活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睆娀丝柕菫榍閿橙ニ赖膫ゴ蟮膼垡约白詈笠d受難式的偉大精神:以自我犧牲,自我的愛去化解無休止的仇恨,成全別人的幸福。
綜上所述,作家肯定了革命的正義性與進步性,但作家真正推崇的是近乎宗教的人道主義與寬容精神。作家否定了暴力與無休止的復仇,指出暴力制造的惡只有用愛去化解,去消除。而“革命就是人民掌握權力;歸根結底,人民,就是人!”g必將以其對人的注視而永列在不朽的文學殿堂。
a 〔美〕房龍:《寬容》,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5年版,第13頁。
bc 湖南師大外國文學教研室:《新編外國文學教程》 1990年版, 第137頁,142頁。
d 〔法〕米蓋爾:《法國史》 ,商務印書館 1985年版,第279—285頁。
e 〔法〕雨果:《九三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6年版,第273頁。
f 任劍濤:《反省法國大革命》,《南方周末》1999年11月5日。
g 鄭克魯主編:《外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頁。
參考文獻:
[1]皮埃爾·米蓋爾.法國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 柳勃林斯卡婭.法國史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8.
作 者: 譚萬,銅梁中學校高級教師,重慶教育學會渝西南教師發展共同體專家庫首批專家,重慶市高中語文骨干教師,重慶市高中語文學科教學名師。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