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本文針對健全和完善宏觀審慎框架下金融業逆周期監管展開研究,探究并提出了相應監管策略,以期能夠減少金融業順周期性監管可能存在的不足,更好地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助力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九大中正式提出要加強金融監管力度,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在宏觀經濟調控中加入宏觀審慎政策。不同于傳統的微觀審慎制度對單個金融機構穩健程度的關注與重視,宏觀審慎政策是金融業系統性風險監管的重要策略,通過逆周期監管的實施降低金融市場整體的順周期波動,防止系統性風險的蔓延與傳波,從而有效地降低風險危機的影響,保障金融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所以,基于宏觀審慎框架下的金融業逆周期監管能夠規避系統性風險的沖擊,夯實金融風險的防線,是新時代金融業發展、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
宏觀審慎
宏觀審慎政策最初的定義是維護金融安全及穩定的監管政策。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率先提出了宏觀審慎監管的概念,將銀行監管劃分為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兩個視角,并強調宏觀審慎是圍繞宏觀經濟發展及市場信息展開,對金融業、資本市場及社會整體經濟發展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把握的策略與路徑。2001年,國際清算銀行進一步明確了宏觀審慎監管的定義,認為宏觀審慎監管的目的是降低金融市場可能的風險及風險可能造成的后果,從而有效促進整體經濟發展。
2016年,我國開始以宏觀審計評估體系評估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風險。隨后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宏觀審慎的地位,指出宏觀審慎與貨幣政策應形成“雙支柱”金融業調控態勢。
逆周期資本監管
2011年,我國頒布的《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指導意見》中強調了逆周期資本緩沖監管的必要性,并明確其預防系統性風險的作用,在2013年正式執行后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獲得了業界的一致認可。
總的來說,逆周期監管是跨周期的金融監管安排,監管的有效性取決于是否具有準確的前瞻性的預判能力,這對于宏觀審慎監管意義重大,既可以防范經濟上行時的資產泡沫化,也能夠防止經濟下行時的通貨緊縮或經濟蕭條。
新時代金融監管的必要性
自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實體經濟遭到重挫,虛擬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理財意識不斷提高,金融市場注入并煥發了新的生機,金融產品不斷出現、金融創新不斷加快,既激發了金融市場的潛能,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壯大。與此同時,金融詐騙、違法交易等事件時有發生,影響了金融行業的發展及社會的穩定,損壞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并最終阻礙了金融市場的發展。
金融監管的施行使得監管當局能夠更依法依規地掌控整個市場的發展、監督金融機構的工作開展、規范金融業的發展進步,并最終助力國民經濟的持續向好發展。而且,金融監管能夠平衡金融循序,營造更安全的市場環境,保障金融市場的平衡運作,引導新的資源注入金融市場并有序流動,保持金融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明確逆周期資本監管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逆周期資本監管實施的政策目標
逆周期資本監管實施的分別是增強銀行體系的抗風險能力及降低銀行體系順周期性放大經濟周期的影響。在增加逆周期資本儲備時,這兩個政策的目標是相同的,而逆周期資本儲備釋放時則會出現較明顯的沖突。因為資本儲備的釋放在降低經濟下行速度的同時,極易弱化銀行體系抗風險的能力。這就要求金融監管當局控制儲備資本釋放的速度與頻率,實現兩個政策目標的平衡。
2.逆周期資本監管有效的主要條件
逆周期資本監管有效應當遵循的條件主要有:制定公開透明、簡單明了的監管規則;監管執行成本可控;確定方便獲取并執行的決策變量;針對經濟上行期和經濟下行期,科學調整逆周期資本的頻度。
明確逆周期資本監管的主要指標
1.杠桿率
資本對表內外總資產的占比就是杠桿率,因其具有順周期的特點成為宏觀審慎監管的重要指標。嚴格控制杠桿率能夠減少因金融機構無理性地放大頭寸可能造成的系統性風險,并降低監管套利的概率。
2.前瞻性動態撥備
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提前調高或降低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就是前瞻性動態撥備,動態撥備能夠保證金融業在經濟下行時有足夠的儲備資金,增強貸款損失準備計提。
3.逆周期資本緩存
對資本充足比例實施動態調整就是逆周期的審慎資本要求,保證經濟上行階段能夠積累更多的資本緩沖,以提高經濟下行時擁有足夠的附屬資本來抵抗可能的風險。
4.流動性指標
對不同的金融機構實施有差別的動態流動性監管,在經濟下行時提高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指標,使其儲備更多資金,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擠兌。
構建立體的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
1.有效控制資本要求
構建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不僅對資本有較高的要求,還需要從資本監管順周期的視角入手進行多層級的構建與優化,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從資本充足率入手,加強對監管資本及風險加權資產的控制與監管,實現對資本要求的有效控制。
2.構建更具前瞻性的損失準備金計提制度
不良貸款余額與撥備覆蓋率指標都具有極強的順周期性,自身無法實現逆周期的調節,因此要構建更具前瞻性的損失準備金計提制度,以解決存在的順周期問題。在經濟上行時,金融業應當計提更多的撥備準備和資本,落實動態撥備政策,在經濟下行時用多計提的資本對抗風險,實現“以豐補歉”,以逆周期調節減少因經濟下行造成的信貸過度緊縮。
3.構建更有效的杠桿率監管機制
要對金融機構設置一定的杠桿率上限,防止因杠桿率過高導致信貸增長過快,從而引發明顯的經濟波動;要對金融業的杠桿率實施多樣化、高標準的有效監管,并設置一定的緩沖期,使金融機構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完成轉型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
建立逆周期資本緩沖工具箱
1.建立更完善的本金吸收損失機制
通過轉股或減記的方式使銀行在特定條件下能夠將資本工具的本金部分用于吸收損失的現金或普通股,這就是本金吸收損失機制。該機制的實施有利于構建動態的監管資本調節機制,能夠增強銀行資本風險的全過程協調,平衡各投資者的利益關系。
2.科學選擇并運用宏觀審慎監管工具
要引進杠桿率、存款保險、資本充足率、存款準備金等相關監管工具,實現對金融體系“羊群效應”監管的同時,強化對金融機構脆弱性融資的監管力度;要限制資產負債表的流動性,穩定貨幣的流動性,提前預防資產及融資流動性緊張情況的出現;重點識別及監測金融機構的重要性資產,迅速識別可能存在高風險的資產的同時,加強對系統重要性資產的識別;要適當控制信貸違約互換等多種金融衍生品的產生與使用。
確保逆周期監管與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性
1.確保與國家發展戰略的協調性
逆周期監管是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不能脫離國家發展戰略而單獨實施,只有確保與國家發展戰略的協調性,對于不同金融機構實施針對性的監管,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確保與國家貨幣政策的協調性
金融業逆周期監管要求人民銀行與銀保監會之間保持暢通有效的溝通與協作,實現逆周期監管與國家貨幣政策的協調性,并最終實現對金融業的宏觀與微觀監管的有效結合。實際上,央行在實施不同貨幣政策時同樣會依托宏觀審慎的視角對整個社會的資金流動性進行全面分析。
3.確保監管政策體系的協調性
2018年銀監會與保監會合并,成立了銀保監會,并取消了其原承擔的擬定金融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及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兩項職責,改由中國人民銀行承擔,形成了一委一行兩會的金融監管新格局。為了更有效地防范可能出現的金融業系統性風險,各監管主體要實現互補協調,在宏觀審慎框架下科學監管系統性金融風險,并注重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監管規則等相關政策體系的協調性,建立起科學穩固的金融監管體系,為經濟運行構建安全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準確判斷風險隱患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傮w看,我國金融形勢是良好的,金融風險是可控的。同時,在國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因素綜合影響下,我國金融發展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苯鹑跇I的開放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越來越多的外資金融機構會進入我國,這些都要求盡快建立起更具科學性與有效性的金融業監管體制。相信隨著金融業整體改革的不斷發展,我國金融業監管體系會不斷完善,金融業會在服務社會、人民及實體經濟的同時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南昌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