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

現在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里面所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局,就是格局,是世界格局的問題。世界格局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高度關注的問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在制定一個時期的發展戰略,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明確自己的戰略策略的時候,重視從世界格局的角度,深入分析世界上各種主要戰略力量之間的關系,所形成的世界各地的基本樣態。因為只有這樣了解,才能把握好世界的大局,使世界的大局和中國的大局兩個大局互動。
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已經進入加速演變期,特別是疫情流行,世界局勢深刻動蕩,這一現象更加明顯,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樣的大變不是一時、一事、一遇、一國之變,是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
這是歷史學者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世界形勢和未來發展趨勢的科學判斷和戰略預測。如何抓住這樣的機遇期,促進中國更好更快的發展,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
中美是當今國際格局中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戰略力量,中美關系是構成當今國際格局的主要關系,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亂源所在。這不僅表現為美國國內社會的混亂,而且表現為美國極力干擾世界體系健康發展。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發展外部環境最大的影響,這也是看待當今世界形勢必須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七十年來的歷史可以看出,美國無論是在對華關系緩和時期還是對抗時期,對中國打壓,對中國的和平演變是美國歷屆政府既定的方針策略。所以當前今后,中國既要積極推進中美關系的積極發展,又要對美國保持高度警惕,不要幻想美國誰上臺就會根本改變美國過去一貫的策略。當今世界力量的對比,一些新興國家要求變革全球治理體系,就是要對已有的規則進行修訂、進行調整。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在過去的處于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牽頭制定的這些秩序歸根到底是為他們國家利益服務的。所以新興國家要修訂,勢必要影響到他們所謂的利益,也就是他們稱霸世界的利益。以美國為代表西方國家與新興國家進行了規則博弈,是當今世界十分重要的博弈,這是影響到世界格局未來發展的重要的博弈。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正在醞釀著雙邊和多邊規則及全球規則的改變,壓縮新興國家參與國際事務。所以說要在這個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期間,中國更要積極開展工作,努力營造對中國發展有利的外部環境。
聯合國指出,世界經濟將陷入再次衰退的風險,發達經濟體將是拖累世界經濟的一個根源。美國、日本、歐元區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都減弱了。這些國家已經陷入了高失業、高負債、財政赤字、經濟衰退中,他們無法自拔,沒有辦法他們只能勒緊褲腰帶,只能減少自己的需求,只能減少進口。而這些國家都是中國長期以來最重要的經濟合作伙伴,他們需求的改變對于中國來說必然意味著未來出口貿易的下降。
發達國家發展市場經濟已經有三百多年,中國改革開放趨向于市場經濟。二戰以后,一系列的不發達國家趨向市場經濟,新世紀以來又有一大批不發達國家趨向市場經濟,一大批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世界多極化加速演進,國際格局日趨均衡,國際大潮不可逆轉。中國打開國門,就迎來了這一輪經濟全球化,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經濟全球化雖然遭遇了逆全球化的現象,但是它是一個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世界發展的多極化不可逆,由此導致的世界發展均衡化,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可以獨立于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發展而至今獨立發展。這種發展的多極化、均衡化,交往的這種普遍化,經濟的全球化等等,使和平發展仍然是世界兩大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國的戰略思維、全球性的思維、全球性的視野,其實就是這種經濟全球化、科技加速化、世界交往普遍化、世界政治多極化帶來的。
但是有陽光就有陰影,在中國制造業迅速發展的這三十年,其實也是發達國家去工業化的一個失誤。以美國為例,它曾經是世界貿易的霸主,但是現在它的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僅為百分之十五,而他們的金融經濟占比卻高達百分之五十,經濟重心已經發生了偏移。但是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債務危機接二連三的沖擊,發達國家已經開始重新反思,他們已經認識到只有制造業、只有實體經濟才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石。發達國家認識到經濟不能夠空心化,必須發展實體經濟,所以他們紛紛采取了再制造業化的戰略。眾所周知,全球價值鏈分工更有利于處在價值鏈兩端的發達國家,附加值最高是集中在研發端和流通端,也就是常說的服務端;而附加值最低的是那些制造業,中國就是制造業大國。發達國家的再制造業化的戰略導致了制造業雙向轉移,一方面向發達國家回流,另一方面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發達國家技術好,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低,以中國的最低工資標準,在中國這只能雇用一個人,在老撾、柬埔寨可以雇用三個人,因此中國制造業面臨著上緊下壓的態勢。
一個超大型的國家,如果不能保持社會發展的穩定,將會產生災難性的后果。中國的舉國體制,它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有十幾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一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巨大的增長空間。還有全球最大、最長的產業鏈,還有強大的社會治理能力,這些都是我們進一步發展的堅實基礎。但是肯定發展成就的同時,我們頭腦必須保持清醒,發展還面臨著諸多的挑戰。
在劣勢方面,總共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仍然舉步維艱。比如說我們金融體制改革,比如說我們完全的市場機制相對接的治理體系的構建,比如說要市場在金融配制中起關鍵決定性作用。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制度和體制性的障礙。第二就是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我們要解決一些關鍵領域的科學技術,可以說創新能力不足的一個顯著表現,就是很多產業需要的核心技術嚴重依賴發達國家,比如說集成電路關鍵零部件。目前我國百分之七十的高端醫療器械,百分之八十的高端芯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端機器人,和幾乎百分之百的高性能發動機都依賴進口,大連造船廠非常大,卻不擁有核心技術。我們民用的發動機百分之百依賴進口,但是軍事的沒人進口,我們今天發動機的基地就在沈陽。可是我們跟國外的差距不是十年而是二十年。
強勁的消費可以刺激投資,生產出更好、更優質的產品來吸引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增加又進一步刺激生產,所以投資和消費它是一個循環的過程,通過他們的良性循環使經濟體量的增大,使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的發展。中國的現實情況是太過于偏重投資了。無論是我們的企業在初次分配中,還是我們的政府在二次分配中,都選擇了更多的積累用于投資。錢是有數的,這樣無形中我們就擠壓了消費,消費被擠壓,經濟就有下行的危險,有下行的信號。我們為了刺激經濟,我們又選擇了投資,再度投資又意味著再次擠壓消費,消費一下來經濟又有下行危險。這樣我們看到我們的國家就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我們消費持續下降,然而中國消費不足的問題也不僅僅歸于投資,還有其他很多因素共同影響中國消費服務。我們就來一起分析,我們假設一個國家一年所創造的財富,來看看它是怎么分的。首先一部分被轉化為基礎設施和固定資產,還有一部分通貨膨脹給抵消了,還有一部分是我們出口賺來的錢是外匯化作外匯儲備凍結在那里。另外一部分是我們的居民拿到手里。但是居民還不可以選擇更多的消費,為什么?因為他要煩惱,他要防病,孩子要上學,還要買房子,這決定了他必須選擇更多的儲蓄,更少消費,這樣我們中國的消費就被擠壓得很小。中國消費被擠壓到如此境地,我們能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嗎?這樣的消費之下,我們連居民的合理訴求都滿足不了。我們還何嘗關注民生,將改善民生。可見講到這個地方,消費不足就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它已經成為了關系到國家安定團結的一個民生大計。我們要應對我們長期以來消費不足的這種嚴峻現實,我們就必須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務。
綜上所述,中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進入加速期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期和挑戰都有新的變化,要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中華民族復興進入關鍵期,我們要大局中去把握,趁勢而上,推動中國更高質量的發展。
(遼寧省撫順市清原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