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越
在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下,全球化的經濟建設理念正在影響著我國傳統的經濟格局。要擺脫環境對于未來經濟建設活動的限制,必須將本國的經濟建設活動帶入到國際市場當中,遵循國際規則、目標國法規完成企業建設目標,加快企業制度、經營模式的轉型,實現企業經營的“走出去”。從當前的經濟管理活動來看,我國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還存在著管理制度、人才配置等方面的問題。本文立足于我國企業的經營工作,探究如何實現“走出去”的發展目標。
“走出去”所指的是在保留自身的經濟發展優勢的同時,在國際環境中謀求更大的利益與發展,依靠國際資源與經濟活動的互相配合,解決企業自身存在的建設速度慢,管理實效低等問題。對于21世紀的市場經營活動來說,信息化、全球化格局的建設加快了國際經濟資源的流動速度,如果我國企業繼續閉門造車,則必將被復雜的經濟環境所淘汰。
深入開發本土資源,實現經濟長期發展
得益于現代信息技術與科學技術手段的高速發展,我國的經濟地位在國際環境中正在逐步提升,當5G技術、“一帶一路”等國家技術先后取得世界級的進步,我國的經濟影響力已經不容小覷。但縱觀國內外的經濟建設與發展活動,我國的經濟建設理論中依舊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短板問題。我國雖享有“地大物博”的榮譽,但人均資源占有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群眾的巨大消費需求在有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資源投入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本土環境上,資源匱乏、生產結構單一等問題日趨嚴峻。實施“走出去”戰略,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國所面臨的不利局面:當中國開始從全球市場中發力時,其經濟地位與經濟實力將會影響到國際市場的經濟建設活動,進而發揮在科技、資金、技術、戰略等方面的影響力[1],借由技術開發國際經濟資源,借由資源控制國際經濟管理成本。在對國際市場實行干預的同時,其能夠借助自身在資源上、技術上所掌握的優勢提高國際經濟的發展速度。
抵制資本主義反傾銷,確保經濟穩定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與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一些反華分子、西方政治慣犯正在將惡意的目光轉移到我國的經濟活動當中,依靠反傾銷、貿易制裁等方式阻礙我國經濟活動的正常開展。對21世紀的經濟貿易發展史進行分析,不難發現,我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當所謂的“國際經濟制度”與“反傾銷”相結合,無論是本土企業的未來發展,還是國際環境的經濟交流,都會受到不良貿易行為的影響。早在1991年,韓國制造業便意識到了反傾銷制度對于本土企業未來經營的危害,其依靠對外投資、貿易聯系等手段開辟新的市場,在回避進口限制的同時保留對外投資動機,將反傾銷的危害降至最低[2]。借由“走出去”,本土企業能夠與國際經濟環境建立良好的對接,實現全球生產的多元化、全球銷售的開放化,當本土企業面臨經營矛盾時,打破國際反傾銷的壓制,從而改變在國際貿易活動中的“被動者”角色,為自身經濟的長期發展、穩定發展提供支持。
借由國家政策“走出去”,走得踏實
無論何時,國家都是支撐本土產業穩定發展的第一支柱,要幫助企業打破當前的發展格局,實現“走出去”的經營目標,國家必須對相關企業給予政策上、經濟上、人才上的扶持,借由國家的協助幫助企業完成發展建設任務,才能實現“走出去”的偉大目標。對于國家來說,企業的獨立經營是好事,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有關單位的管理負擔,但在進入國際環境之后,意味著企業脫離企業國內市場走向更有挑戰的國際市場。
市場管理單位應及時放寬經營管理標準,加大企業的融資力度,鼓勵并支持有實力、有能力的有關企業在海外并購能夠提高我國的技術水平的相關單位,對于能夠與企業本身產生協同效應的海外資產,應及時加大吸收力度,以企業經營為第一行動力,確保有關企業實現“先發制人”的經濟建設目標[3]。對于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可鼓勵其即使在國家環境中并購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環境安全發展的有關單位,做好資產的合并工作。國家應該成為本土企業的“第二雙眼”,在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對企業的活動路線、活動計劃與活動對象進行監察,避免企業被經濟利益沖昏頭腦,抵抗國際金融市場的沖擊。將國家與企業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借由政治支持“走出去”,走得光明
“走出去”的目的是為企業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為國家提供更大的經濟利益,在“走出去”之后不忘本心,遵循國家與民族的發展底線,才能走得更加遠。但在離開本土的經濟環境之后,部分企業的經營目的正在逐漸向精資、反華等思想轉變。政治態度上的變化,正是引發“到底要不要走出去”這一爭論的重要原因。
改革開放的落實強調了“走出去”的發展價值,要實現“走出去”的建設目標,政府、企業及有關單位應致力于企業的經濟管理工作,在深化改革開放的同時,重申我國對于商業經營活動的基本立場:支持企業在不違反市場規則、不違反國家制度的情況下自由發展。政府應該做好有關企業的政治監管工作,在政治層面給予相關企業支持:一方面,加大巡查監管力度,消除“政治間諜”,在根源上防范政治風險,另一方面,做好與貿易國家的政治談判工作,積極引導海外輿論,改善我國企業的對外政治環境,做好政治交流、協調等工作。企業是在政府的、人民的支持下演化而來的重要經濟管理單位,其內部建設、未來發展離不開國家政治資源的支持。政府必須對企業的政治理念、政治路線進行管理,凈化經營環境,提升政治服務水平。
借助并購實現“走出去”,走得富強
并購是企業在國際經營環境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相較于國內市場的“彬彬有禮”,國際環境下的競爭更加激烈。和平共存是國際企業發展經營的基本原則,但面臨復雜的市場形勢,“并購”往往能夠帶來更大的發揮空間。但對于國際市場中的新興企業來說,哪些單位、資源值得并購,并購時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這一系列問題都會影響到企業的未來發展。
有關企業應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對自身的并購模式進行反思,依靠并購實現企業經營模式的創新,構建新時代下的創新發展格局。首先,可借助橫向并購獲取與企業現有能力、資源相類似的經營單位,實現自身的商業模式的鞏固和強化,在國際市場中站穩腳跟。其次,可借助縱向并購拓展企業的經營格局,對企業的現有資源、能力進行及時化的補充,完善自身的商業管理模式,開辟國家市場。第三,可依靠多元化并購改變自身的商業模式。對于“走出去”的企業來說,其所面臨的經濟風險、信息風險遠比本土環境更為復雜,跨行業沖擊甚至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模式。有關企業可借助多元化并購改變企業的持資模式,積極吸收與企業現有資源相同、相異的外界資源材料,實現商業模式的改變和重組[4]。對于海外經營企業來說,“并購”是短時間內拓展自身的經營實力的重要手段,但受到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影響,一旦被并購方提供虛假信息,隱瞞自身存在的不利信息,本土企業將面臨更大的經營風險。在并購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必須做好并購環節的風險管理工作,提高風險意識,做好信息調度,將并購風險根除于萌芽之中。
綜上所述,當我國的經濟建設水平不斷提升,“走出去”已經成為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所面臨的必然選擇。要實現企業與國際經濟環境的有效接軌,國家與企業必須做好制度、政治、經營上的協調工作。企業應該以國家為后援,完成經濟建設、經濟指導等任務,借助政策、政治上的支持大膽改革;國家應該以企業為發力點,提供資源、制度上的便利,互相協調,共同合作,實現“走出去”的偉大目標。
(江西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戴翔, 韓劍, 張二震. 集聚優勢與中國企業"走出去"[J]. 中國工業經濟, 2013(2):117-129.
[2]陳堅. 完善中國企業“走出去”政策措施體系之思考[J]. 國際貿易, 2013, 000(010):25-31.
[3]李春頂. 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與我國企業“走出去”[J]. 國際經濟合作, 2008.
[4]鐘朋榮.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五種模式[J]. 經貿導刊,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