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公布,越來越多的中職學校把勞動教育納入育人體系,在分析中職學校勞動教育活動現狀與特點的基礎上,中職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活動需要體系化設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立足職校特色,融入人才培養,注重“五育并舉、多元融合”,在觀念引領、精神傳承、品質培育、技能習得上同時發力,打造中職勞動教育的優秀活動方案。
【關鍵詞】中職勞動教育;活動體系;優秀活動方案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12-0041-06
【作者簡介】鄭艷霞,河北城鄉建設學校(石家莊,050031)德育教研室主任,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德育教學與班級管理。
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0年3月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筆者看來,為落實《意見》精神,結合中職學生特點,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活動需要體系化設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立足職校特色,注重“五育并舉、多元融合”,在觀念引領、精神傳承、品質培育、技能習得上同時發力,打造中職勞動教育活動的優秀活動方案。
一、中職學校勞動教育活動的現狀與特點
(一)活動內容豐富但育人內涵指向不足
中職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依托專業設置,實現專業融通;依托社團活動,實現才藝施展;通過第二課堂、興趣小組、志愿服務等方式,中職學生不僅學一技之長、練多樣技能,還可以學有所用,多方面鍛煉勞動能力。所有這些都為中職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勞動內容。
然而,豐富的勞動內容并不能涵蓋勞動教育活動的全部。勞動教育是引導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鑒于勞動教育范疇廣泛和內涵多元的特點,中職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活動需要注重四個方面:科學分類、有序推進、任務明晰、多元發力。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許多中職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時在這四個方面均顯薄弱。主要表現在:形式上,重學校勞動輕家庭和社會勞動,重專業實訓勞動輕其他生產服務類勞動;內容上,重勞動技能學習輕勞動品質培育,重勞動技術表現輕社會能力鍛煉。以志愿服務類勞動為例,中職學校大多有志愿服務組織,但是志愿服務的活動內容是否涵蓋廣泛,活動是否注重全員參與,活動范圍是否校內校外比重協調,是否從培育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出發做出有序推進的培育方案,是否存在著零散化、隨意化、為活動而活動的現象等,都有待考量。再比如,有些地方和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展示活動時,往往會展示眾多學生作品,但是這些作品并不能體現學校勞動教育的整體成果,只能算作技術技能習得的一個剪影,勞動教育的育人內涵指向不足。
(二)活動作用明顯但五育融合欠缺
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育美、以勞強體、以勞創新,勞動活動是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載體和途徑,五育之間密不可分相互影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職學校不能忽視五育融合的適宜性和有效性,要充分發揮勞動教育活動在五育并舉中的橋梁和促進作用。
但是,許多中職學校將勞動教育活動單獨實施、單獨評價,淡化了它與另外四育之間的融合和促進。在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時架構五育融合的多維空間,是中職學校勞動教育活動深入有力開展的重要一環。
(三)活動特點突出但整體設計不到位
考慮到學段、專業、地域等各個方面的學情不同,中職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特色。比如,某紅色旅游勝地的中職學校將志愿服務作為學生勞動教育活動的“主旋律”,將傳承紅色精神作為“主打色”。在中職一年級,學校以七色志愿者的形式鼓勵學生做好校內志愿服務,傳承紅色精神;在中職二年級,學校安排學生發揮專業所長進行校外實踐活動,做好服務社會的志愿者。但問題在于,基于專業特色的勞動教育活動由于各種限制開展起來困難重重。比如回答好下述問題:如何與家庭、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緊密配合,形成最大合力?如何突出活動的針對性和普適性?如何發揮三全育人效果?如何科學評價?如何協調特色勞動和其他勞動在活動中的比重?綜合分析,勞動教育活動必須進行整體設計,避免顧此失彼。
二、“小魯班”成長方案體系化構建的特點和意義
《意見》指出,政府和學校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其中,在教育目標、實踐途徑和評價機制等方面均做出明確規定,這是中職勞動教育活動進行體系化設計的行動指南。對接《意見》要求,筆者所在的河北城鄉建設學校建筑裝飾系開展了勞動教育實驗活動,并設立了實驗班。實驗班結合專業優勢創建“小魯班”勞育模型,并細化為可具體實施的“小魯班”成長方案,用體系化設計來指導勞動教育實踐,取得較好效果。
(一)內涵上“四個內核”,方向上“四個融合”
針對中職勞動教育活動存在的內容豐富但內涵指向不足的問題,依據《意見》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結合職業學校特點,“小魯班”勞育模型中將觀念引領、精神傳承、品質培育和技能習得作為勞動教育活動的育人內核。勞動教育的任何活動安排都以這四個內核為目的、指引和評價,并融入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針對中職勞動教育活動作用明顯但五育融合不足的問題,“小魯班”勞育模型以五育融合作為方向和載體,充分挖掘勞動要素和特征,在另外四育中植入勞動的內核培育,既保持勞動教育的獨有特征,又借力另外四育作為有效載體。
以“四個內核”和“四個融合”作為縱軸和橫軸,形成交叉建構的坐標點。每一個坐標點上填充培育內容,以此有效解決勞動教育與另外四育之間“不能融入”“不知融入什么”的問題以及勞動活動零散、片面、隨意化的問題,實現任務明晰,多元發力。以中職生學習專業技能為例,它屬于“勞增智”,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勞增智”又可細化為見識和能力兩個方向,在這兩個方向上分別有四個內核發力點,比如在“見識”的“技能習得”這一內核上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學識,具體操作可以在“耕讀學習”上發力(詳見下頁表1)。
(二)以階段方案為實施指南,打造“特色品牌”
“小魯班”勞育模型只是高度提煉出了勞動教育活動的關鍵點,相當于對勞動教育活動進行了體系化的骨架設計,而其中的“血肉”需要具體的實施方案填充。基于勞育模型的具體實施方案關注的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既保證了勞動教育活動的內涵、方向和活動設計的發力點,又可以有效解決活動實施中配合、適宜、協調、評價時可能會出現的偏頗和漏洞,充分發揮“三全育人”的聚合力。在設計實施方案時要凸顯整體走向和階段方案的協調,力求階段方案中的每一個交叉點都能打造出精品活動,形成特色品牌。
聚焦“四個內核”和“四個融合”,“小魯班”勞育模型重點打造建筑裝飾專業勞動教育實驗班所開展的七項品牌活動。體系化設計在打造特色品牌活動上突出了階段性、針對性和精細化,充分將勞動教育活動的內核,該專業學生的學業階段、專業發展需求、人生發展需求與現有資源相結合,精細化設計每一環節的內容。
以“勞育美”方向的“小魯班書品創”活動為例。縱向來看,該勞動教育活動的主旨內核是:讓中華勞動之美走進專業、走進課堂,引導學生在勞動中認同中華勞動之美,贊頌勞動最美麗,提升審美情趣,能夠欣賞并創造勞動之美。在中職一年級,依托語文校本教材《建筑詩話》,開設“古代詩詞中的建筑美”這一課程,并配合仿宋字(建筑裝飾專業學生的專業基本功)練習,初步引導建筑施工專業的學生體認建筑美、贊美中華建筑勞動之美。結合專業課中基礎素描繪畫的內容,組織學生臨摹或者創意繪制建筑類作品,引導學生體會建筑勞動的創意之美。這樣,學生在中職一年級就處在一種“勞育美”的氛圍之中:語文課堂中品味建筑詩詞之美,專業課堂中創作建筑繪畫之美;每月創意作品展示的舞臺上,學生們通過美篇推送、畫廊展示、手工制作等方式,揮灑勞動汗水,提升審美情趣,盡情享受“一書(仿宋字)、一品(《建筑詩話》課本)、一創(創意作品展示)”的勞動成果和勞動樂趣。到了中職二年級,為適應該專業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理實一體化教學任務的需要,“書品創”活動開始傾向于崗位能力鍛煉。隨著該專業與企業合作的創意工作室實訓模式的出現,學生“書品創”勞動教育活動也隨之調整:一書,創意字體的生活應用(結合社會生活);一品,室內設計的審美特點(結合專業課程);一創,室內設計的作品特色(結合實訓)。隨著內容的變化,學生的興趣就會投注到掌握計算機繪圖軟件操作、真實任務的實操訓練等各種勞動形式上。
(三)建立三全育人評價維度,豎起“三度標桿”
《意見》指出,要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制定評價標準,建立激勵機制,全面客觀記錄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加強實際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情況的考核。同時《意見》要求充分發揮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力量,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支持。貫徹《意見》要求,勞動教育活動需要在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形式關注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內容多角度上發揮作用,聚合全員、全程、全方位力量,建立“三全育人”評價維度,充分發揮以評育人和以評促建的作用。
基于此,“小魯班”成長方案中設計了“三度標桿”評價方式。這“三度”分別是:思想高度、行為精度和情感溫度。勞動教育中的每一次活動都會豎起這“三度標桿”,它既是小魯班成長七項活動的具體行動標桿,又是學生開展自評,教師、家長和社會進行他評的重要依據,內容不同,靈活運用。“三度標桿”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1.一次一用,發揮學生自主性,針對性強。活動內容不同,因此教師很難對每次活動采用統一量表,所以體系化設計的方案只負責為學生樹起“三度”的旗桿,至于旗桿上的具體內容則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分析整理活動素材,教師只起引導作用。
2.群策群力,激發團隊向心力,公平性強。勞動的具體內容不同,“三度”的具體標準也會不一樣;個人認知不同,評價也會不一樣,這就需要以群策群力的方式進行標準制定。群策群力的益處在于:把標準盡量定周全,統一群體的思想和行為,發揮群體監督力量,作為評價依據。
3.評議結合,聚合多元力量,建設性強。勞動評價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評價,更重在育人。因此,教師引導學生設定“三度”評價標準時,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過程性成長,并且發揮家長、教師、企業中重要他人和活動關聯者的評價效力。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收集評價者的建議,將自己和團隊的反思改進進度納入“三度”評價內容。
以值周勞動活動為例,教師要在學生勞動前先以班會或小組的方式集思廣益定出“三度標桿”的具體做法,比如值周勞動中如何做到具有思想高度?那就要想清楚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主動的集體主義精神還是被動遵守校紀班規,或者只是基于個人虛榮心?如何提高值周的勞動“溫度”?那就要提醒自己對人要和顏悅色,并且能夠想他人之所需,解他人之所難。在值周勞動之后,根據班級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自評、師生點評、被服務者評價的方式得到“三度”反饋,并將反饋結果作為學生勞動成果的評價考量和改進提升的參考。
三、對中職學校勞動教育活動體系化構建的建議
(一)不忘初心,《意見》的指導思想是體系化設計的核心驅動
對于中職學校勞動教育活動體系化構建來說,《意見》中的指導思想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小魯班”勞育模型的創建,無論“四個內核”“四個融合”,還是尋找交叉發力點、豎起“三度標桿”,都是在為突破重點和化解難點進行探索。在中職學校勞動教育體系化構建中,需要通過一定的形式和內容將指導思想的內涵貫穿其中,保障體系化設計的核心驅動長線貫穿、明晰有力。
(二)科技助力,信息技術的介入將全面提升體系化構建的工作效能
在信息化時代,學習平臺、數據追蹤、慕課學習、虛擬仿真技術等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教育環境,這種改變勢必對中職學校勞動教育活動體系化構建起到支撐作用。當五育融合的勞動教育活動體系化設計依托線上平臺運轉時,線上調控、線下實施、數據追蹤、及時反饋診斷、個性化學習等優勢將會凸顯。虛擬仿真和慕課學習介入勞動教育活動將會對勞動安全指導和勞動知識學習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目前,許多中職學校已經借助微信交流、短視頻分享、美篇制作等方式零散使用信息技術。在不久的將來,優質的勞動教育信息育人系統將會成為學校勞動教育的必備品。
(三)因地制宜,做出特色,從根本上保障體系化設計的長久生命力
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類型,承擔著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任務。要想勞動教育活動具有長久生命力,需要中職學校引導學生走進當地生活,因地制宜,做出特色。一方面,中職學校要將勞動教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緊密對接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在民俗傳承、時令種植、社會志愿服務、生活技能展示等方面做出富有特色的活動項目,比如京繡推廣小使者、尋找川菜傳承人、抗疫志愿服務等;另一方面,中職學校要將勞動教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緊密對接地方企業生產活動,利用勞動教育活動為學校和企業搭建合作共贏的橋梁,為促進就業和滿足企業人才需求做好鋪墊,比如職業體驗、校辦工廠(工作室)實訓等。“小魯班”成長方案就是筆者反復考量建筑裝飾專業特點和本地勞動實踐條件而設計出的可行性方案,地域性、專業性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