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張文佳
動物紋飾是陶瓷傳統裝飾的主要裝飾紋飾之一,是指在陶瓷上描摹各種動物形象圖案。動物紋飾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即已出現,如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刻畫豬紋、魚紋、鳥紋的陶體,紋樣樸實生動。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的彩陶文化中,所繪畫的動物紋飾顯著增多,裝飾性增強,裝飾手法及表現意識趨于成熟。比如仰韶文化時期在河南出土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這幅畫一邊繪有一只鸛鳥,它眼大身壯,長喙,短尾,高腳,通體灰白,口銜一尾大魚。另一邊繪有帶把的石斧,斧頭和斧柄相交部位畫著一些橫線和圓點,表示兩者是固定在一起的。如果說早期寫實的動物紋是先民們生活的直接開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序幕。半個多世紀以來,在西安半坡、甘肅馬家窯、陜西臨潼姜寨等地出土了大量彩陶,縱觀其圖形有動物、人面、魚、鹿、雙魚紋、幾何圖形等。
這個時期典型紋樣有各種代表性魚紋、鳥紋、蛙紋、獸面紋及龍紋、鹿紋等。從彩陶紋飾上反映,隨著文化的發展,動物紋的表現上也體現出當時人們精神追求的內容,出現了臆想的、綜合的非寫實動物紋,二里頭文化早期(夏文化)陶器上淺刻動物紋除了兔、蝌蚪等寫實形象,也出現了龍、鳳等虛構動物圖案。商代白陶器裝飾受青銅器影響,主要采用動物紋樣,以饕餮紋和夔龍紋為主。裝飾方法主要是模印。西周印紋硬陶上,尚有夔龍紋飾。戰國時期彩繪陶上,流行龍鳳紋及各種走獸。漢代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陶瓷器上的動物紋數量大增,多采用模印貼塑的方法制作,甚至有許多捏塑動物裝飾或將器形做成動物形,如雞首壺、蛙形水盂、熊形燈、燕形硯等。隋、唐以及以后各代,陶瓷器上的動物紋更加千姿百態,內容多為龍、鳳、麒麟、鹿、魚、獅、羊、蝴蝶等借以祈福納壽的吉祥圖案;表現技法有繪畫、模印、刻畫、雕塑等,形象準確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