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詞

人物檔案
鄧紅: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第二附屬醫院主任醫師 教授
現任中華醫學會陜西省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肝臟病雜志》編委、《中華實驗與臨床傳染病雜志》編委。
研究方向為病毒性肝炎慢性化、纖維化發病機制與阻斷性治療,同時長期對于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病毒采用個體化治療以及相關性肝硬化、HCC的藥物治療,獲得患者滿意效果。
近5年指導參與臨床基礎研究并在Gastroenterology、J Hepatol、J Interferon Cytokine Res、[J].中華肝臟病雜志等國內外專業期刊發表十余篇學術論文。
目前在消化內科脂肪肝專病門診,從事慢性乙肝、丙肝及肝硬化;脂肪肝、自免肝、藥物肝等消化肝病的診療工作。
記者問:請問鄧紅教授,目前我國肝癌發病率比較高,臨床如何評估?如何能早期發現?
鄧紅教授:臨床評估早期肝癌主要是通過一些臨床檢查的指標,力爭早期發現。肝癌的一級預防是針對已知的病因或危險因素采取有效和適宜的干預措施,達到阻斷或降低肝癌發生的目的。現有不斷研發的臨床檢測早癌發生及肝癌發生的預測因素的檢測方法,只是醫療機構的早癌篩查措施。預防肝癌的重要措施,還須包括健康教育。需要大眾明白,哪些人屬于肝癌的高危人群?哪些因素是肝癌發生的危險因子?肝纖維化、肝硬化與肝癌發生的關系,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注意對肝臟的保護。從而起到對于肝癌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顯示,多種可干預的個體行為方式在預防肝癌發生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記者問:肝癌的高危因素是什么?如何及早期干預?
鄧紅教授:1.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脂肪肝需要及早干預。
單純性脂肪肝的大多數源于生活方式、飲食結構不健康。最常見于中青年人群特別是青年男性,因為經常飲酒、多坐少動、愛吃夜宵、熬夜等等不健康的生活狀態,高發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即腰圍過大,引起內臟脂肪堆積導致脂肪肝發生。有統計顯示,近年在中國各種肝病的原因分布中,脂肪肝占一半以上,且脂肪肝的發生率呈逐年增加趨勢。很多人認為脂肪肝是良性疾病,但是不了解患脂肪肝后,長期的肝脂肪變性會引起肝臟細胞反復、持續性壞死,導致肝組織纖維化,繼而進展為肝硬化,乃至肝癌風險大大增加。因此,對于大眾來說,預防肝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從預防脂肪肝做起。

2.藥物導致的肝臟損傷不可忽視。
近年來,大眾自我保健意識不斷提高,雖然并不了解是否適合身體需要,不清楚藥品是否正規渠道來源,不少人也會自行購買感冒藥、抗菌素,還有不少人長期服用減肥藥、脫發藥包括中草藥在內的美容保健產品。已成為藥物性肝損傷的一大原因。此外,慢性病患者長期服藥,存在藥物性肝損傷的風險,加之慢性疾患的病理生理改變,給肝臟增加負擔及肝毒性。藥物性肝損傷,除外少數急重型,常常發生肝細胞靜默性炎癥反應。若持續性的肝細胞壞死,逐漸進展發生肝纖維化,發展為肝硬化,即可增加發生肝癌的風險。所以,只要用藥,尤其是長期用藥,就要注意藥物對肝臟的影響,要進行肝功能監測,定期做肝功化驗、腹部B超、肝臟硬度測定。及早實施保護肝臟措施。
3.有慢性肝病及肝癌家族史的人群需要加強重視。
最后,還有一點也很重要,肝癌高危人群包括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特別是有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有長期飲酒者,需要高度重視家族遺傳史。如果家族里有血緣關系親屬當中,已有發生肝癌的病人,這類人群如果患有肝臟疾病,即便無任何不適癥狀,也要定期檢查肝功能。發現患有脂肪肝,即便轉氨酶輕度升高,也應作為高危人群,需要及早就診,及早去除病因,控制肝癌的危險因素,力爭做好肝癌的一級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