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儒慶,于婷
(德惠市人民醫院,吉林 長春)
膽結石及膽囊息肉作為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腹部疾病,患者在發病后常表現為腹部悶脹、壓痛等,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1]。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在生活及飲食上均出現較大的改變,這也使得膽結石及膽囊息肉的發病率逐漸提高[2]。臨床中多以手術切除的方式進行治療,但傳統開腹式切除術有著較大的創傷性,使得患者在治療后常常并發消化不良、反流性胃炎以及食管炎等[3]。而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逐漸在膽結石及膽囊息肉的臨床中應用[4]。本次研究就通過給予膽結石及膽囊息肉患者采用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觀察分析其治療效果。
收集整理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10例膽結石及膽囊息肉患者,根據患者所采用的不同膽囊切除術將其分為A組與B組,每組55例。A組患者男性28例,女性 27例,年齡 22~58歲,平均(37.95±9.84)歲;病程 1~6年,平均(4.32±1.24)年。B組患者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齡 22~57歲,平均年齡(37.84±9.62)歲;病程 1~6年,平均病程(4.42±1.3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隨機分組對比研究標準。
納入標準:(1)經相關CT掃描檢查等,所有患者均已確診為膽結石及膽囊息肉;(2)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書,自愿參與;(3)一般資料完整者。
排除標準:(1)存有手術禁忌證;(2)存有重要器官器質性疾病者;(3)認知能力低下者;(4)合并腫瘤者。
給予A組傳統開腹式膽囊切除術,全身麻醉干預,于患者右側肋緣下行8 cm切口,充分暴露患者膽囊三角區,將膽囊管與膽囊動脈分離出后,采用鉗夾將其離斷后進行雙重縫扎,隨后剝離膽囊,切除膽囊。
給予B組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于術前1 d禁食易產氣的食物,術前12 h禁食,術前4 h禁水,常規清潔患者皮膚,患者保持平臥位,全面麻醉干預后,建立二氧化碳氣腹,氣壓保持在10 mmHg,于患者肚臍下緣2 cm處做切口,采用腹腔鏡探查患者腹腔中肝總管及膽囊管等,使用生物夾將膽囊動脈和膽囊管夾閉和離斷后,于腹腔鏡下降膽囊切除,排除氣體恢復氣腹,逐層縫合創口,給予患者相應抗生素防止感染發生。對所有患者均進行術后隨訪。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各臨床指標情況、治療效果及并發癥。治療效果采用顯效、有效、無效三個維度進行評判;患者治療后其悶脹不適、腹部疼痛等臨床表現消失,息肉直徑低于5 mm,無感染等并發癥發生則為顯效;治療后患者悶脹不適、腹部疼痛等臨床表現均已緩解,息肉直徑等在5~10 mm,切口恢復良好,并發癥發生程度較輕則為有效;治療后患者各臨床表現均未有顯著改善情況,息肉直徑高于10 mm則為無效。治療總有效=顯效率+有效率。
臨床指標包括有平均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首次排氣時間。并發癥包括有切口感染、肝膽管損傷以及腹腔黏連等。
使用SPSS 21.0軟件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等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組治療總有效96.36%(53/55)顯著優于A組患者治療總有效81.82%(45/5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B組平均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首次排氣時間均顯著優于A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情況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情況比較( )
組別 n 平均住院時間(d)術中出血量(mL)首次排氣時間(h)A組 55 10.35±2.18 74.15±3.58 35.48±2.36 B組 55 7.15±1.49 45.68±2.12 24.35±1.57 t 8.988 50.747 29.120 P 0.000 0.000 0.000
B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3.64%(2/55)顯著低于A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6.36%(9/5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膽囊作為人體器官中貯存膽汁的重要器官,是極其重要的消化器官,其有著儲存膽汁和濃縮膽汁的作用。在人們進食后,膽汁則會排入十二指腸,促進消化[5]。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逐漸提高,這也使得膽囊結石的發病率逐漸增多,若未能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則極易導致患者并發多種并發癥。膽囊結石一旦進入患者膽總管中,則會造成患者出現胰腺炎以及膽管炎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增加患者痛苦[6]。另外,膽囊息肉則是因為膽囊壁向腔內突起,逐漸形成息肉狀的一種病變,而在臨床中治療膽結石與膽囊息肉通常會常用手術切除的方式治療[7]。有研究指出,對于部分選擇保守治療失敗以及結石及息肉直徑>10 mm的患者均需要采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因此臨床采用安全、科學的手術方式顯得極為重要[8]。傳統開腹式膽囊切除術有著較大的創傷性,患者通常在術后會出現消化能力下降以及消化不良等并發癥,這在很大一方面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影響[9]。而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逐漸在膽結石及膽囊息肉臨床中應用,其與傳統開腹式膽囊切除術對比有著較小的創傷性,且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特點逐漸奠定了其在膽結石及膽囊息肉臨床治療中的地位[10]。
本次研究中,B組治療總有效96.36%(53/55)顯著優于A組患者治療總有效81.82%(45/5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平均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首次排氣時間均顯著優于A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3.64%(2/55)顯著低于A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6.36%(9/5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給予膽結石及膽囊息肉患者采用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效果極佳,縮短住院時間,安全性高,具有臨床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