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正薇
【摘要】戴季陶在《日本論》一書中對日本民族的信仰、特性、外交政策、審美等進行了一系列的介紹。通過該書中對明治維新的論述,可以發現戴季陶是想借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經驗來“告誡”中國,強調中國革命若想成功,就必須要有“信仰”,而這一信仰其實就是他在書中多次贊許和宣揚的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關鍵詞】戴季陶;日本論;神權信仰
【中圖分類號】G13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9-0049-02
一、引言
《日本論》成書于1928年,雖然距今已有90多年,但其中對日本民族特性及成因的探討在今天來看仍然具有很大的價值。
徐冰在《戴季陶的日本觀》一文中,高度評價了《日本論》,并將戴季陶奉為中國日本學研究的鼻祖。他指出戴季陶不單從物和制度的層面研究日本,他更是著重分析了日本人的精神層面,同時,他的視野極為寬闊,從世界與亞洲的構圖中把握中日關系,為我們今天研究日本人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線索。①
楊芳在論文《戴季陶的日本觀》中,將《我的日本觀》和《日本論》的內容作對比,分析了戴季陶的日本觀經歷了“從開始希望聯日、到希望破滅、再到學習日本向上的力量的過程。” ②并指出戴季陶之所以會經歷這樣一種轉變,是因為當時中國國內政治形勢難以掌控,他不得不將目光投向國外,以期從日本的崛起中找出值得借鑒的經驗。
周渝陽在《試論戴季陶所見武士道本源精神》一文中提出戴季陶對武士道“勇武”“忠君”的贊賞,反映出其對武士道的推崇與堅持,他的目的是通過“提煉武士道中的革命精神為樹立三民主義的信仰,實現中華之復興尋求借鑒。” ③
從先行研究的這些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戴季陶寫成《日本論》的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為通過對日本民族精神、革命、政策的考察,為中國革命尋求借鑒和出路。本文想繼續沿著前人思路,通過分析《日本論》中提出的神權迷信思想、武士道精神等論點和明治維新的關系,來揭示戴季陶對中國革命出路的探求。
二、創作背景
《日本論》于1928年出版,同時就其書中內容來看,戴季陶應該是于國民革命時期創作了此書。適時,中國國內,北伐戰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革命成果,然而在經歷了寧漢分裂、國共合作破裂、以及在西方各種勢力的阻撓下,并未取得完全的勝利。另一方面,日本政界,田中義一出任首相之后,隨即對中國山東出兵,試圖干涉中國的內政,中國革命前途堪憂。
而戴季陶作為國民黨高官,作為孫中山忠實的信徒,對中國革命是抱有很大的信念和決心的。因此在面對中國革命局勢并不明朗以及日本當局日益顯露的“野心”之時,他以自己多年的留日經驗、以及對日本政壇的了解為基礎,創作出了《日本論》。
《日本論》明面是在對日本民族的歷史、日本民族的特性以及日本政界對華政策的變化進行介紹,但其內面,不難看出,戴季陶是想借日本來“告誡”中國,強調中國革命若想成功,就必須要有“信仰”,要具備“民族統一的發展能力”,要有“自信力”,而不能有依附于“他人”的期望。
三、神權思想和明治維新
戴季陶認為明治維新就是日本神權思想的時代化。
日本的國體和神教存在著巨大的關聯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日本人認為“日本國體的精華,就是古來的神道。日本國家的權力就是神道唯一信仰的表現。天皇就是最高的神的表現” ④。
因此,在戴季陶看來,日本統治階級的思想,其實就是這種神權思想。“就表面上看來,日本最盛的宗教是佛教,其實日本統治階級的宗教,確是神教。神教的信徒,很多極力排斥佛教。”“然而佛教的僧侶,絕沒有敢否認神教的。” ⑤
就是在近代科學傳入日本之后,這種神權思想也沒有失去它的“魔力”。首先“軍人和貴族,他們的地位既由傳統而來,當然也一樣迷信部落時代的傳說。或者有些理想上、知識上已經打破了這種觀念的人,為維持階級特權,也絕不敢便說這些神話是假的” ⑥。
丸山真男在其《日本的思想》一書中也提到。日本近代的精神機軸就是以天皇制為權力頂點的國體。這一國體以皇室為核心,而皇室的權力又是從何而來呢?這必然又要聯系到神道教所倡導的“神造國家”“君主神權”。這樣看來,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使得日本迅速建立其對外的統一的國家,就在于受神道教信仰影響的天皇制的國體的形成。明治維新的精神支撐就是這一神權信仰,所以他們自稱“王政復古”。
四、武士道和明治維新
武士道在字義上意味著武士在其職業和日常生活中所遵守之道,是武士的道德行為準則。⑦戴季陶認為“武士道”在最初不過是封建時代下的“食祿報恩主義”。“さむらい”這個詞本來就是“侍者”的意思。后來經過一些儒家學者的修飾,比如山鹿素行、大道寺友山之類“士道”“武道”的書籍。武士道從制度論的武士道一躍而成為了道德論的武士道乃至信仰論的武士道。到了明治時期,這種道德論、信仰論的武士道與歐洲思想融合,形成了維新時期的政治道德基礎。
戴季陶對武士階級之所以能夠成為封建時代日本社會組織的中堅進行了分析。武士道所奉行地對君主的忠誠、對祖先的尊敬都來自神權信仰。但是僅有名教宗法,是完全不夠的,要想保持社會的安定和情趣,在另一方面,還需要人情世態的要素。因此,戴季陶將高尚的武士生活稱作“血淚生活”。“血是對家主的犧牲,淚是對百姓的憐愛。” ⑧正是這樣一群有血有淚的武士階級構成了日本近代明治維新的主力,從而能夠取得改革的成功。
深受神權信仰所教化的武士階級,在近代能夠擔負起國家重任,推動日本的“尊王攘夷”和“開國進取”,在他們身上所集中體現的日本民族所具有的信仰的力量,是戴季陶所稱贊的。戴季陶認為中國的革命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為中國人缺乏這樣一種對信仰的真誠。
五、對于中國的反思
正如戴季陶在《日本論》開篇所說的一樣,與日本人把“中國”這個題目研究得十分透徹相對比,中國人對于“日本”的研究卻抱著相反的態度。或是講究“實利主義”,覺得學日本不如學英國有用;或是陷進了“自大主義”,覺得研究日本沒有價值。
但是日本實在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民族。“他們以赤條條一無所有的民族……他的自信心和向上心,都要算是十分可敬。” ⑨
因此戴季陶寫《日本論》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他旨在利用日本的改革的經驗,來為中國的革命尋出路。他指出維新事業成功之所以成功,歸結到一句話來說就是“日本民族統一的發展能力已經確實具備” ⑩而這一發展能力絕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形成的,這樣一種能力是日本在經歷了三百多年德川時代的積累下而形成的。
具體來說就是自古以來的神權信仰以及由神權信仰而引發的“武士道”精神。神權信仰給了日本民族統一的信仰和民族的自信心,遵循“武士道”精神的“武士”成為日本維新的主要政治力量。
那么反觀中國,是否存在一個能夠培育全中國人民自信心,能夠當作信仰的東西存在的呢?戴季陶認為那就是孫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義”。
并且,戴季陶還指出“三民主義”除了可以幫助中國“復興中國國家道德的思想,”它還是“改革世界政治生活的起點”。戴季陶認為,過去的很多國家,比如日本,在主張民族主義的同時,沒有同時主張民生主義、民權主義,因而他們往往經歷由民族主義國家到國家主義再到帝國主義的過程。而“以民族平等為基礎,以民權為骨干,以世界大同為目標”的“三民主義”則是“解決現代人類生存問題的最完美的原則” ?。
六、結語
本文以書中對明治維新的論述為中心,探討了日本的神權迷信和“武士道”精神對于明治維新成功所起到的作用,發現戴季陶是想借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經驗來“告誡”中國,強調中國革命若想成功,就必須要有“信仰”,要具備“民族統一的發展能力”,要有“自信力”。
但我們也應當認識到,戴季陶希望借他山之玉來“告誡”中國革命,雖有一定意義,但他忽視了中國與日本兩國本身存在的差異,終究無法根本挽救中國革命。
注釋:
①徐冰:《戴季陶的日本觀》,《日本問題研究》1994年第3期,第67-72頁。
②楊芳:《戴季陶的日本觀》,《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③周渝陽、夏晶:《試論戴季陶所見武士道本源精神》,《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6年第6期,第68-69頁。
④⑤⑥⑨⑩戴季陶:《日本論》,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版,第7頁,第6頁,第11頁,第28頁,第52頁。
⑦⑧新渡戶稻造:《武士道》,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14頁,第16頁。
?戴季陶:《日本論》,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版,第85、86、87頁。
參考文獻:
[1]新渡戶稻造.武士道[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2]徐冰.戴季陶的日本觀[J].日本問題研究,1994,(03):67-72.
[3]丸山真男.日本の思想[M].巖波書店,1999.
[4]李建軍.邇邇東鄰亦幻亦真——讀戴季陶《日本論》[J].書屋,2005(12):37-40.
[5]楊芳.戴季陶的日本觀[D].北京語言大學,2007.
[6]孟令秀.關于對戴季陶《日本論》的一點考察[D].東北師范大學,2007.
[7]滕峰麗.戴季陶的前期思想與三民主義(1909-1928)[D].華中師范大學,2007.
[8]戴季陶.日本論[M].蘭州: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9]周渝陽,夏晶.試論戴季陶所見之武士道本源精神[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6(06):68-69.
[10]次苗苗.外部視野下的“日本”——以戴季陶的《日本論》為中心[A].廈門大學外文學院.2017中國·廈門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學術論壇暨廈門大學外文學院第十屆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廈門大學外文學院,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