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經濟學的思維模式運用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用科學的方法分析、綜合、判斷、推理。通過把經濟學思維模式與藝術學學科結合并分析,以及對經濟學思維模式推動下發展的人機工程學學科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由此作為經濟學思維模式與藝術學科跨學科思辨的起點。
【關鍵詞】經濟學;思維模式;藝術學科;導向性
【中圖分類號】J0?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9-0124-02
基金項目:《六朝健康運瀆文化遺產空間保護與發展對策研究》2020年度江蘇省文化和旅游科研課題立項通知書,立項編號20YB05。
在分析“經濟學思維方式”時,首先需要對于“經濟學”進行基本的理解。按照 《現代漢語詞典》 對于經濟學的注解是以經濟關系、經濟規律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包括政治經濟學、工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財政經濟學。①杰出的英國經濟學家萊昂爾.羅賓斯(Lionel Robbins)曾給出經濟學一個經典的定義:經濟學是研究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資源使用的學問。②
因此“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并將它們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進行分配。經濟學貫穿著兩大核心思想,即物品和資源是稀缺的,以及社會必須有效利用這些資源,提高效率。經濟學是一個因果分析工具,也是一個受過檢驗的知識體系,以及出自這一知識體系的原則。③
“思維”在《現代漢語大詞典》中有思量之意,魯迅《反“漫談”》:“徐先生是我的熟人,所以再三思維,終于決定貢獻一點意見。”另外一層意思指在表象及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巴金《灌輸和宣傳》:“要是大家都成了錄音機,我們就用不著進行復雜的思維活動,腦子也成了多余的。”故“思維”作為名詞意為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而作為動詞指進行思維活動:思維方式。④
因受知識范圍所限,本文僅以經濟學思維方式在一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特定事件中的顯現,并且由經濟學的思維模式下的推動,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一個在20世紀初其促進形成的一門獨立學科。這個新的學科體系的建立不僅解決了經濟學上的若干問題,并且符合經濟學思維模式的發展,同時還深遠地影響了設計學和藝術學領域的相關研究成果。
經濟學是哲學的現實應用,生產力的發展到生產關系的變化與反作用導致分工和大機器生產。18世紀下半葉,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在其后短短的兩百年里,以往世代相傳沿用了數千年而未曾大變的勞動工具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人們開始研究工具的改良和勞動條件的“優化”,研究人—機結合的“最佳”狀態,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圖表1)
經濟學思維中提到經濟學不僅關涉人們作為消費者如何對已有商品和勞務產量進行安排,更重要的是,經濟學也關注生產,及從原始的稀缺資源到產出——由輸入轉化為輸出的整個過程。⑤生產效率即把投入轉化為生產的比率。⑥生產效率是經濟學思維中的一個核心關鍵詞,生產效率是對整個社會的生活水準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亞當·斯密(Adam? Smith)是提出通過用勞動分工來提高生產效率的第一人,于1772年寫出了《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第一篇前三章系統地闡述了其分工思想:第一,分工增進勞動生產力,使制造業臻于完善,使社會各階級普遍富裕。第二,分工起源于人類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的天性,這種天性使人能通過契約和買賣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取得最大效益。第三,分工的程度受交換能力,即市場廣狹和交通便利程度的限制。⑦本文討論的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中主要以分工增加勞動生產力為發展的主線。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讓一個新的學科產生了萌芽。
20世紀初,英國學者F·W·泰羅(Frederick.W.Taylor)研制了一套研究工人操作的方法,關于怎樣操作省力、高效才能把事情做好,這種制度稱為“泰羅制”。
也是基于經濟學思維方式下的對于提高工作效率的舉措,為此考慮到的方面包括人與機器以及標準的作業環境等問題,通過改善勞動工具、規范操作動作、改變作業環境等方面推進效率的提高,他的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理論成為人機工程學發展的奠定石。在此提到吉爾布萊特(Frank Gilbreth)夫婦發明了叫做燈光示跡攝像記錄(Stereo Chronocyclegraph)的方法,利用照相技術將人體某個動作的全過程定格下來,然后從動作和心理兩方面加以分析,目的是通過改良工人操作的動作來提高效率、增加產量。他們是最早注意到疲勞——壓力效應與時間利用之間關系的人,研究成果之一是著名的“動作要素分析表”。
總體而言,在這特定的歷史時期,在經濟學的思維模式推動下,人機工程學這個門學科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發展從工業革命到20世紀上半葉人—機關系的研究被稱為經驗人機工程學。
20世紀50年代,亨利·德雷夫斯(Henry Dreyfess)作為一個工業設計師提出是設計必須符合人體的基本要求,他認為適應于人的機器才是最有效率的機器,因而他開始發展人體工程學的數據。他多年潛心研究有關人體的數據以及人體的比例及功能,1955年出版了《為人的設計》一書,書中收集了大量的人體工程學資料,1961年他出版了著作《人體度量》(The Measure of Man) 一書,從而為設計界奠定了人體工程學這門學科。人機工程學這門學科也因為是由經濟學思維方式促進下發展的學科,學科的研究方法以調查分析、實驗與測試、模擬實驗、系統分析為主,這樣能夠給藝術學和設計學方向的研究增加更多理性思考和數據信息資料。此學科的交叉學科也比較多,也能夠激發更多跨學科研究的創新性成果。
在朱利奧·卡洛·阿爾甘(Giulio Carlo Argan)《藝術史向導》討論藝術史的任務中提到,藝術史的任務不是研究藝術反映了什么,而是研究它如何成為歷史的動因:這是一門特殊的歷史(像哲學史,經濟史或科學史一樣)活動于特有的領域并擁有自己的方法論,也像所有特殊的歷史一樣,它進入并被安置在普遍的文化史中,詮釋著每一種文化的形成都缺少不了藝術的推動。⑧無論藝術史怎么被專業化,它仍然以因果性作為其關注的一般領域。⑨而對于經濟學的思維模式的理解過程中,發現經濟學中也同樣需要結合社會、文化、政治、哲學,也體現著因果關聯。經濟學是一種因果分析工具,也是一個受過檢驗的知識體系,以及出于這個知識體系的原則。⑩正如亞當·斯密本是研究哲學領域,后撰寫了深刻的經濟學巨作《國富論》。這部經典之作的誕生是不能拋開社會、文化、政治、哲學的因果關聯。
經濟學思維方式在“藝術領域”的顯現的內容想必多而廣。如在丹納的《藝術哲學》里提到藝術作品在一個社會內部和一個特定的歷史情況下被創作出來,在那個社會里藝術家自身也是活躍的一個部分,其作品被征求,被推廣,被評價,被使用,并且像所有產品一樣,被享用,就像在所屬的經濟循環里,享用影響生產。在過去的文化系統里,藝術活動較現在更為完整,因為它連接這個經濟生產的系統:因此可以當作被決定因素(determinata)和決定性因素(determinante)來研究。?可以想象每次經濟學思維模式的顯現是具有指導性意義,并能夠促使藝術學相關領域的發展。
注釋:
①④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現代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0版,第1923頁,第1601頁。
②③⑤⑥⑩(美)托馬斯·索維爾(Thomas Sowell):《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頁,第6頁,第4頁,第5頁,第6頁。
⑦ 俞正來:《評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018年第9期。
⑧?(意)朱利奧·卡洛·阿爾甘、(意)毛里齊奧·法焦洛:《藝術史向導》,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7頁,第34頁。
⑨(美)唐納德·普雷齊奧西主編,易英翻譯:《藝術史的藝術:批評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頁。
作者簡介:
汪瑞,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