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島具有良好的漁業生態環境,近代以來,青島的城市地位愈發重要,漁業也隨著青島城市的發展而發展。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人民的意識、社會的包容度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青島的漁文化也是如此。在20世紀80年代后,青島的漁文化也逐漸發生改變,以祭海習俗、休閑漁業這兩個方面最為明顯。
【關鍵詞】漁文化;青島;祭海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1)09-0118-02
一、青島的漁文化
我國擁有長達3.2萬多公里的海岸線,自古以來,漁業就是人類生產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長期的采集漁獵的過程中,漁文化逐漸形成。漁文化是漁民在漁業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切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以及制度文化方面的總和。青島地區具有良好的漁業生態環境,為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然條件。耕種艱難,海上自然災害頻發,漁民也逐漸養成了忠厚、不畏艱難、淳樸、不尚奢華的性格,在長期的漁業生產中,形成了與內陸地區迥然不同的生活習俗,形成了青島地區富有特色的漁文化。
在物質文化方面,漁文化主要包括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和船俗文化。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青島地區的漁民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生活習慣、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
漁民的衣服以寬松為主,顏色喜鮮亮色,上衣是寬大的“栲衫”,下著“籠褲”,天冷則加上背單以保暖。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青島地區的漁民喜食海產品,待客飯菜與平時飲食有所差別。漁民每逢重大節日,舉宴歡慶時,往往喜食海魚,在擺放的過程中,也十分講究。魚頭對著主家,魚肚子對著客人,以示尊重。
海上謀生艱難,漁民往往臨海而居,利用現有的材料建設房屋。海草房以厚石砌墻,把海草曬干后作為建筑材料苫成厚厚的房頂,海草房主要分布在膠東半島的威海、煙臺、青島等沿海地帶。
漁船是漁民賴以生存的重要工具,新船的打造也是漁業生產的頭等大事。新船下水時要選擇黃道吉日,進廟拜神。在海上航行時,漁船也多忌諱。按照漁家風俗,因忌諱翻船,所以吃魚的時候不能翻過來,吃魚先吃頭,意為一帆風順。這些都能顯示出漁民對于漁業生產的平安順遂的強烈期待。
在非物質文化領域,漁文化的表現更為明顯,祈禱出海順利的信仰文化是其中更為重要的一環。漁民在出海作業以及成功歸海之后都會進行祈求豐收感恩大海的民俗活動。漁民出海作業,經常遇見風暴,人們也常常會在出發前去海神廟里祈福,希望得到海神的庇佑。青島膠州灣沿海的海神信仰主要有龍王、天后等。道光刊本《膠州志》中記載“國朝康熙二十三年,江浙閩廣撫鎮奏請加封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后”。媽祖信仰在沿海地區更為普遍,是漁民、海商及其他海上生產者出海最重要的精神信仰。清同治版《即墨縣志·寺觀》記載:“天后宮有三:一在東北九十里金家口,一在縣西南五十里女姑口,一在縣西南九十里青島口。”青島沿海地域立有天后宮,沿岸漁民出海從事漁業活動之前往往會前往天后宮進行祭拜,并在船上供奉媽祖,祈求平安。
在制度文化方面,漁文化主要包括社會規范和社會組織。漁民主要從事漁業生產活動,在海上進行捕撈活動,漁業組織在我國由來已久,最早的管理漁業的官職稱為“虞”,負責全國的漁獵生產,管理山川澤林。民國之初,近現代工業化發展在青島尚處于方興未艾之際,而漁業在當地社會生產中占有重要比重,政府加強對漁業的管理,促進了漁民生產方式不斷提高。而此時日本政府對青島發起進行了長達30年的侵漁活動,對青島漁民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打擊,青島漁業從業人員大大減少,漁船網具等生產工具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青島民族漁業受到打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青島市政府加強了對漁業的管理,促進青島漁業的恢復和發展。
二、改革開放以來青島漁文化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度,而人民的意識,社會的包容度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漁文化也是如此。在改革開放后,青島的漁文化也逐漸發生改變,以祭海習俗,休閑漁業這兩個方面最為明顯。
(一)祭海習俗的變遷
自古以來,祭海就是國之大典,以祈求國家平安。《史記·封禪記》載:“秦并六國,于雍地即有四海,風伯雨師,填星之屬,百有余廟。”《宋史·禮志》載:“立秋日西海就河中府河讀廟望祭,立冬日北海就孟州濟讀廟望祭。”封建王朝時期,祭海是官方祭祀,可以保佑出海平安。我國北方沿海地區漁民以漁業為生,漁業生產不發達,漁民生活舉步維艱,每逢出海捕撈之前,漁民都會前往附近的媽祖廟或龍王廟祭祀,形成豐富多彩的漁業習俗文化、漁業藝術文化等。隨著時代的發展,沿海漁業的祭祀活動已經逐漸成為極具地方特色的盛大節日祭祀慶祝活動。
青島膠州灣地區的祭海節融入了現代元素,將每年的三月十八日設為“祭海日”。原有的海神祭祀成分相對減弱,文化展示功能加強,使傳統的祭海習俗具有了更多的現代氣息。以蓬萊為例,往年每逢正月十三,蓬萊地區的漁民就會前往龍王宮送燈祈福,而如今的漁燈節,除了保留傳統的祭祀活動外,更注入了更多文化內涵,在龍王宮外搭臺唱戲、舞獅以及扭秧歌等民俗活動,由以往專屬于漁民的節日變為傳統民俗節日,深受人民喜愛。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也由于漁民思想觀念的局限,即使在休漁期,也會有人從事漁業生產活動,這些都導致近海漁業資源瀕臨枯竭,再加上海洋環境的污染,過度捕撈嚴重,漁民無法休養生息,加劇漁民生存的難度,因此漁民更加看重漁業祭祀活動,以祈求漁獲。但自從改革開放以后,祭海習俗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海洋漁業生產更加科學,漁民生產觀念更加進步,漁獲量的增加和生產的科學性使漁民減輕了對于海神祭祀的依賴性,祭海習俗也隨之變得簡單得多。祭海習俗的變遷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娛樂性、商業性元素的加強,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加強,為漁文化注入更多活力。
(二)休閑漁業的出現和發展
中國的休閑漁業近年來已成為許多地方大力扶持、發展的重要產業,特別是一些沿海、沿江和沿湖漁區的休閑漁業已經發展成為本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近些年來,我國沿海城市漁業發展呈現普遍趨勢,由于漁業產業規模和數量的擴大,沿海海域空間接近飽滿,極大約束了漁業生產發展的資源環境,也因此休閑漁業成為沿海地區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優選擇。
青島是北方著名旅游城市,依托曲折綿長的海岸線,旅游業成為青島地區的支柱性產業。依靠山脈、物產、地形以及歷史底蘊的優勢,其中以嶗山、城陽以及即墨地區的休閑漁業最為典型。
嶗山地區海域面積廣闊,擁有大小島嶼24個,島嶼總面積2678平方千米。目前,嶗山區沿海漁業文化資源主要有三種形式:一種為以海洋生物的科普教育為主,比如青島極地海洋世界;一種以漁業資源的生產經營為主,比如王哥莊附近的海水養殖園;一種以旅游觀光為主,比如石老人海水浴場等,使嶗山區豐富的漁業資源得到了充分的轉換和利用。
城陽區位于青島市北部區域,西南環海,東南環山,村落較多。城陽區民俗文化豐富,節日居多,城陽的釣魚節,紅島的蛤蜊節以及韓家民俗村等,將出海旅游觀光、飲食與漁業生產活動體驗串聯,游客乘船出行進行海上觀光,再返回沿岸漁村品嘗極具特色的漁家宴,體驗具有代表性的垂釣、捕魚、拖網等休閑漁業活動,構建了城陽地區休閑漁業發展的框架,為休閑漁業的發展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即墨地區的休閑漁業以祭海節最為有名。田橫祭海節距今已有超過五百年的歷史,是中國北方地區最盛大的祭海節。漁民舉辦祭海活動,以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祭海節后,漁民就整裝待發,準備出海。近些年來,田橫祭海節已經發展成為盛大的民俗盛會,帶動當地漁民由傳統漁業生產活動向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發展轉型。休閑漁業在當地取得了巨大成功。
三、小結
漁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首先,漁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海洋探險精神,漁民面對變幻莫測、險象環生的大海,渴求生存、鼓起勇氣勇敢搏擊,增長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漁文化蘊含著漁民對待生活樂觀的態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也包含著漁民樸素的生態智慧,對于漁業資源的利用不可超過自然增長,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等。最后,漁文化中包含捕撈民俗、漁民信仰及生活習俗。漁俗文化與古代先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海洋是沿海地區漁民賴以生存的家園,在長時間的漁業生產活動中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漁俗文化。其中所蘊含的獨特民間信仰與習俗,是人類進步的結晶。
改革開放以來,青島的城市地位愈發重要,漁業生產方式和漁業生產工具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漁文化也不斷地變化,與時俱進,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祭海習俗的發展和休閑漁業的出現。總之,漁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之一,應不斷地加以挖掘、利用和創新。
參考文獻:
[1]葉鐘英修,匡超纂增修.膠志卷十·疆域志[M].1931年鉛印本.
[2]同春芬,劉悅.漁文化的變遷及其蘊涵的文化價值[J].泰山學院學報,2014,36(1):35-40.
[3]曲金良.海洋民俗[M].北京: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2.
[4]王婷榮.青島傳統漁村文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
[5]徐倫成.海帶葉子屋[J].史鑒,2009,(1).
[6]曲金良.海峽兩岸媽祖文化遺產傳承的比較與思考[J].民間文化論壇,2013(5):47-56.
個人簡介:
劉惠,河南濟源人,碩士研究生,鄭州財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