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愛
【摘要】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56個民族組成,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這種多民族的局面追溯到古代便已經出現了。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北方很多少數民族創造了自身特有的歷史文化,這些文化與漢族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本文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就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發展進行了簡單的研究。
【關鍵詞】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
【中圖分類號】K28?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9-0053-02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而古代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促進我國形成多民族特色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按照地理位置的劃分,通常將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地區稱為北方地區,在眾多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包括蒙古族、滿族、朝鮮族等,本文將以這三個少數民族為例,研究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發展情況。
一、我國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的產生
自秦始皇統一中原至清朝滅亡這長達兩千多年中,我國北方時有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境況,而戰爭中永遠不變的主角便是北方各個少數民族。不管是秦漢和匈奴之間的漠北之役,中原與五胡十六國的勢力紛爭;還是隋唐和吐蕃、突厥、回鶻的關系以及宋、遼、金之間的對峙以及轉換;還是蒙元的建立至清朝末期蒙古準噶爾部的叛亂等,均體現了在古代北方戰爭中,少數民族占據重要位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我國在歷史上便先后發生了夏商周朝代更迭與春秋、戰國諸侯鼎立的局面,這一時期作為我國歷史上的原始社會,奴隸制與封建制社會正處于萌芽狀態。
我國歷史上首個朝代——夏朝,將安邑(即當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鎮)作為夏朝的都城。在夏朝存在這段時間,雖然已經發生了此后被稱作南蠻與東夷的東部地區少數民族和南方地區少數民族,但是依然未出現北方少數民族名稱。但是到了商周兩朝后,特別是奴隸制的不斷發展以及出現了殷墟甲骨文,我國開始以文字的形式記載歷史。自商朝后期的武丁,即公元前1314年至公元前1266年,這一階段逐漸形成了北方少數民族,并先后形成了鬼方代表的游牧部落與氏族,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在當今的寧夏、陜北、內蒙古等地區活動,并侵擾商朝的管轄區域[1]。
二、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分析
(一)古代蒙古族歷史文化分析
在中國古代,游牧民族便是蒙古族為主,但是古代的蒙古族與當今的蒙古族差異較大。古代的蒙古族的祖先為鮮卑族,自1271年,蒙古族成立了蒙古大汗國以后,大元的黃帝為忽必烈,在創立元朝初期執行的行省制度,也在這一段時期,推動了蒙古族的快速發展,一直到清朝,蒙古族的管轄范圍在不斷縮小,當前主要居住在我國北方的草原上。蒙古族的宗教為薩滿教,因為長期生活在遼闊的草原上,讓他們形成了胸襟開闊,熱情好客的性格,他們會將哈達獻給每一位到蒙古的客人,并敬上馬奶酒,他們非常喜歡大草原的生活,特別喜歡騎著馬在草原馳騁,他們喜歡習武,擅長騎射,擁有身強力壯的戰士,這也是在冷兵器時期蒙古鐵騎無人能敵的主要原因之一。長跑、賽馬、賽駱駝、打布魯、鮑格棋等均是他們喜歡的娛樂項目,而這些娛樂項目不但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對當今我國的體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古代滿族的歷史文化分析
與其他的少數民族相比,滿族的人口數量較多,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滿族人口達到了1041萬人,其在我國占據重要地位。而即便是在古代,滿族的重要性依然不容小覷,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滿族便已經開展了生產活動,也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古代滿族的軍隊分為八旗,在該制度下,滿族建立了大一統朝代清朝。清朝建立之后,滿族還進一步完善了文字,并構建了他們所特有的文字,被稱為女真文字。在此之前,滿族使用的文字一直是契丹文。但是因為女真文字推廣難度高,后期逐漸被遺忘,并在16世紀逐漸消逝。不僅如此,滿族還學習和借鑒了蒙古的字母,構建了一套無圈點滿文,這就是當今的滿文。
古代滿族不但建立了文字,在文學方面的成績也頗為顯著,例如:《御制五體清文鑒》《數理精蘊》《音韻闡微》等作品均給后世的學者產生極大影響,擁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三)古代朝鮮族的歷史文化分析
在古代,朝鮮族也叫韓民族,屬于東北亞民族組成部分,其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東北地區,而關于我國古代北方朝鮮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1952年9月,朝鮮民族自治州在吉林延邊成立。從語言文字來看,朝鮮文字即當今的韓語最早創建于1443年,《訓民正音》作為韓國語的標準,而韓國文字中的字母則是根據天地人這一原理進行創造的,充分彰顯了古代朝鮮族對大自然的敬畏。
通過分析禮儀文化,可見朝鮮族始終堅守日常禮儀文化,例如當前的用餐禮儀、歲酒、千人針等等無一不體現了朝鮮族對傳統禮儀的繼承,很多禮儀依然維持著古代的形態與形式,并且在對這些文化進行傳承過程中不斷與其他民族文化進行融合[2]。
三、影響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隨著時間的遷移不斷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歷史文化,而在此過程中對其歷史文化的影響因素眾多,歸納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因素:
(一)冶鐵技術對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影響
根據史料記載,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掌握冶鐵技術的時間并不比中原地區晚太多。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冶鐵技術得以發展,而最早采用冶鐵技術制作生活工具與生產工具來改善生活生產的便是匈奴人,另外突厥人也應用冶鐵技術制作過一些工具,這些均體現了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在冶鐵技術的推動下,不斷提高了生活水平,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歷史文化。
(二)騎兵技術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影響
騎兵技術的誕生,進一步為北方少數民族的生產與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利用馬匹獲得生產資料,便捷的馬匹極大地提升了北方少數民族的生產與生活效率。而我國古代北方很多少數民族生活在草原、沙漠中,生活的地區地域遼闊,馬匹的重要性得以凸顯,因此將馬匹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戰斗的重要工具。伴隨著北方少數民族生活區域的不斷擴大,這些均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3]。
(三)絲綢之路對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深刻明白經濟是發展歷史文化的重要保障,為此他們積極發展貿易。特別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為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開展貿易往來創造了便利的條件。
自開通絲綢之路后,各個少數民族開始了早期的貿易活動,最早可追溯至西漢時期,匈奴人開通了由高昌至匈奴單于庭的商旅路線,這條路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的和親路線。此后位于大漠南北的突厥帝國為了更好地與大唐往來,專門開設了參天可汗道,為了促進自身的貿易,同時開辟通往羅馬的貿易路線,而蒙元時期成吉思汗也屢次派出商隊出使各個國家。對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而言,開通絲綢之路對其經濟發展而言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保證了自身民族歷史文化的發展。
(四)軍事對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影響
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由于長期生活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整體生活水平偏低,人們信奉的宗教差異化嚴重,缺乏穩定的政治組織,部落關系十分復雜。在這樣的形勢下,極大地影響了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發展,為了實現生存了發展,他們將眼光放在了軍事上,認為通過戰爭是保護自己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常常是戰爭的主角,他們希望通過戰爭獲得自己的生活物資。而在戰爭的過程中,也實現了不同民族歷史文化的交融[4]。
(五)畜牧業對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影響
在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中,畜牧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不僅有效提高了人們的生產能力,而且還提高了人們的經濟水平,特別是在推動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發展方面發揮出巨大作用。例如在《史記·匈奴列傳》中便有如下記載:“馬肥,大會蹛林,課校人畜計。”由此可見,早在匈奴時期便記載了各家各戶牲畜的繁殖情況,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匈奴人幾乎平均每人擁有一匹馬。而畜牧業還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食物的主要來源,畜牧業不僅在推動農業與手工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還在推動其他產業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賴以生存的重要生活物資。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發展歷史文化,可以得出它們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合,相互促進,在冶鐵技術、騎兵技術、絲綢之路、軍事、畜牧業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實現了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章國軍.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發展探討[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21(02):40-42.
[2]白麗杰.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研究[J].科技風,2017,(04):152.
[3]宋陽.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發展之我見[J].赤子(上中旬),2015,(17):73.
[4]莎茹拉.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發展之我見[J].前沿,2012,(17):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