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燚
(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醫院骨科 上海 201601)
脛骨平臺骨折是近年來臨床高發的關節內骨折疾病,該類骨折患者時常合并側副韌帶損傷、交叉韌帶損傷以及半月板損傷等,使得處理難度上升,如若未及時妥善處理非常容易誘發創傷性關節炎、關節不穩以及關節僵硬等并發癥,這對患者的預后將產生極大影響,以往對于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治療多運用傳統手術,例如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雖然可獲得一定的臨床療效,然而缺陷在于創傷性較大,同時可能對關節腔損傷進行處理時存在稍高難度,進一步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效果。隨著近年來關節鏡技術的發展,在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治療中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據報道關節鏡輔助的骨折復位手術可獲得更優療效,且能夠降低手術操作創傷,并加快術后康復進程[1]。鑒于此,以下將進一步對比分析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治療中應用膝關節鏡微創手術或者傳統手術進行治療的臨床價值。
抽取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診治的76 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依據術式方案分組,觀察組:38 例,男20 例/女18 例:年齡27 ~78 歲,均值為(43.6±1.3)歲;骨折原因為:交通意外事故19 例,意外摔倒15 例,高空跌落4 例;合并癥:高血壓11 例,支氣管哮喘5 例,2 型糖尿病9 例,其他12 例。對照組:38 例,男19 例/女19 例:年齡25 ~79 歲,均值為(43.5±1.4)歲;骨折原因為:交通意外事故20 例,意外摔倒14 例,高空跌落4 例;合并癥:高血壓12 例,支氣管哮喘6 例,2 型糖尿病8 例,其他11 例。兩組各項基礎資料無顯著差異,具備可比性P>0.05。
入組標準:(1)經X 線或CT 等影像學手段檢查明確診斷屬于脛骨平臺骨折;(2)患者為首次骨折且屬于新鮮骨折;(3)患者和家屬對研究均知曉且完全自愿參與;(4)患者的各臨床資料完善并且具有術后隨訪數據資料。排除標準:(1)患有重度心肝腎等疾病者;(2)具有外科手術或麻醉藥物應用禁忌證者,或無法耐受手術者;(3)患有精神疾病,語言功能或聽力功能障礙等疾病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手術治療,術前完善各項常規檢查,需結合其骨折分型個體化的制定手術切口和操作方案,做手術切口后對于關節囊進行切開,觀察半月板受損情況,如無損傷,僅和周邊組織有分離情況,需要保留患者半月板,之后對冠狀韌帶進行切開,并對半月板進行翻開,使關節面能夠充分顯露,并暴露骨折部位,進行修復、復位和固定,手術后進行抗感染治療,并指導功能鍛煉。觀察組采用膝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術中保持仰臥體位,以患者受損關節處作為手術標準入路,詳細對傷情、半月板受損情況和交叉韌帶等損傷情況進行探查,針對血腫凝塊以及損傷碎塊進行充分清除。于膝關節鏡輔助下對受損半月板進行修復,之后需要將脛骨平臺塌陷進行抬高修復,之后復位和固定,于關節鏡的輔助下探查塌陷部位的殘余碎塊并清除,再利用鋼板對骨折部位進行支撐和固定,放置引流條,于手術后進行抗感染治療,并指導康復功能鍛煉。
(1)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圍手術期指標,如術中失血量、切口長度、手術用時、手術后骨折愈合時間以及住院總時間。(2)統計患者術后出現的切口感染、局部組織壞死、膝關節僵直以及畸形愈合等并發癥。(3)兩組手術后繼續隨訪6 個月,觀察其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運用HSS 膝關節功能評分表進行評估,主要的內容有膝關節疼痛、穩定度以及活動度,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及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越好,分為優(≥90 分)、良(75 ~89 分)、中(50 ~74 分)、差(<50 分)。
文中數據行SPSS 19.0 分析,計數、計量資料分別用百分率(±s)表示,以卡方或t檢驗進行分析,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術中失血量、切口長度、手術用時、手術后骨折愈合時間以及住院總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 s)

表1 兩組一般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 s)
住院總時間(d)觀察組 38 32.65±10.17 3.52±0.26 102.53±11.59 12.15±3.16 13.29±2.06對照組 38 53.61±12.95 9.19±2.03 151.46±12.59 16.59±4.08 17.59±4.53 t - 10.825 6.183 11.052 5.189 4.083 P - 0.000 0.019 0.000 0.025 0.026分組 例數術中失血量(mL)切口長度(cm)手術用時(min)骨折愈合時間(w)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率為5.26%,對照組為15.79%,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率對比[n(%)]
觀察組的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7.37%,對照組為81.58%,P<0.05。見表3。

表3 兩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對比[n(%)]
膝關節屬于人體的重要關節,其結構也比較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是比較常見的膝關節骨折損傷疾病,且患者多數是由于受到高能量損傷所誘發的骨折,在其損傷后往往還存在關節面壓縮以及移位等不良情況,并且患者容易出現骨骼、半月板和韌帶等重要結構受損,使得膝關節功能明顯降低,患者骨折后如未能給予及時的治療,非常容易影響膝關節功能恢復,這對于患者的預后將產生極大影響,甚至可能誘發骨性關節炎等疾病,使得患者活動能力和生存質量受到嚴峻影響[2-4],因此積極探索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科學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脛前區屬于相對缺血的骨骼區域,傳統開放手術的應用中往往需要做較長的手術切口,因此容易對局部血運狀態形成不利影響,使得患者手術后無法開展早期的關節功能訓練,增加了術后感染等并發癥風險,與此同時也影響術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其遠期療效并不滿意[5]。近年來,關節鏡技術迅速發展,在膝關節鏡的輔助下進行微創手術治療,有利于獲得清晰、完善的手術視野,從而使術者更加全面、準確地觀察關節腔內的實際損傷情況,與此同時在手術操作中也可對關節面的具體復位情況進行動態化監視[6],有利于提升手術固定效果并降低術中透視次數,這對于減輕患者的放射性損傷以及提升手術療效等均具有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膝關節鏡微創手術的應用也能夠對相關合并損傷情況進行一并處理,無需對關節囊進行切開操作,因此可有效防止對患者半月板以及關節等穩定度產生不良影響,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恢復關節功能訓練,這對于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恢復以及活動度改善均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膝關節鏡微創手術的應用還可有效降低術后碎骨塊殘留率,這對于預防術后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意義重大。同時膝關節鏡輔助下進行手術操作還可對游離軟組織進行充分清除,避免手術后出現韌帶粘連等不良反應,對于預防術后膝關節僵直等并發癥具有顯著作用。本次的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采用膝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在一般圍手術期指標的對比中優于對照組,這提示該手術可有效降低手術創傷,與此同時術后隨訪中觀察組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這也進一步證實膝關節鏡微創手術的運用具有療效確切、創傷性小和安全性高等應用優勢,其臨床應用價值遠高于傳統手術。
綜上所述,在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治療中應用膝關節鏡微創手術的療效顯著優于傳統手術,前者可更好的減少手術創傷并預防術后并發癥,且有利于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