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曼,洪 然(通訊作者)
(武漢市第八醫院 湖北 武漢 430010)
痔瘡作為臨床肛腸內科常見疾病,以內痔、外痔、混合痔為主要病理類型,其中以混合痔較為危重,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傳統治療效果不佳,需開展有效的外科手術治療,以提高臨床治療有效性。近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壓力大,臨床患有痔瘡比重呈逐年遞增趨勢,成為危害人民機體健康主要肛腸疾病,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臨床學者針對混合痔病理表現及臨床治療需求,多建議采用外科手術治療的方式,于既往臨床應用中發現,傳統外科手術治療易導致切口水腫、尿潴留、肛門疼痛等情況,因其病灶生理解剖學特異性,極易受排泄物影響,誘發術后感染,患者接受程度較低。自動痔瘡套扎術作為臨床新型痔瘡治療手段,于傳統痔瘡切除術基礎上,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提高手術精確性。筆者特針對自動痔瘡套扎術進行探究,以傳統術式治療為參照,開展平行比對。
觀察對象均為我院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收治行手術治療混合痔患者,共計86 例,依據患者手術開展時間均分兩組,傳統組43 例,男25 例,女18 例,年齡范圍20 ~49 歲,均數(34.92±2.16)歲,病程范圍0.9~7 年,均數(3.86±0.16)年;實驗組43 例,男27 例,女16 例,年齡范圍22 ~51 歲,均數(35.03±2.09)歲,病程范圍0.7 ~7 年,均數(3.91±0.15)年;就兩組混合痔患者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比對價值(P>0.05)。
納入標準:(1)86 例患者均滿足《肛腸疾病鑒別診斷指南》中混合痔疾病的評估依據[1],患者入院時伴有便血、脫肛等癥狀;(2)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項目知情;(3)患者均符合手術指征,授權病歷資料進行分析。
排除標準:(1)合并肝周膿腫、肛裂、肛瘺等其他肛腸疾病;(2)不符合手術指征;(3)合并急性、特異性感染患者;(4)患者治療依從性較低。
兩組患者均由相同外科手術小組實施痔瘡手術,傳統組患者采用傳統式手術進行治療,對其手術病灶部位進行常規系統消毒及鋪巾后,給予患者備皮,依據Milligan-Morgan 進行手術操作,于黏膜與痔瘡下段皮膚交界處作V 型小切口,沿括約肌表面鈍性分離結締組織與靜脈團,并依據其混合痔痔核大小制定深度及寬度,采用可吸收縫線進行結扎切除痔瘡贅生物后進行止血,采用棉條放置方式進行壓迫止血;若患者為靜脈曲張型外痔,患者采用一字型切口,對其贅生物進行清除后平復病灶組織,確保引流通暢;實驗組患者采用自動痔瘡套扎術進行針對性治療,借助潤滑劑等手段,適度擴充肛門,置入內鏡探查痔瘡情況,評估痔瘡位置、數目等情況,制定針對性手術方案,采用自動套扎吻合器,將其置于痔核上方直腸黏膜后,采用負壓吸引的方式,將其痔核與直腸黏膜組織吸入到套扎器內,對其進行結扎清理,自帶電刀或絲線對其結扎端口進行止血處理;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相同抗生素治療干預,給予綜合護理指導。
(1)統計比對兩組患者不同手術治療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創口愈合時間、術后住院時間。
(2)統計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排尿障礙、尿潴留、切口水腫、肛門失禁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統計學軟件S P S S 24.0 進行假設校驗,計數資料用(%)表達,χ2假設校驗,計量資料用(±s)表達,t假設校驗,P<0.05 設為有統計學差異。
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創口愈合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指標均顯著低于傳統組,行統計學分析,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統計( ± s)

表1 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統計( ± 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手術耗時(h) 創口愈合時間(d)術后住院時間(d)傳統組 43 18.92±1.36 25.93±1.72 19.63±0.79 7.89±0.22實驗組 43 12.03±1.02 13.37±1.58 14.73±0.61 5.24±0.17 t 7.815 7.902 6.825 6.925 P 0.000 0.000 0.002 0.003
傳統組患者術后6 例繼發并發癥,2 例表現排尿障礙,1 例表現尿潴留,2 例表現切口水腫,1 例表現肛門失禁,發生率13.95%,實驗組患者術后1 例繼發并發癥,表現為排尿障礙,發生率2.33%,行統計學分析,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統計(例)
痔瘡作為臨床肛腸科常見疾病,其主要病灶位置于肛腸部位,臨床誘發因素較多,與肛周皮膚下靜脈淤血、擴張、屈曲誘導靜脈團具有直接關聯性,于多個年齡段具有發病可能性,其發病幾率與年齡呈現正向相關性,隨著年齡增加,疾病發病率顯著升高,嚴重危害患者日常生活。經臨床流行病學研究顯示[2],痔瘡高發人群以久坐患者為主,因其病灶生理結構特異性,在繼發早期病理表現后,極易因患者因素延誤疾病治療,與患者受教育程度、羞于治療具有直接關聯性,嚴重影響疾病治療時機,易導致痔瘡破裂、出血等情況,危害患者機體健康,具有誘發感染風險,需開展早期治療干預。
混合痔作為痔瘡常見病理類型,臨床癥狀較為明顯,患者伴有明顯便血、肛周疼痛情況,因疾病早期具有一定隱匿性,病灶特殊性,繼發感染風險性較高,保守治療具有一定局限性,極易導致痔瘡復發;臨床學者依據混合痔病灶特殊性、治療需求,建議開展早期外科手術進行針對性治療干預,以根除痔瘡,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隨著臨床外科手術不斷發展,臨床針對混合痔外科手段增多,臨床常用痔上黏膜環中錯位套扎術、吻合器痔切除術、膠圈套扎術進行針對性治療,于臨床混合痔手術中均具有應用顯著療效。但臨床發現,手術應用遠期效果不佳,極易導致痔瘡復發,對于患者生活質量提升無顯著應用價值,危害患者身心健康,適合的治療手段具有重要研究價值[3]。
自動痔瘡套扎術作為臨床新型痔瘡根治手段,其臨床開展基于傳統手術模式上,借助吻合器進行清理,可同時針對不同位置痔核進行套扎,因其手術開展操作簡單,時效性較快,可有效降低手術操作對患者生理功能的影響,緩解術中疼痛的情況,將其痔核及其黏膜組織充分吸附于吻合器內,借助負壓功能實施套扎,可有效阻斷局部組織血運情況,以起到根治有效性,可最大程度確保肛門生理功能完整性,縮短手術耗時;同時,因其手術精細化較高,可有效規避術后并發癥發生。經由臨床醫學隨訪,自動痔瘡套扎術預后轉歸用時及復發幾率得以顯著降低,其臨床開展兼具安全高效等應用優勢[4]。經本研究平行比對2 種手術效果,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耗時、創口愈合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指標均顯著低于傳統組,行統計學分析,差異顯著(P<0.05),自動痔瘡套扎術手術完成度更高,可顯著降低侵入性操作對肛周組織的影響,得益于自動痔瘡套扎術吻合器的應用,臨床操作快速、精準進行痔核摘除,對患者術后康復有積極導向;通過分析2 種手術方式轉歸情況,傳統組患者術后6 例繼發并發癥,發生率13.95%,實驗組患者術后1 例繼發并發癥,發生率2.33%,行統計學分析,差異顯著(P<0.05),自動痔瘡套扎術安全系數更高,本研究結果與魏從明,鄭科學者[5]具有高度一致性。
綜上所述,自動痔瘡套扎術于混合痔治療中可顯著優化手術相關指征,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臨床應用優于傳統術式,可于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