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兢,曾 敏(通訊作者),李 露,柳春玲
(江西省新余市中醫院麻醉科 江西 新余 338025)
跟骨骨折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骨折,其治療方式有很多,手術治療作為其中一種主要手段,但是會給患者帶來比較嚴重的術后疼痛,極大程度上加大了患者的痛苦[1]。選取我院46 例跟骨骨折患者對坐骨神經阻滯聯合靜脈自控對術后VAS 評分影響以及不良反應,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4 月—2020 年1 月間收治的46 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3 例,其中觀察組男性12 例,女性11 例,年齡18 ~67 歲,中位年齡41 歲;對照組男性13 例,女性10 例,年齡19 ~66 歲,中位年齡40 歲。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X 線等診斷為跟骨骨折,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具有較嚴重的凝血功能異常,全身感染性疾病以及局部麻藥過敏史和其他精神病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對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腰硬聯合麻醉,術后采用自控靜脈鎮痛(PCIA),在L3 ~4 間隙穿刺,見腦脊液回流正常,蛛網膜下腔用藥1%耐樂品1.5 mL,加腦脊液稀釋為0.5%耐樂品3 mL,注射速度5 s/mL,麻醉平面控制在T10 以下。手術結束前30 min 由靜脈泵注鎮痛藥,舒芬太尼100μg+地佐辛10 mg+托烷司瓊5 mg,另加生理鹽水至100 mL,輸注量為2 mL/h,單次PCA 量3 mL,鎖定時間15 min。
觀察組患者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坐骨神經阻滯+PCIA。在L3 ~4 間隙穿刺,見腦脊液回流正常,蛛網膜下腔用藥0.15%耐樂品(腦脊液稀釋)4.5 mL+芬太尼0.025 mg 共5 mL,注射速度5 s/mL,坐骨神經阻滯可在麻醉穿刺成功后開始,也可在手術結束后進行。神經阻滯方法:超聲引導下腘窩坐骨神經阻滯。使用Snorscape 立式超聲,高頻探頭置于腘窩橫紋上7 ~10 cm 處,選擇合適的深度(若深度太深影響神經成像,則選用低頻探頭),調節增益和焦點,超聲探頭長軸與神經長軸垂直,探頭標記點位于患者身體的外側,從外側進針,采用平面內方式穿刺到達神經附近,注射少量藥液,見藥液在神經旁邊擴散良好,再注射全部藥液,藥液為0.44%羅哌卡因20 ~30 ml。手術結束后予以PCIA 鎮痛,使用方法同對照組。如若出現疼痛,護理人員引導患者使用自控靜脈鎮痛泵。
兩組患者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術后4 h、12 h、24 h、48 h 靜息和運動狀態評分進行分析評估。對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收集對比,其中包括皮膚瘙癢、頭暈、惡心、嗜睡、心率緩慢、心率過快等。
采用SPSS 21.0 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χ2檢驗,以(%)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靜息狀態VAS 評分對比,觀察組術后4h、12 h、24 h、48 h 靜息狀態評分與對照組評分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靜息狀態VAS 評分對比( ± s,分)

表1 兩組患者靜息狀態VAS 評分對比( ± s,分)
組別 n 術前 術后4 h 術后12 h 術后24 h 術后48 h觀察組 23 0.21±0.01 0.63±0.15 1.89±0.34 2.40±0.14 1.43±0.33對照組 23 0.22±0.03 0.62±0.17 1.98±0.23 2.46±0.17 1.38±0.24 t 1.786 0.217 1.047 1.304 0.588 P>0.05 >0.05 >0.05 >0.05 >0.05
根據對比結果得知,觀察組患者術前、術后4h VAS評分較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2 h、24 h、48 h 運動狀態V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運動狀態VAS 評分對比[n=23( ± s),分]

表2 兩組患者運動狀態VAS 評分對比[n=23( ± s),分]
術后48 h觀察組6.84±1.21 5.44±0.55 3.54±0.79 3.25±0.57 2.12±0.33對照組6.77±1.32 5.51±0.68 4.41±0.56 4.38±0.68 2.97±0.23 t 0.187 0.384 4.309 6.108 10.134 P 0.852 0.703 0.000 0.000 0.000組別 術前 術后4 h術后12 h術后24 h
通過兩組不良反應對比得知,術后72 h 內,觀察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發生率要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n(%)]
跟骨骨折作為臨床十分常見的疾病,其臨床主要表現為部位腫脹和較為明顯的瘀斑等[3-4],足跟無法著地行走,多發于成年人,其原因多為摔傷以及外力過大,臨床上治療跟骨骨折主要方式是手術,但手術會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痛苦[2]。
臨床上常用的鎮痛手段為硬膜外鎮痛以及靜脈自控和神經阻滯鎮痛等,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12 h、24 h 及48 h 的運動狀態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這說明了坐骨神經阻滯鎮痛聯合靜脈自控鎮痛效果顯著,根據相關資料研究證明,使用超聲引導,可以縮短神經置管以及坐骨神經阻滯的時間,超聲掃描可以清楚地呈現出坐骨神經周圍的肌肉、血管等情況,可以接近坐骨神經進行置管[5]。坐骨神經作為人體最粗大的神經,起點與腰骶部的脊髓,經過骨盆,到梨狀肌下孔出骨盆一直至臀部,從而向外經過大轉子和坐骨結節之間,垂直下行至股后部至腘窩上方分為脛神經與腓總神經下行到足,其作用在于控制小腿和足的所有肌肉,除了隱神經控制區外的小腿和足皮膚感覺[6-7]。跟骨骨折在手術之后很容易出現劇烈疼痛感,傳統臨床鎮痛方式多采用硬膜外鎮痛,雖然效果確切,但是經過臨床相關資料反饋,患者可能出現尿潴留、肛門排氣延遲等并發癥,對于其他患者,可能伴有低血壓、硬膜外血腫、神經損傷等風險。在臨床上靜脈自控鎮痛方式多選擇強阿片類藥物,可能會引起惡心、嗜睡、頭暈、皮膚瘙癢等癥狀發生,也會有鎮痛效果不全[8-9]。本文探究了坐骨神經阻滯聯合靜脈自控鎮痛對跟骨骨折術后的鎮痛效果,經過對結果的收集和分析后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12 h、24 h 及48 h 運動狀態視覺模擬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皮膚瘙癢、頭暈、惡心、嗜睡、心率緩慢以及心率過快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38%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78.26%。
綜上所述,坐骨神經阻滯聯合靜脈自控鎮痛能顯著減少跟骨骨折患者手術后的痛苦,值得臨床應用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