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藝哲,王金寶,古紀歡,胡展華,劉小通,甘世祥
(深圳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科 廣東 深圳 518104)
伴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意外事故的發生率也呈現出上漲的趨勢,尤其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嚴重創傷發生率較高。嚴重創傷可引起全身反應,一般表現為出血、疼痛、腫脹及功能障礙、發熱、呼吸困難等,組織器官結構嚴重損傷和功能障礙,通常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在嚴重創傷患者急救過程中配合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提高急救效率、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院選取了2016 年6 月—2020 年5 月于本院治療的120 例嚴重創傷患者,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給予傳統急救護理模式,另一組給予創傷急救護理模式,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資料來源于2016 年6 月—2020 年5 月于本院治療的120 例嚴重創傷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對照組,一組為觀察組,兩組各60 例患者,觀察組患者男性38 例,女性22 例,年齡24 ~65 歲,平均年齡(45.18±3.67)歲,其中25 例為交通意外傷,15 例為墜落致傷,10 例為斗毆致傷,10 例為其他致傷;對照組患者男性28 例,女性32 例,年齡25 ~66 歲,平均年齡(46.20±4.12)歲,其中30 例為交通意外傷,15 例為墜落致傷,5 例為斗毆致傷,10 例為其他致傷;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符合臨床嚴重創傷診斷的患者;患者與其家屬對研究內容、目的等表示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已獲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有過敏史者;伴嚴重心、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基線資料信息缺失者。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急救模式,患者入院后進行常規檢查,遵醫囑進行救治,積極聯系相關科室進行會診。觀察組給予創傷急救護理模式,包括:(1)組織管理:成立急救小組,配備需要的急救車、搶救室、手術室及醫護人員,急救車配備急救設備,醫護人員經過相關科室培訓。(2)信息管理:為確保危重人員得到及時的救治,接到電話后立即讓急救人員趕到現場,可以與120 指揮系統聯網,密切追蹤救護車動態,患者到達后,及時通知醫護人員實施急救與手術。(3)院前急救:由具有較高水平急救護理技能、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基本狀況作出全面評估,將患者的基本信息反饋給急救中心。快速為患者開放靜脈通路,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異物堵塞呼吸道,必要時進行吸氧,同時對患者的傷口及身體狀況進一步了解,觀察患者情緒,對可能影響患者生命的傷口簡單快速的進行處理。(4)院內急診科搶救:患者到達醫院后,即可進行救治,護理人員密切觀察病情,檢測患者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及意識變化),院內醫護人員密切分工,各司其職,相互配合,開通綠色通道,減少患者等待時間,轉診前,將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狀況、急救措施等告知相應的科室。在對患者進行轉診時,備好急救器材與急救藥品,密切觀察患者情況,以便進行相應的處理措施。
比較兩組患的急診搶救時間、輔助檢查時間、多科會診時間、急診到手術時間以及有效搶救時間。比較兩組搶救效果,分為治愈、好轉、未愈三項,完美搶救成功,患者脫離危險評為治愈;基本搶救成功,患者較搶救前情況好轉評為好轉;未搶救成功,患者情況較之前無改善甚者惡化評為未愈;搶救成功率=治愈率+好轉率[3]。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采用科室自制調查卷進行調查,總分為100 分,90 ~100 分為非常滿意,70 ~89 分為滿意,70 分以下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于SPSS 21.0 軟件中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以(±s)進行描述的計量數據之間比較行秩和檢驗;以(%)進行描述的計數數據之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 判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相比對照組的急診搶救時間、輔助檢查時間、多科會診時間、急診到手術時間與有效搶救時間,觀察組的對應時間顯著為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有效搶救時間的對比( ± s)(min)

表1 兩組患者有效搶救時間的對比( ± s)(min)
組別 n 急診搶救時間 輔助檢查時間 多科會診時間 急診到手術時間 有效搶救時間觀察組 60 18.58±1.36 10.32±1.10 4.38±0.51 6.29±0.31 39.82±3.24對照組 60 28.17±2.08 15.71±1.42 9.87±1.42 11.08±1.28 64.25±6.25 t 20.15 20.09 26.42 41.03 23.83 P<0.05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為91.67%,對照組的搶救成功率為71.67%,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的對比[n(%)]
在護理滿意度方面,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對比[n(%)]
創傷多是由外部各種非疾病因素引起的[4-6],包括交通事故、機械性損傷、墜落、跌倒、火器傷等。創傷創面一般會遭受污染,如果污染嚴重,處理不及時或不當,加之免疫功能降低,很容易發生感染。正確的救護能夠挽救病人的生命,防止損傷進一步加重,減輕病人痛苦[7-8]。對嚴重創傷患者實施急救護理時間的把握是關鍵,應優化急救護理模式,改善搶救效率,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傳統急救護理模式存在護理職責不明確,各護理環節之間銜接不緊密等問題,且科室之間缺少交流,配合性較差,無法對患者病情作出快速、全面的評估,進而延誤最有效治療方案的制定,延誤患者的最佳搶救時間,降低患者的治療效果,不利于患者的預后改善[9]。而創傷急救護理模式是近幾年來新興起的一種護理模式,主要是講是將信息網、現場院前急救、院內急救搶救、專科治療等融為一體的急救模式,這種急救模式具有非常顯著的信息化及整體化,該急救護理模式將患者急救時的搶救現場前置,實現了各搶救環節之間的緊密銜接,縮短搶救時間的同時,可及時對患者實施系統有效的救治,提高了搶救效果。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急診搶救時間、輔助檢查時間、多科會診時間、急診到手術時間以及有效搶救時間相比對照組患者明顯要短;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比較,觀察組的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67%,可見,創傷急救護理模式在嚴重創傷患者中的應用其在縮短患者有效搶救時間及提高搶救成功率方面的效果優于傳統急救護理模式。且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達到了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由此可見實施創傷急救護理模式可為患者提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進而取得患者對護理工作較高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嚴重創傷等的患者實施創傷急救護理模式,在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方面的效果顯著,且能取得患者對護理工作較高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