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璐
(廣東省中醫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頸椎病又稱之為頸椎綜合征,多發于中老年群體,其發病機制是因頸椎發生退行性病變,導致頸椎骨質出現增生,引發關節囊、韌帶等隨之增厚或退變,進而壓迫或刺激頸椎神經所引發的一種綜合征候群癥。從中醫視角來看,頸椎病屬“痹癥”“眩暈”等范疇,導致發病的主要原因是外邪入侵、外傷勞損等[1]。一直以來,中醫都主張辨證施護,并在眾多疾病治療和護理中取得不錯成效。我院針對頸椎病患者,大力倡導中醫辨證施護干預,現將護理相關效果總結匯報如下。
隨機抽樣2019 年1 月—2020 年8 月來我院治療的80 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通過計算機將40 例納入對照組,剩余40 例自動歸入研究組。所有患者經CT 診斷確診為中重度頸椎病,患者自訴常感肩頸部疼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動障礙,且無外傷史。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其中對照組患者性別占比為(男:女)9:11,患者最大78 歲,最小27 歲,平均年齡(43.18±3.47)歲,病程最長16 年,最短6 月,平均病程(8.14±2.31)年;研究組患者性別占比為(男:女)8:12,患者最大76歲,最小24歲,平均年齡(41.57±4.21)歲,病程最長18 年,最短4 月,平均病程(9.17±2.54)年。80 例患者中風寒濕痹型頸椎病27 例、濕熱痹阻型12 例、瘀血阻滯型22 例、肝腎不足型19 例。運用數據分析軟件對80 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數據資料存在同質性(P>0.05),臨床可比性強。
80 例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對癥治療,對照組行科室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基礎護理、健康宣教、心理疏導、康復指導等。研究組則在此基礎上行中醫辨證施護干預,根據中醫辨證分型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康復建議,具體內容如下。
1.2.1 風寒濕痹型 風寒濕痹型頸椎病患者,多感上肢及肩頸部酸中帶麻,頸部僵硬活動嚴重受限,同時伴有畏風畏寒癥狀,舌像表現為舌苔薄、白中帶淡紅。對于這些患者在治療和康復過程中,應盡量安排在避風溫暖的房間,并根據病房情況及時做好保暖祛濕工作,叮囑患者盡可能減少戶外活動時間,夏季切記不可長期使用空調,要持續做好局部保暖。飲食方面應選擇易消化、性溫的食物,禁食辛辣、生冷食物,可從中醫調理角度推薦患者食用薏米粥,或每日少量飲虎骨木瓜酒。
1.2.2 濕熱痹阻型 濕熱痹阻型頸椎病患者,多感肩頸部灼痛,且伴有發熱感,少數患者肢體出現程度不一的腫脹,患者情緒易波動,口干但不思飲水,常感里急后重,舌象表現為舌紅苔黃[2]。在康復和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叮囑患者多臥床休養,密切留意患者肢體腫脹情況,如若患者須下床活動,應佩戴頸圍,做好頸部支撐和保護工作。飲食方面選用祛濕通絡功效的食材,如白果雞肉湯、絲瓜瘦肉粥等。
1.2.3 瘀血阻滯型 瘀血阻滯型頸椎病患者臨床主要癥狀為肩頸固定部位疼痛,同時伴有上肢麻木感,舌象呈暗紫色。針對這類頸椎病患者,總體上遵循活血升陽、止痛通絡的原則,在日常護理中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謹防患者發生抑郁。飲食方面在保證足夠營養的基礎上,指導患者飲食清淡,多食新鮮蔬果,可適量食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如紅花燉牛肉。叮囑患者應保持日常起居環境整潔、干凈、通風,還可配以中醫針灸、火罐、推拿等輔助治療。
1.2.4 肝腎不足型 肝腎不足型頸椎病患者,多感頭痛、肩頸隱痛,同時伴有四肢麻木、暈眩等癥狀,少數患者偶感失眠、口澀。針對這類患者畏寒怕冷的情況,在病房安排上也應注意避免吹風,選擇相對比較安靜的房間,盡可能減少外界噪聲對患者的影響。若患者失眠,可建議其在睡前以熱水泡腳或飲用牛奶;對于嚴重失眠的患者,可行耳穴埋籽,指導患者睡前輕柔交感穴、涌泉穴等穴位,每個穴位揉按3 ~5 min[3]。飲食方面應多食補氣益血的食物,如豬肝、蓮子、木耳等,同時配以活血化瘀、補肝益腎的中藥。
表1 80 例患者護理干預前后頸椎疼痛評分對比[ ± s,分]

表1 80 例患者護理干預前后頸椎疼痛評分對比[ ± s,分]
組別 n 頭痛 肩頸部疼痛 上肢麻木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40 6.07±1.21 1.18±0.94 7.51±1.32 1.17±0.84 4.37±0.76 0.84±0.64對照組 40 6.12±1.13 3.38±1.01 7.44±1.23 4.81±1.16 4.32±0.87 2.03±0.54 t-0.191 10.084 0.245 16.074 0.274 8.988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1.2.5 整體護理 針對頸椎病,中醫治療講究對癥,需用調和營衛,通達腠理佐以解痙止痛,日常護理中可選用蘇子、白芥子、萊菔子以及吳茱萸四味中藥混合制成中藥包,熱敷于患者痛處。同時做好康復訓練指導,督促患者早晚分別進行康復訓練,每次15 ~20 min 為宜。
1.3.1 疼痛評分 選用改良VAS 疼痛量表評價患者頸椎疼痛情況,每項最高10 分,最低0 分。0 分表示無痛感,3 分以下:輕微疼痛;4 ~6 分:患者疼痛明顯,對睡眠造成一定影響,但尚可忍受;7 ~10 分:疼痛劇烈,難以忍受,影響睡眠、飲食等;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嚴重[4]。
1.3.2 臨床療效 患者臨床病癥完全消失、肩頸功能恢復正常則判定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偶感疼痛,肩頸活動不受限則判定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無顯著改善,或是伴有加重趨勢則判定為無效,通過患者主訴與主治醫師診斷,綜合得出患者臨床療效。臨床療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3 護理滿意度 采用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由患者出院前自主完成,量表總分100 分,90 分及以上為非常滿意,90 ~80 為滿意,80 分以下為不滿意。
選用專業的統計學軟件SPSS 20.0 對80 例樣本數據進行處理,均數差表示疼痛評分,率表示臨床療效及護理滿意度,組間對比行t值檢驗,P<0.05 則表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各部位疼痛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經過護理干預后,頭痛、肩頸病疼痛及上肢麻木評分均大幅度下降,且研究組患者各項分值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對照組顯效12 例,顯效率30%;有效19 例,有效率47.5%,無效9 例,無效率22.5%,總有效率為77.5%;研究組顯效19 例,顯效率47.5%;有效20 例,有效率50%,無效1 例,無效率2.5%,總有效率為97.5%,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對本次治療護理非常滿意14 例,滿意18 例,不滿意8 例,總滿意率為80%;研究組患者對本次治療護理非常滿意18 例,滿意20 例,不滿意2 例,總滿意率為95%。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頸椎病又稱之為頸椎綜合征,多發于中老年群體,其發病機制是因頸椎發生退行性病變,導致頸椎骨質出現增生,引發關節囊、韌帶等隨之增厚或退變,進而壓迫或刺激頸椎神經所引發的一種綜合征候群癥。中醫認為主要是因外邪入侵患者經絡,致使患者經絡不暢,進而引發疼痛。隨著護理質量的全面提升,傳統護理無法滿足臨床需求,中醫辨證施護遵循對癥原則,是一種整體護理,旨在通過中醫辨證分型提供多樣化的護理干預,包括飲食、情志、湯藥等,且護理干預貫穿于患者整個治療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能輔助提升治療療效[5]。在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臨床治療療效及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醫辨證施護能改善頸椎病患者病情,緩解疼痛感,通過具有針對性的護理,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專業性,從而增強治療依從性,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