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昕,李旭峰
(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院前科 廣東 深圳 518052)
低血糖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主要是正常成年人空腹血糖水平<2.80 mmol/L(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值≤3.9 mmol/L)的現象[1]。急診低血糖昏迷發生危險因素較多,在全面分析患者危險因素基礎上,制定有效急救護理措施,在保證救治效果、挽救患者生命中發揮重要作用[2]。但目前臨床就急診低血糖昏迷患者危險因素及急救護理措施選擇仍存在爭議。本研究選取80 例急診低血糖昏迷患者,在全面調查其危險因素基礎上,著重探討常規急救護理、程序化急救護理的應用價值,以探尋有效急救護理方法,報道如下。
分析2018 年4 月—2020 年5 月本院80 例急診低血糖昏迷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低血糖昏迷到本院進行急診救治,臨床表現包括面色發白、意識障礙、四肢濕冷等;(2)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價系統Ⅱ(APACHE Ⅱ)[3]評分≥15 分;(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外傷;(2)入院急救前死亡;(3)年齡<18 歲;(4)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兩組:2018 年4 月—2019 年4月40 例患者納入對照組,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40例患者納入研究組。對照組中,男27 例,女13 例;年齡45 ~75 歲,平均(61.25±5.24)歲;昏迷時間:25例為1 ~3 h,10 例為3 ~6 h,5 例為>6 h。研究組中,男28 例,女12 例;年齡44 ~75 歲,平均(61.22±5.21)歲;昏迷時間:24 例為1 ~3 h,12 例為3 ~6 h,4 例為>6 h。兩組基線資料保持同質性(P>0.05)。
1.2.1 危險因素調查
對兩組急診低血糖昏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低血糖昏迷發生危險因素。兩組均根據危險因素開展急救護理。
1.2.2 急救護理措施
對照組實施常規急救護理,包括急診接診后快速以血糖儀測量指尖血糖,保持呼吸道通暢,創建靜脈通道;確診后遵醫囑給予葡萄糖溶液靜脈輸注,維持血糖>10 mmol/L,動態監測血糖變化等。研究組則實施程序化急救護理,內容包括。
(1)成立護理小組:成立專業的程序化急救護理小組,要求小組成員均具有扎實急救知識及技能,定期組織進行低血糖昏迷患者急救護理培訓、程序化急救護理內容及流程培訓等,要求熟練掌握。開展組內討論,根據科室、低血糖昏迷患者特點等,制定程序化急救護理方案,要求嚴格認真落實。
(2)危險期急救護理:急診接診后快速準備好急救器械、藥品等,加強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監測;觀察面色、瞳孔變化;協助保持去枕平臥位,頭部稍偏一側,預防誤吸,保持呼吸道通暢。詢問患者病史,以血糖儀測量指尖血糖診斷,以免誤診為腦梗死,及早明確發病危險因素。血糖情況未明時,快速創建靜脈通道,以保證后續搶救需要;確診后立即遵醫囑以50%葡萄糖注射液40 ~60 m L 靜注,隨后以10%葡萄糖注射液靜滴維持;每隔30 m i n 監測1 次血糖,維持血糖>10 mmol/L;患者蘇醒后給予適量高糖食物,必要時遵醫囑以氫化可的松靜滴,以保證安全度過危險期。
(3)恢復期急救護理:觀察血糖恢復、病情穩定后,指導充分臥床休息,及時補充食物、水分,促進體力恢復;針對不良降糖藥物使用史所致低血糖昏迷者,向其嚴格介紹降糖藥物服用方法,指導自小劑量開始,晚間用藥劑量宜小,并指導正確換算胰島素劑量,預防低血糖昏迷;針對糖尿病所致低血糖昏迷者,指導其養成科學飲食習慣,外出時隨身攜帶高糖食物,一旦出現頭暈等低血糖癥狀,立即食用,并形成定時監測血糖習慣,尤其是胰島素注射治療者,加強夜間血糖自我監測;針對營養不良所致低血糖昏迷者,指導形成定時定量飲食習慣,確保每日攝入營養充足,根據患者個人口味、經濟條件等,制定個體化食譜;針對低蛋白血癥血脂低血糖昏迷者,除遵醫囑積極治療原發病外,還指導合理飲食、運動鍛煉等。
(1)分析80 例患者發病危險因素及兩組危險因素分布情況;(2)比較兩組救治成功率。成功標準為經急救護理后意識恢復,血糖恢復正常水平,生命體征穩定,可順利出院;反之為失敗;(3)統計兩組救治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口腔感染、肺部感染等。
以SPSS 20.0 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χ2檢驗,計量資料以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0 例患者發生危險因素包括2 型糖尿病、不良降糖藥物應用史、低蛋白血癥、營養不良;且兩組各危險因素占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主要危險因素所占比的比較[n(%)]
研究組救治成功率為95.00%(38/40),高于對照組77.50%(31/40)(χ2=5.164,P=0.023)。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25.00%(P<0.05),且無一例并發癥類型≥2 種。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急診低血糖昏迷是一種常見癥狀類型,主要是指機體出現的嚴重意識障礙,可致使患者主觀意識、語言及運動功能喪失[4]。臨床采取積極措施探尋急診低血糖昏迷患者發生危險因素,在指導急救護理方案制定及改善預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本研究選取80 例急診低血糖昏迷患者,重點分析其危險因素,發現包括2 型糖尿病、不良降糖藥物應用史、低蛋白血癥、營養不良,與姜翠鳳等[6]結果相符。其中,患有2 型糖尿病可增加低血糖昏迷發生風險。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波動較大,一旦空腹血糖生理指標測定值低于一定標準,可導致腦細胞無法獲取充分能量物質,影響代謝供能生理過程,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腦細胞生理活性,引發主觀意識障礙,出現低血糖昏迷現象。而不良降糖藥物應用如胰島素劑量換算錯誤等可能引發低血糖事件,增加昏迷發生風險。低蛋白血癥可導致血漿蛋白減少,蛋白質消耗增多,引發消瘦、食欲不振等癥狀,增加低血糖昏迷發生風險。人體主要經過飲食攝入糖分,營養不良會致使糖分攝入嚴重減少,引發低血糖,若同時進行劇烈運動,更易造成低血糖昏迷。此外,兩組各危險因素所占比差異不顯著,說明兩組具有一定可比性,可按照各自危險因素開展急救護理措施及效果對比。
本研究發現,研究組救治成功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77.50%,原因在于:程序化急救護理重視立足患者發病危險因素,完善危險期、恢復期急救護理流程,優化各項積極護理細節,提升急救護理程序化、標準化及個體化,改善護理質量,確保各項急救工作有序進行,最大限度縮短急救各環節所需時間,保障救治效果。此外,程序化急救護理的實施,可確保患者順利度過危險期,并加強各危險因素處理,恢復期針對危險因素開展健康教育等工作,能幫助患者正確認識低血糖昏迷病機、危險因素、自身防范要點等,從而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護理操作,自覺規范行為,改善依從性,也利于保證救治效果。
綜上所述,急診低血糖昏迷患者危險因素包括2 型糖尿病、有降糖藥物應用史、低蛋白血癥、營養不良等,而根據危險因素實施程序化急救護理可提升救治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