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玉,姜莉云(通訊作者),李 垚,吳文笛,董月秋
(昆明市中醫醫院 云南 昆明 650011)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超過平常的正常頻率且糞質稀薄如水樣的一種常見病癥,多有排便急迫及腹部不適感,慢性腹瀉病程通常在一個月以上,甚至超過兩個月[1]。該病屬于中醫內科學“泄瀉”范疇,是我科重點優勢病種之一。近年來因飲食不節,過食冷飲,或服用寒涼藥物等原因,且病久之后損傷陽氣,故臨床泄瀉多以陽虛為主。因此統計我院近5 年因診泄瀉就診患亦以陽虛型為最常見。陽虛泄瀉臨床表現多為大便時溏時瀉,或黎明即瀉,腹部冷痛腸鳴,便后緩解,完谷不化,乏力倦怠等癥。“姜辛固本臍貼”為我省名中醫姜莉云教授經驗總結制備而成,姜莉云教授師承于全國名老中醫扶陽派代表人物吳榮祖教授,為火神學派傳承人,依據扶陽派學術傳承思想形成該藥,并運用于臨床,該藥已在我院及省內多家醫院配合治療陽虛型胃腸疾病,具有“溫腎散寒,秘陽歸坎”之效,以達到“陰平陽密、陰陽相濟”的健康狀態[2],為擴大臨床應用范圍,在配合基礎湯藥基礎上使用“姜辛固本臍貼”治療陽虛泄瀉,取得明顯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00 例陽虛型泄瀉(慢性腹瀉)患者源于2017 年10月—2019 年10 月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隨機分組,其中治療組50 例,男22 例,女27 例;年齡26 ~75 歲,平均年齡(53.78±2.62)歲,病程時間1 個月~36 年。對照組50 例,男24 例,女26 例;年齡24 ~75 歲,平均年齡(53.76±2.63)歲,病程時間1 個月~35 年。患者均為初次來診,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主要癥狀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以2002 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作為依據,制定“陽虛型泄瀉評分表”符合入選標準者;(1)主癥:晨起泄瀉;大便清稀;完谷不化;(2)次癥:臍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3)舌淡胖,苔薄白,脈沉弱或細弱。
納入標準:(1)符合納入臨床觀察診斷標準;(2)年齡在18 ~75 歲。
排除標準:(1)中醫辨證屬于濕熱、寒濕、陰虛等證型泄瀉患者;(2)近2 周使用相關藥物者,如止瀉藥物及益生菌等;(3)合并肝、心、肺、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4)局部皮膚有紅腫、破潰、過敏者;(5)受試者要求退出。
兩組基礎用藥均選用中藥內服(四四固本顆粒加減)治療。姜辛固本臍貼我院制劑科已有成熟技術,制備完成后為內有2 cm×2 cm 大小圓形藥物,邊緣有1cm 圓形膠布的獨立敷貼。
治療組:基礎湯藥治療+“姜辛固本臍貼”(姜汁、細辛、吳茱萸、肉桂等八味中藥制備而成),每次選取六個穴位同時進行貼敷:神闕、命門、涌泉、足三里等,14 日為一療程,4 ~6 小時/次,每天一次。
對照組:基礎湯藥治療+“穴位貼敷治療貼”,每次選取六個穴位同時進行貼敷:神闕、命門、涌泉、足三里等,14 日為一療程,4 ~6 小時/次,每天一次。
療效分級:根據中醫四診資料,將主癥晨起泄瀉;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按照癥狀輕重從0 增加到6 分。0 分指無癥狀;2 分為輕度,大便1 ~2 次/日,大便糊狀,偶有完谷不化表現;4 分為中度,大便3 ~4 次/日,為稀糊狀,有完谷不化表現;6 分為重度,大便5 次以上/日,大便為稀水樣,夾雜較多完谷不化之物,甚至時有黏液等。次癥臍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及舌脈分別按輕重記分為0 至3 分,0 分為沒有癥狀,1 分為輕度,2 分為中度,3 分為重度。以此記分,依據四診資料分值相加成總積分,觀察治療前、后積分變化,作為療效指標。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的療效標準。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等級資料均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兩組大便次數治療前后比較,兩組大便次數治療均有改善,治療后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大便次數比較( ±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大便次數比較( ± 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大便次數 治療后大便次數治療組 50 6.48±0.31 1.30±0.13對照組 50 6.42±0.32 2.85±0.20 t 0.952 45.947 P>0.05 <0.01
針對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兩組癥狀積分治療前有均有改善,治療后治療組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積分比較( ±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積分比較( ± 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積分 治療后積分治療組 50 20.00±0.71 4.67±0.46對照組 50 20.18±0.71 8.97±0.41 t 1.268 49.344 P>0.05 <0.01
兩組臨床治療有效率的比較,臨床治療組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療效比較(例)
慢性泄瀉具有病程遷延難愈、反復發作的特點,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較大困擾。西醫治療常常以止瀉藥物、抗感染、糾正電解質紊亂及調節腸道菌群藥物為主,但病情容易反復且有加重病情可能,易使患者出現抗拒服藥、拒絕治療而出現病情反復發作的不良后果。中醫治療慢性腹瀉有其特色優勢,可針對病因病機采取口服中藥及傳統外治法達到調理脾胃,止瀉扶正之效,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發病時間并減少復發率。
泄瀉為中醫脾胃病常見病種,早在古代文獻中較為詳細的記載,古人多以泄瀉的發病臟腑、特點、病因等命名,如濡泄、洞泄、飧泄、注泄、鶩泄、后泄等,后以“三因”命名確立了“泄瀉”病名。泄瀉病位在腸,涉及脾、肝、腎等臟腑。汪昂曰:“久瀉皆由腎命火衰,不能專責脾胃。”泄瀉日久,有足太陰脾陽虛損不運之象,脾陽不運日久,出現形寒肢冷、腰膝酸軟等腎陽命門火衰之象,先天命門真火無以秘藏腎水,陽氣蒸騰氣化無力,先天影響后天,故腎陽受損影響脾陽不足,足太陰脾陽虧虛則中氣不能運轉,飲食化生精微無力,水谷不化,而發生泄瀉,且發生泄瀉后纏綿不止;陽虛不能溫煦,故出現畏寒怕冷、腰膝酸軟等伴隨癥狀。穴位貼敷療法是中醫傳統外治法,該療法將中草藥制備為成品或調制成圓餅外敷于某些特定的穴位,通過經絡透皮將藥效傳輸全身,達到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4]。
“姜辛固本臍貼”屬于中醫外治法,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通過穴位刺激,溝通人體內衛,運行氣血,扶正祛邪,對疾病的轉歸有重要意義。“姜辛固本臍貼”在臨床中選用姜汁、細辛、吳茱萸、肉桂等八味中藥制作,方中細辛、吳茱萸、肉桂等入少陰腎經,采用姜汁調和制備入藥,具有溫腎健脾止瀉之效。而治療中選穴以“神闕穴、命門穴”為君,“神闕穴”為慢性腹瀉常見選穴頻次最高的穴位[5]。“神闕穴”,位于臍中,屬于人體任脈之上,為陰脈之海。命門穴位于督脈之上,命門者,生命之門也,乃一身陽氣之根本[6]。作為先天命門在體外的門戶,刺激命門穴能夠激發先天元氣,溫煦命門相火[7]。同時臍下血管豐富,代謝活躍,藥物外用于臍部有利于藥物吸收滲透,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時配以“涌泉”為臣,該穴位為足少陰腎經之起始穴位,“治病必求于本”,涌泉穴具有調補腎陰,激發腎氣之功,結合“姜辛固本臍貼”,兩者相互協調,相互激發,起到的不是單一疊加作用,而是整體效果,從而使機體以達到陰陽相濟,扶正祛邪之效;輔以足陽明胃經之主要要穴“足三里”以強壯身心,調理氣血,燥化脾土,調理胃氣,改善后天,綜合各穴治療而達陰陽協調,固澀止瀉之效。
綜上所述,通過“姜辛固本臍貼”對于輔助治療陽虛型泄瀉效果顯著,該藥以傷寒六經辨證為基礎,治療方法簡單、方便、安全,可減輕肝臟的“首過效應”,尤其對不宜口服給藥或拒絕口服藥物的患者方便用藥,易于患者配合,有利于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