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熒 中國人民大學
云南和貴州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的云貴高原上,低緯度高海拔,河流縱橫,茶區水域濕度大,茶樹生長過程受紫外線和紅黃光線的輻射,茶芽芳香物質就能夠形成。同時由于云霧繚繞,日光透過水汽形成漫射光,增加紫色短波光,有利于葉片光合作用的循序漸進,增進茶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及多酚類等物質的積累貯存。云貴四季溫差小,日差較大,垂直變異顯著等氣候特點,適合茶葉生長。種植茶葉要考慮背光度和光照,尤其是土地的水分、酸堿性、微量元素,這里的磚紅壤、紅壤、黃壤和黃棕壤都非常適宜種植茶葉。但是云南和貴州也有先天的不足,地處邊陲,交通不便,大山阻擋,水流湍急不適合航運,在云南歷史上的茶馬古道就是靠馬、騾子和人力等來運輸茶葉并銷售的,國內主要是賣到云南、四川、西藏、廣東等省份,出口的主要方向是錫金、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國家。運輸到北方和北部沿海少之又少,好的茶葉都只能供朝廷享用。
供應鏈顧名思義是一個鏈條,它涉及茶葉供應商、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最終顧客組成的一條供需網絡。在這個鏈條上有物流、信息流、人員流和資金流。通過供應鏈打造和優化,可以做到供應鏈各節點信息共享、過程同步、反應迅速、行動敏捷。目前云南和貴州兩省茶葉供應鏈的問題主要是沒有完整的供應鏈和各環節斷鏈。這里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具體說明。
茶葉生產企業和茶葉批發商、零售商之間缺乏鏈接,缺乏協作,價格不透明,買賣雙方的關系是一種競爭關系。舉例來說一些的茶葉批發市場,由于茶葉中間批發環節多,價格就會被加價,一些老批發也有閃失的時候,即便付出的是高價也未必能拿到真貨好貨,也有用機械加工的茶葉冒充手工加工的茶葉,也有以次充好的茶葉,還有品牌欺詐的茶葉。在網絡銷售中,存在線上線下割裂的現象,表現在用戶的結構錯位,線上面對的是年輕的網民,茶葉消費群體卻集中在中老年人,難以實現線上的銷售,線上茶葉價格低,但品質參差不齊,線下有較多的保障,但沒有價格優勢。我國茶葉市場的庫存量巨大,生產銷售信息斷鏈,未能及時得到終端市場的信息,造成庫存積壓,企業資金周轉緊張,造成社會和企業資源浪費。此外銷售環節和顧客沒有鏈接,信息不共享不透明,再加上茶葉本身就是“三無”(無地標、無企標和無陸標)產品,消費者對茶葉好壞很難判斷,購買風險非常大。
在制茶環節,傳統工藝和現代生產比較而言,傳統的制茶工藝有特定的優勢,但很難實現批量生產,而現代制茶技術使用先進的機械設備很容易實現批量生產,但是會失去傳統工藝所保留的茶葉獨特的味道。由于生產各環節的斷鏈和缺乏整合,現代制茶技術缺少標準化與質量保證體系,而傳統工藝缺少信息化,導致生產質量不穩以及質量的判定缺少依據。在種茶環節,沒有現代技術的融入,缺少監控,茶農噴灑農藥標準不清晰,使用農藥的類型、次數和使用時間都不在監督和管控之下,導致茶葉的農藥殘留超標。在包裝、檢驗、運輸、倉儲等物流環節,車輛設備、搬運條件和倉儲設施與管理對茶葉的質量好壞都有影響,物流沒有標準化,缺少集成跟蹤、信用體系的建設,信息不對稱,這是生產環節、物流運輸環節缺少供應鏈整合所產生的問題。
這里以云南為例,云南省有129個縣(市、區),其中有110個縣(市、區)生產茶葉,茶園面積超過萬畝的縣(市、區)有49個,參與種茶、制茶、售茶的人口達1100多萬人。云南茶葉重要集中在臨滄、思茅、保山、德宏、西雙版納、大理和昆明。云南現有鄉以上初制茶廠4500余個,精制茶廠300余個,茶葉年產量200噸以上的企業98家,1000噸以上的企業33家,3000噸以上的企業3家,在重量級企業每個企業都有1-2個品牌、市面上有多達260個茶葉品牌。但是在云南缺乏真正的在全國叫得響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從而導致整個產業鏈缺乏帶動鏈條運轉的主體企業。茶農與茶企的相互違約現象屢見不鮮,由于沒有全國知名的品牌,茶企只好把茶葉當作中間產品賣給外省茶商。變成了外省品牌茶的原料供應基地,大大減少的云南地區的產業附加價值的提升。如果有規模的供應鏈網絡能夠被打造和優化,有利于云南茶葉形成集團優勢。
云南普洱茶在前幾年有大量的積壓,就是由于對市場的判斷不準確,缺少前端信息,銷售數據無法快速反映到精制廠和茶農那里去,有個時間差。如果把茶農、精制廠、批發商、零售商和顧客連接在一個網絡,就能夠做到信息共享、過程同步、反應及時、合作愉快、滿意,這樣出現巨大的庫存的可能性就減少。另外,不打造自己的專業銷售平臺,利用他人的銷售平臺的不利就是別人屋檐下矮三分,處處被動,海量信息,很難實施企業的市場滲透戰略,顧客很難發掘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可心的和性價比高的茶品。
價值星系它來源于天文學,它是指恒星,行星與其衛星構成的一個系統,拿太陽系來說,八大行星圍繞太陽公轉,同時他們又各自能夠自轉,行星與其衛星又構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子系統,在這個星系中有兩種力在起作用,一種吸引力,另一種是逃逸力。以太陽和行星的關系為例,若太陽吸引力過大,行星將會被太陽吸入,反之,若吸引力過小,行星會離太陽而去。只有在這兩種力處于均衡狀態的時候,行星才能既圍繞太陽運轉又能自轉。價值星系是指一個企業引力集合,它包括作為“恒星”企業,這個企業有可能是茶葉生產商,也有可能是茶葉經銷商甚至是茶場、茶農,成員通過組合進行角色與關系的重塑,經由新的角色與新的協同關系再創價值。
拿貴州來說,2020年,貴州茶產業整體呈現持續向好發展勢頭,全年茶葉總產量43.6萬噸、總產值503.8億元。全省茶園總面積700萬畝,居全國第一位,占全國總數的15.2%。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0家,省級龍頭企業260家,市縣級龍頭企業384家,茶葉企業及合作社5746家。湄潭縣成為中國茶業百強縣第一名,鳳岡、石阡、都勻、黎平、正安、余慶、金沙、普安、西秀、思南等進入中國茶業百強縣。這些茶葉的龍頭企業一方面是連接批發市場、超市等大型中間商甚至散戶的零售商的茶葉精制廠,另一方面是要供給茶葉初級加工廠或者精制廠原料的茶場、茶園。要改變過去茶葉加工企業和茶農以及下游零批商之間非常簡單供給和銷售關系,就需要構建一個相互依存合作、信息共享程度很高,可以保持長期合作穩固關系價值鏈網絡。龍頭企業的相互合作以及合并重組就成為組成新型關系的一個重要途徑。
2018年貴州省從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有8000個。阿里巴巴和騰訊先后投資貴安數據中心、貴州省與高通成立“華芯通”。貴安新區形成以蘋果、華為、電信、移動、聯通、騰訊為基礎的“6+N”規模較龐大、結構較完整的大數據產業體系。近年來,貴州省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機遇,以大數據應用作為產業發展的戰略引領,形成大數據企業集群,努力建成全國領先的大數據資源集聚地和大數據應用服務示范基地。大數據具有數量大、類型多、速度快、真實性和價值性等特點,有數據抓取、比對識別、統計預測、可視化查詢和實時共享等處理能力。大數據的發展已經融入了很多的產業,給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有利于產業的升級,茶產業也不例外,大數據可應用在茶園的環境監測與加工車間的監測中,環境監測系統可實時上傳茶園的PM2.5、負離子含量、土壤的酸堿度及雨量等數據。還可以3D虛擬呈現茶園,產區的實景,溯源產地,使得上下游企業了解產地的狀況,茶葉生長狀況,土壤的微量元素,日照時長,病蟲害情況,監控農藥的使用等。同時可利用大數據平臺收集到的銷售數據進行分析,了解茶葉的重點銷售區域。雖然貴州產茶葉與大數據的結合還處于初級階段,并未大范圍的普及,但是前景非常廣闊。
茶產業還可以與旅游業、康體產業、科研產業相結合。茶園可以成為旅游康體和科研基地。例如可以成為大中小學院校的實踐基地和課堂,成為環境保護、養生保健的教育課堂。比如在茶園中可安裝視頻和檢測系統,對茶園進行實時的,全面的監控和檢測,從而在節省人力、物力的同時,大大提高茶葉的品質和產量。可以打造旅游、休閑、康體、養生為一體的特色文化產業園,合理的利用茶園。茶園的發展要符合綠色生態的理念,例如在茶園的殺蟲環節盡量利用天敵來維護茶葉的生長,或者利用環保生態的辦法,如太陽能殺蟲燈,減少能源的消耗,保護自然環境。另外還有一種人為的破壞,如茶山旅游中違背生態發展理念的行為,一些茶園會存在當地人開車到茶山進行家庭燒烤,發現此行為要警告和罰款。
云南省茶葉產業辦公室是云南省農業廳內設的茶葉管理直屬部門,在擬訂茶業的發展政策規劃并組織實施,指導茶葉產業結構的布局調整及標準化生產,組織實施茶產業重大項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了大量工作。地方政府從推動茶葉生態標準的建設,將茶葉從“三無”變成“三標”(地標、企標和陸標),為茶行業上下游提供標準、交易、文化、金融四大服務,助力產業升級,產銷對接,到為茶企提供“五入駐”,(入所、入倉、入網、入館、入展),為茶終端提供“五賦能”(標準、產品、系統、培訓和文化)等所做的努力都是企業的福音。另外貴州的大數據建設,網絡運營商和信息服務企業的大量入駐,使企業獲得一個高速度的網絡和高科技的平臺。云南和貴州茶葉企業有機會得到政府的賦能和助力,對打造和優化茶葉供應鏈,和上下游企業甚至和國內外的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整合優化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打造云貴茶葉更高級別的品牌無疑都是有利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