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紅 中國人民大學
健康教育計劃的推進需要建立在健康問題周密分析的基礎上,而健康問題的分析可以準確發現目標健康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具體而言,健康問題的分析需要運用定量調查和定性調查的方法對健康資料進行分析,根據不同目的、不同資料類型利用統計學的方法對發現的問題以及原因進行處理,并尋求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目前健康問題分析主要通過對該地區的社會診斷與流行病學診斷完成。
社會診斷是健康問題分析的基礎內容,從分析相對廣泛的社會問題入手,以目標地區的人口學特征、生活環境、生活質量為主要研究內容,分析社會問題與健康問題之間存在的關聯性。
流行病學診斷能為健康問題分析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查閱資料并開展流行病學現場調查,確定目標地區人群的健康問題以及引發這些問題的原因。通過流行頻率、流行程度以及強度等指標來分析目標地區人群疾病以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目標地區人群健康問題;②影響因素;③患病人群的相關特征;④是否與季節時間有關;⑤干預的手段以及方向。
除了專業設計,健康教育計劃還包括集資料搜集、整理與分析全過程在內的統計設計的內容。
1.確定調查目的
從目標人群的特征與研究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入手。
2.確定調查指標
調查目的的抽象性往往不利于深入調查,因此需要將其轉化成具備的指標來進行實際操作。如要展開對某地區的艾滋病知識、態度以及行為展開調查的過程中,就要設立有關信息的調查指標。例如該地不同姓名以及不同年齡段人群對于艾滋病知識的了解程度、對于艾滋病知識了解的正確程度以及該地艾滋病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等等。根據這些調查目的可以設立相關調查指標,并根據精簡的原則進行設定,盡量選擇定量指標而不是定性指標。
3.調查范圍,調查對象以及調查單位
調查對象,范圍以及單位均可以通過調查目的和指標來加以確定,例如在對艾滋病的知識、態度、行為的調查中,可以將調查對象設置成某地某年16以上的常住人口,而將符合標準的這一類人群設置成調查目標人群總體。
4.調查方法
根據調查目的的不同可以運用不同的調查方法,例如如果僅僅是想了解目標人群的特征的話可以運用普查和抽樣調查;如果是想要了解事物的典型特征可以運用定性調查的方法;如果要對計劃進行過程評估的話可以結合定性調查、典型調查等多種調查方式于一體的調查形式。
5.資料收集方式的選擇
常見的資料收集方式有直接觀察法、采訪調查法、信訪等等,針對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類型的資料收集方式。
6.調查項目和調查問卷的確定
調查項目的選取主要包括分析項目和備查項目,進而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問卷的整體設計,并且通過預實驗、信度以及有效度檢驗,對問卷進行最終確定的過程。
7.調查組織和實施計劃的確定
調查組織和調查計劃的確定主要包括實施時間表、組織和人員、準備相關的資料,調查人員的相關培訓、以及相關經費預算的確定。
8.明確調查整理與分析的方法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資料的編碼、錄入以及最后的清理工作。其次是分析表的設計與進行資料的分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通過調查對象的本質特征來進行區別,例如年齡、職業、文化都是可以參考的方面。最后是分析方法的選擇,選擇到合適的分析方法是整個調查能否發揮有效性的關鍵。
分層抽樣與整群抽樣是健康教育研究領域中較為常用的兩種隨機抽樣方法。
1.分層抽樣
分層抽樣是按照某種影響因素或某些特征如性別、年齡、居住條件、文化程度、疾病嚴重程度等將總體分為若干類型,再從每一個類型中選取一定數量的樣本進行觀察的抽樣方法。與其他抽樣類型相比,分層抽樣的代表性較好,能夠更好的反映數據的趨勢與特點,不容易忽略數據的偶然性因素影響,但是要注意分層變量的影響,如果選取不當,對于結果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2.整群抽樣
從整體中以若干群組為分析樣本進行分析,例如學校、工廠、村莊都可以視為群組的類型,整體抽樣的方法能夠輕松實現人力與物力的節省,在實施過程中更加簡單方便,實施質量也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在實際的分析中,這樣的抽煙方法不用再另外編制名單,組群類型非常清楚,容易區分,因此較為常用。
進行樣本量大小的估計是健康教育計劃設計中十分重要的一環。而樣本估計量的大小應該本著精確度得到確定的前提下調查單位數最少的原則。這里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實踐中的具體內容為例對樣本估計量內容進行說明。
1.簡單隨機抽樣或者系統隨機抽樣估計
通常運用專門的公式總體率進行判斷,而總體率可以通過文獻得知。當出現多個估計值的情況時,總體率應選取最接近0.5者;如果對總體率沒有參考依據進行判定時,亦可將其設置成0.5。
2.整群抽樣以及分層抽樣樣本大小的估計
在整群或者分層抽樣中,不僅要對整體樣本量進行估計,同時還要對樣本在群和層中的分配給予細致且周密的考慮。通常情況下,樣本量的估計可以利用不同抽樣方法中對應的總量估計方法進行估計,'也可以根據簡單隨機抽樣的總量計算原理進行計算。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簡單隨機抽樣原理進行樣本估計所得到的結果的精確度不如利用各抽方式中對應的樣本估計方法,但是具備計算簡單的優勢。
3.多項指標時樣本大小確定技巧
無論是健康問題,還是其他問題的研究,都不能只用一項指標來進行樣本大小的確定。而是應該結合運用率、百分比、平均數等多項指標來對研究事物進行特征的判定。在多項指標同時出現時,確定樣本大小的關鍵就是從諸多指標中找到一個限制性指標,并根據限制性指標的要求進行樣本大小的估計。
尋找限制性指標的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在平均數、百分比、率和比幾個指標同時出現時,往往將率和比作為限制性指標。②對于平均數這一類型的指標,往往將標準差大的視為限制性指標。③而在同一類指標中進行選擇時,誤差較小的一組可以視為限制性指標。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按照以上選擇對樣本大小進行計算,而選擇計算結果中較大的數值作為實際樣本大小。
4.調查中應答率問題
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常常會涉及到調查對象不應答或者調查問卷無效的現象,而這一情況在調查設計樣本估計過程中也應該被給予重視。例如如果調查要求應答率為85%,那么在實際調查過程中調查的樣本量應該=樣本估計量×1.2。如此一來才能保證樣本數據的有效性與真實性,減少誤差。
盡管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項目干預研究遵循與普通研究一致的統計設計思路,但是干預設計始終是與調查對象之間存在緊密聯系的,所以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項目干預研究還是存在一定特殊性的。
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對象的不同,建立在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基礎上的干預研究主要包括社區干預試驗研究與類試驗研究兩方面。
1.社區干預試驗
社區干預試驗中接受某種干預措施的對象是學校的班級、城市的街道等整個社區或者某個年齡組的人群。
2.類實驗
流行病學的實驗研究中如果缺錢其中一個或幾個特征的干預研究實驗就是類實驗。在類實驗中,研究對象具備分布范圍廣且不可以對其進行隨意分組的特點。在類實驗中,對照組的是否設立是將其加以區分的最直接的方式。不設置對照組的類實驗通常利用自身的前后對比進行研究與對照,設置對照組的類實驗的要對研究對象加以限制,對照組的選擇也要具備可比性,例如以某社區的居民人群實行預防的類實驗時,通常選擇另一個社區人群作為對照組,兩者之前是具有可比性的,因此有對照組的類實驗中對于對照組的選定并不是隨意的,而是經過仔細考慮的。
對干預研究的對象進行確定之后,實驗設計隨后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干預研究中樣本量的選取問題。在進行不同的設計類型時,對于樣本量的估計方法也有著一定的區別。
1.干預前后自身對照研究
在研究對象得到確定且通過干預措施來確定研究實驗前后研究對象的變化時,這類實驗屬于干預前后自身對照研究。在這種類型的研究中,比較指標常常是比和率,通過相應公式可以進行樣本估量,并且根據實際情況中干預政策的有效性與否進行相關數字化的設定。
2.社區現場干預實驗研究
對于需要設置對照組來考察某一特征人群的健康教育干預,并比較干預措施對人群的知、行、影響效果時,這屬于社區現場干預實驗研究。此時,利用應按照社區現場干預實驗研究的公式進行樣本量的估計。
隨機分組的目的是提高干預組和對照組的均衡可比性,常用的隨機化分組方法有簡單隨機分組、分層隨機分組和整體隨機分組。
1.簡單隨機分組
簡單隨機分組將研究對象以個人為單位進行劃分,運用抽簽:拋硬幣或者系統隨機化法將現有數據分配到干預組與對照組中。與其它分析方法對比,簡單隨機分組的優點是簡單易行、不需要特殊工具就可以操作,但是不足是在分組前要進行大量的數據抄錄以及編號,這樣一來當數據量過大時這一方法也會很不實用。
2.分層隨機分組
分層隨機分組按照研究對象的特征先對研究對象進行分層,然后在每一層內隨機分配研究對象。與其他方法對比,分層抽樣處理組間的均衡性有著更高的效率。但是同樣具備與簡單隨機抽樣的不足,即數據量龐大。
3.整群隨機分組
整體隨機分組是按照社區以及團隊進行分配的,例如一個家庭、一個學校、一個醫院就可以作為一個單位進行隨機分組。在實際工作中整群隨機分組的使用頻率較高,不僅操作簡單,而且對于人力與物力也是極為節省,常被用于大規模類型的調查。但是整群隨機分組的誤差相對較大,導致后續的分析工作也很困難。
結束語:健康教育作為疾病預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實踐必須建立在了解實際情況且開展基線研究的基礎之上。了解社會主要存在的衛生問題并剖析改變原因與解決方案。這些環節都要應用到衛生統計學與流行病學的相關理論。通過本文的分析與研究可以得出調查設計與樣本估量、干預研究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而在這三個環節中,樣本量大小的估計所采用的研究均包含了分層抽樣與整群抽樣這兩種抽樣分組方法。而正是多種研究方法與規則的限制才能使健康教育計劃更好的推進與落實,衛生統計與流行病學方法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