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紫珊 潮汕職業技術學院
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對旅游業的發展造成了全局性的負面沖擊,無論是出入境旅游市場還是國內旅游市場,都在這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受到嚴重沖擊。旅游企業作為旅游業關鍵支撐與運行主體,絕大多數為中小微型企業,規模小、現金流量有限、抗風險能力弱,經歷了長達數月的寒冬之后,大批中小微型旅游企業面臨破產困境。隨著我國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全國復工復產,國內旅游市場成為旅游復蘇的主力軍,在尋求旅游復蘇和發展中,旅游風險防控常態化、旅游產業智慧數字化、旅游發展模式多樣化成為趨勢。旅游業變革是必然,疫情只是催化劑。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向往和回歸自然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青山綠水對長期處于城市高壓下的人們極具吸引力,而鄉村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其次,經濟的增長帶動汽車的普及,方便家庭周邊出游,受疫情影響,社會公眾已經認識到聚集性會提升公共安全衛生風險,因此更青睞于小團體旅游和家庭游會形式,鄉村旅游符合疫情下避開人群、安全出行的要求,成為釋放受抑制旅游需求和防疫要求間的平衡點。另有國家強大的政策支持,近十幾年間,中央出臺關于鄉村旅游的文件高達幾十個,"十三五"時期累計投入旅游項目資金三分之一在鄉村旅游上。并在多點試點,走出許多可供推廣的成功模式。在政策助力加持下鄉村旅游更加快速發展。
(一)把握機遇,做好推廣。疫情影響下的旅游需求受到抑制,,在滿足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大量旅游需求需要釋放。鄉村旅游具有休閑、親近自然的特點,極具治愈感,符合避開人群,緩解疫情約束下人們緊張精神的需求。從后疫情時期的旅游消費熱點來看,游客更偏向于生態環境好和質量等級高的景點,更加注重對旅游品質的選擇,因此呈現出景點小眾化、模式定制化、消費高品質的特點,這也使得鄉村旅游經濟增長極為迅速。
首先,要做好市場研判。疫情中相關防控要求要認真貫徹落實,把握消費者心理變化、旅游偏好變化等,旅游形象推廣要迎合疫情,營造輕松、親近自然、治愈的旅游地形象。只有做好深入調研,才能分析推出符合當前市場的鄉村旅游產品,進而選擇合適的宣傳方式。其次,把握好宣傳時期,在疫情嚴控限行下,出游受阻,這個時期依然要深化國民出游欲望,為疫情過后積累出游潛能。另外,把握好推廣的切入點。本次疫情給國民帶來強烈的心理恐慌,對于出游環境的衛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疫情期間的互幫互助、感人事跡等能產生極大共鳴,這些都可作為當地旅游宣傳切入點。
(二)深挖資源,打好根基。在后疫情時期,青山綠水,生態休閑游是熱點。鄉村旅游發展要充分發展自身優勢,貫徹綠色旅游理念,保護好自然環境,將自身環境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鄉村還可依托特有傳統手工藝發展文創產品完善旅游產業鏈、歌謠農諺能增添農村趣味性、農耕體驗增強游客體驗感,農業景觀經過包裝形成游客打卡的網紅項目......深挖每個鄉村獨特資源,打造一村一特色,是營造新鄉村旅游風尚的重點。
為確保后疫情時期鄉村旅游高質量服務,當地要建立科學管理機制,引導鄉村可持續發展。首先可通過制定鄉村旅游發展標準規范運營,如出臺符合疫情要求的衛生防疫統一標準,加強對鄉村旅游企業經營的監督,依靠民間組織,成立質量監督委員會,確保鄉村旅游產品、服務的質量保證。另外,疫情期間出境業務斷崖式下降,這部分消費將轉化為國內高質量旅游產品消費,要求發展鄉村旅游要全面提高接待硬件設施,包括餐館、酒店、娛樂等,數量跟上基礎下還要多元化滿足游客需求,延長旅游產業鏈,擺脫低經濟效率的困境,做好鄉村旅游中高端產品,擺脫鄉村旅游低端化狀態。
(三)農旅融合,創新產品。我國旅游業整體發展迅速,但隨著社會公眾消費觀念的轉變和對旅游服務要求的提升,供需錯配、產品結構失衡等問題突出,限制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緩沖空間。農旅融合,創新鄉村旅游產品,是后疫情時期鄉村旅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舉措。
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著手:一是滿足疫情影響下消費者重視衛生、健康的心理,對目前鄉村旅游農副特產進行改造包裝,由粗放的產品改進為規范化統一標準生產,打造鄉村自然健康形象的旅游產品。二是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向專業化靠攏,對村民進行服務培訓,加強村民經營意識,力求滿足游客對高品質的要求。三是鄉村旅游產品的創新。強化農旅融合,拓展鄉村旅游產品,根據當地資源打造不同季節、時期的特色產品。將本地特色文化活動融入旅游市場,提升鄉村旅游文化品位。比如揭陽玉湖鎮的鄉村紅色旅游和茶資源想結合打造創新旅游產品。
總結:隨著我國對防疫的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全國各地陸續復工復產,在這種背景下剖析此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下鄉村旅游發展方向,把握時機發展鄉村經濟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是推進鄉村旅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必須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