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玲玲 杭州圖書館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2018修正),這對于法制中國背景下的我國圖書館事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為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發揮公共圖書館功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1],傳承人類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公共圖書館法》中第三十四條提出“公共圖書館應當設置少年兒童閱覽區域,根據少年兒童的特點配備相應的專業人員,開展面向少年兒童的閱讀指導和社會教育活動,并為學校開展有關課外活動提供支持”[2],這對于促進少年兒童閱讀推廣服務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理論依據,也為館校合作模式的開展具備重大指導意義。
選取杭州圖書館少兒分館一線工作者和杭州市翠苑小學、杭州市大關中學等7所中小學校部分師生為調查對象,歷經1個月走訪,對調查人員以面談方式收集閱讀推廣信息,著重從閱讀推廣手段、閱讀推廣方式、數字化推廣機制、社會介入等方面匯總信息,并進行整理,分析目前存在問題。
1.閱讀推廣內容豐富,但形式單一
通過調研收集信息匯總顯示,當前杭州圖書館少兒分館與各中小學開展的閱讀推廣活動內容主要包括圖書展覽、文化培訓、生活體驗、志愿服務、知識講座等。定期根據圖書館工作安排和社會所需,依托現有資源和當地人文特色開展各類圖書推廣活動。從效果看推廣內容較為豐富,但形式選擇并不靈活,未能充分發揮館校資源,閱讀者主動性不夠。
2.閱讀推廣有一定覆蓋面,但對象不夠廣泛
調研所選中小學校均與杭州圖書館少兒分館在閱讀推廣中存在一定合作,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社會適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但在深入了解合作參與對象時,明顯表現出顧此失彼現象,沒有滿足各類閱讀者所需。閱讀推廣的設計初衷就是涵蓋所有熱愛閱讀的人群,吸收不同年齡階層群體加入推廣活動中,增加參與渠道,挖掘推廣資源。從調研結果統計看,重兒童輕少年的閱讀推廣項目較為明顯。
3.閱讀推廣結合度較高,但密度不夠
目前館校合作在設計上一般會結合重大節日和學生假期,開設出傳統特色的文化項目和學生教學大綱內容,為培養學生當前閱讀興趣起到一定推動作用。而閱讀推廣的持續性是文化傳播的有效指標,主題鮮明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從調研情況看,館校方面更多地是根據自身工作安排,不敢打破推廣壁壘,限制了學生參與推廣的途徑。縱觀全年各個時期,合作推廣的密度不夠,頻率欠缺,造成學生參與總人數無法增量的現狀。
基于館校合作模式下少年兒童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能拓展本地區教育及圖書事業更廣闊、高效的發展空間,使少年兒童能夠充分共享圖書資源,搶占教育發展的制高點,有利于給少年兒童閱讀者們提供個性化發展空間,完善知識體系,促進公共文化事業協調發展。
少年兒童圖書館作為圖書資源的重要載體,是政府提供市民提高文化素養,提升自身素質的公共服務場所,學校是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獲取文化知識的重要場所[3],兩者的合作大大提高了文教融合效果。少年兒童圖書館將圖書放至大卡車內,變成流動圖書館,定期將圖書送到各個學校供學生借閱。
在流動圖書館的設計與建設過程中,還需考慮片區為單位的少兒群體數量與需求量、少兒圖書館在選擇書籍種類、學科門類及當前讀者喜好等因素。充分利用自身圖書資源和人力資源進行科學設計,以實際受眾人群和提供圖書合理配比進行規劃,安排好時間和場地制定流動圖書館網點計劃,分區域、分步驟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流動圖書館的服務目標就是最大實現少兒圖書館圖書資源共享,因此流動圖書館在創建之初就要樹立服務群眾理念,盡可能滿足各個年齡階層少兒的文化需求,不斷調整服務所需,最大限度發揮文化為民、文化惠民的新時代文化服務理念。
互聯網的突飛猛進發展已經影響到每一個社會公民[4],運用好、使用好互聯網是解決館校圖書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目前杭州圖書館少兒分館已經給數字圖書平臺進行付費,圖書館通過自身網站平臺對數字圖書資源進行社會共享。具體操作是使用者通過互聯網進入圖書館網站并進行注冊,輸入身份號碼查閱所需電子圖書,初步具備了數字圖書資源共享功能。
針對現有數字圖書公共平臺建設,今后在數字圖書平臺上還需提供更多便捷齊全的圖書資源,簡化查詢步驟,并由政府提高宣傳力度。具體措施一方面由教育部門牽頭,對各個學校骨干教師進行培訓,了解掌握數字圖書資源共享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小學閱讀課程中納入共享圖書資源的教學內容,作為主干課程一部分內容進行推廣。
館校合作模式下的少兒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中融入“閱讀+”模式,將閱讀與其他學科的有機結合,從而創造更好的推廣效果。“閱讀+”模式是充分發揮少兒圖書館的特色文獻資源,在滿足不同閱讀者需求基礎上,通過各種學科組合,并采用形式多樣參與方式,達到主動閱讀,提高閱讀興趣的方法。“閱讀+”模式定位于更加高效的智慧和知識交互方式,構建多種渠道讓少兒讀者成為圖書資源服務的參與者,通過專業平臺的推廣和借力,使“閱讀+”模式具有地域特色、館藏特色,更符合當前少兒閱讀需求,更具吸引力。
“閱讀+”模式通過廣泛吸納各類社會機構、出版社、民間組織及熱心人士充分加入,以公益性、開放性、社會性的運作模式,搭建整合社會資源開放平臺,形成閱讀+生活、閱讀+藝術、閱讀+科技、閱讀+文學等系列品牌體驗課程,讓學生在體驗中豐富閱讀,在閱讀后深入體驗[5]。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一同閱讀,不僅可以給予孩子知識方面及時指導,更使少兒在成長的心理上具備安全感。在閱讀推廣各類活動中,考慮讓家長參與,協助孩子共同完成閱讀體驗。親子閱讀提供了家長在孩子閱讀中的引導解惑平臺,提高閱讀效率,也及時糾正閱讀過程中的不良行為。家長往往更能了解孩子的個體情況,對于個性發展、閱讀喜好、知識短板方面做到有的放矢,也使得閱讀推廣更具有廣度和深度。設立主題定期組織館校閱讀推廣的聯誼活動,讓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帶來閑置圖書或玩具,與其他人一起閱讀,一起體驗生活,使閱讀和生活有機結合,達到學以致用效果。
少年兒童圖書館在進行閱讀推廣中采用館校合作模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作為一項公共文化服務的補充,只有充分挖掘少兒圖書館和學校兩者的資源優勢,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實現以片區為單位創建流動圖書館、利用現有數字公共平臺,提供免費閱讀資源、實現“閱讀+”模式和舉辦親子閱讀,組織館校閱讀推廣聯誼的閱讀推廣對策,進一步提升少年兒童圖書館的文化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