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舒涵 江南大學
建國初期我國汽車產業自主生產的汽車以貨車為主,幾乎沒有小轎車的生產企業,同時也幾乎沒有外資投入到我國汽車產業進行合作。
一直到1992年前,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全,國內需求不足,選擇到我國進行投資的跨國企業依舊很少,即使有部分跨國企業選擇合作,合資規模也較小。
1992年之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趨于完善,經濟發展水平穩步提高,國內對汽車的需求也在增加。隨著中國國力與國際地位的加強,我國的勞動力優勢與市場優勢逐漸進入外商投資視野,大量汽車跨國企業開始在我國投資建廠,進行對外直接投資,與我國國內汽車企業進行合資合作。
而在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WTO后,外商投資的風頭更甚。世界上許多汽車行業巨頭進入中國投資。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包括大眾集團、福特集團、寶馬集團等在內的全球九大汽車集團都有在中國進行大規模投資,投資來源主要是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
2001年入世以來,我國汽車的產銷量呈現逐步增長的趨勢,2009年時,我國更是首次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汽車產銷大國。
FDI使得發達國家與中國在汽車產業中的貿易有所增加,這是一種順貿易型投資。過去,發達國家具有汽車生產技術方面的比較優勢,而中國一直把汽車產業作為自己國家的戰略性產業,對汽車征收較高的關稅以減少外國汽車的進口。但我國入世以來,迫于一些壓力而被動降低關稅,給了發達國家到我國的投資機會,于是大量高級汽車進入我國。本以為會給我國汽車產業帶來極大程度的損害,但現實情況是,發達國家的FDI使得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國際貿易的增加,此后我國汽車產業更是日漸發達。
另一方面,假設沒有關稅壁壘,沒有政策的約束。過去發達國家的汽車向中國出口價格太高,中國的汽車向發達國家出口技術水平太低,這也限制了雙方的貿易。而發達國家進行FDI,利用技術進行合資,我國勞動力成本較低,過去未能得到釋放的生產能力得到釋放,在汽車生產方面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時,國外環境規制成本較高,在中國生產又能大大降低成本,這樣一來發達國家又會從中國購買汽車。因此,從原來沒有汽車相關的貿易,到現在中國產銷量加大,發達國家從中國購買汽車,中國汽車出口也不再限于部分國家,順貿易效應由此可見。
首先,發達國家FDI使我國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汽車零部件的生產轉變為出口加工型。近年來我國汽車出口比重上升,且汽車加工貿易更加發達,國內汽車生產企業不斷從外國進口零部件,加工成品后出口。我國正從價值鏈低端的勞動密集型零部件生產國轉化為價值鏈中高端的汽車裝配國。
其次,國外產業到國內投資生產后,增加了國內很多的就業崗位,也帶來了很多勞動力型產品的出口。就業效應在此暫不贅述。
最后,跨國公司到東道國生產后在內部進行產品調配,也會帶來出口量增加。
1.競爭效應與擠出效應:外資進入使得我國汽車市場份額被擠占,迫使我國企業尋求海外市場,而國外標準在不斷提高,為了生存下去中國企業只能提高生產標準。于是人才涌現,民營產業壯大,部分國產品牌開始在世界上擁有知名度。目前上汽、奇瑞、吉利等出口量排名前列,自主品牌成為我國汽車出口主體。
2.示范效應:發達國家培訓雇員,雇員有機會到總部或海外受訓,也可利用內部資源系統性學習,跳槽后,他們的技能又會擴散到當地企業,給當地企業帶來技術水平提升。東道國企業通過跨國零售商和貿易公司的關系增強與國外消費者的聯系,當地采購和零部件分包安排又增強東道國企業與國際市場的聯系。
3.當地企業會因貿易壁壘的削減獲益。表現在跨國公司有大量產品在東道國當地進行投資生產,生產完后還要回到自己的國家,為了方便產品回去,會建議國家把關稅水平降低,于是中國的出口企業因此獲益。
FDI對我國汽車產業的國際貿易效應顯著,增強了我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但仍需引起注意的是,雖然中國汽車企業技術已經有所提升,各項發展數據也比較可觀,但如果想要繼續長期順利發展下去,還要進一步建立更多自己的優勢品牌,同時加速擴大自身的對外投資以贏得更加廣闊的市場。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提高,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所提出的“以市場換技術”,將會是未來中國企業的發展必由之路,我們有市場,就有資格去爭取技術與利潤;我們的技術水平在不斷提升,就有資格去謀求更多技術水平的領先。但在用市場換取技術的同時,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創新能力的提升之路依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