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湘鈞 長春工業大學
2013年我國農業部率先啟動了美麗鄉村建設的試點工作,各地方圍繞“農村、農業、農民”和諧統一發展,從農村規劃、生態環境、農村經濟、民風民情、農村基層治理等方法積極探索各地適宜的新農村建設模式。由于在建設初期,各地普遍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推進方式,使得各地新農村建設在整合社會資源,回應基層需求,創新服務,農村自治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各地的美麗鄉村建設中,社會組織的參與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農村公益性服務、社會性服務及經濟性合作等內容。具體來說,公益性服務主要包括服務于整個鄉村的非營利活動,如老年互助會、棋牌社團體與廣場舞表演隊等;而社會性服務則借助不同形態的鄉村活動,開展其福利建設;不同種類的經濟合作社則屬鄉村經濟性合作等,通過不同形態的鄉村建設,有效促進了社會組織的鄉村服務,提升了鄉村的經濟發展。
(一)相關法規不完善。當前階段,我國鄉村社會組織建設還剛剛起步,與鄉村社會組織相關的法規并不完善,在實踐中,與鄉村社會組織有關的法律法規只有兩項,即《農業合作社法》與《村民委員組織法》,這意味著在法律建設上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對于社會組織注冊登記的流程較為復雜,限制了合法性社會組織的數量。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強。鄉村社會組織在登記注冊時,較為嚴苛,政府并未展現出較強的支持力度,由于該社團的管理機制是將業務機關與登記機關兩種管理模式進行有機結合,因而該組織的管理方式接近政府部門,因此,在整個運行過程中需受政府管理。對于未登記注冊的人群,此類管理方法也會影響其行為方式,但卻并沒有得到政府方面的幫助與支持,因此,此類組織的發展受到的限制較多。
(三)社會缺乏對鄉村社會組織的認可度。其一,部分村民對社會組織的認可度較低,根據相關調查與研究,部分村民對此類組織的態度較為冷漠,其不僅受小農思想的影響,更多的是缺乏主人翁觀念,其公民意識并不強,因此,對社會組織開展的活動積極性不高。其二,若想發展鄉村社會組織社團,需要獲得整個鄉村的支持,但受限于文化水平,多數村民在社會組織的認知上存有不足,且對該社團的認識也模糊不清。
(一)完善法律法規。首先,政府部門應完善鄉村社會組織方面的法律法規,使其管理更加專業化,進而填補該區域的法律空白。其次,對于登記注冊的具體流程,管理部門需進行科學審核剔除繁瑣的步驟,簡化準入流程,避免產生資源浪費的現象。通過高效的信息整合,提升管理效率。最后,針對鄉村社會組織,相關部門需給予特殊照顧,扶持鄉村建設與發展。
(二)加強監督力度。雖然政府部門應加大對鄉村社會組織的管理力度,但不應干預過重,一方面,應對鄉村社會組織的信任度適當加強,逐步降低隱性干預,鄉村內部可設置科學的管理系統,對設施設備、技術及經費等方面進行合理評估,并構建出完整的計劃。同時,某些鄉村的發展建設較為薄弱,政府部門應加大扶持力度,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都要抓緊落實。另一方面,鄉村社會組織內部對各項管理政策要實行嚴格的監督,而組織的具體運作或經費去向應及時公開,保證透明度,既能讓政府部門了解該組織的實際情況,又能增加村民對其的信任感。
(三)增強村民對社會組織的信任感。其一,相關部門需采取有效方式提升村民的公民意識,由于鄉村的環境較為封閉,村民的小民思想較嚴重,鄉村社會組織可開展針對性強的文娛活動,如法制宣傳、詩歌朗誦等,改善村民的公民意識,增強其參與感。其二,鄉村社會組織還需增加宣傳力度,加深村民的認知,宣傳渠道可多種多樣,如開宣傳會、寫黑板報、發宣傳頁等,使其對該組織的認知愈加清晰。通過科學的管理,明確每項工作的目標,無論是工作實例、工作內容、工作目標,還是工作職責與性質都要獲得村民的認可與信任,促進鄉村社會組織發展建設。其三,村民自身應加強學習,提高管理意愿,轉變自身思想,由被動地接受管理到主動的主人翁意識,主動參與到鄉村社會組織的建設中。
(四)社會組織加大自身能力建設。第一,鄉村社會組織加大自身能力建設,設置科學的內部運行管理體系,借助相關規章制度,提升運作效率。第二,為保障各項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鄉村社會組織需保障充足的資金,成立專門的資金籌措系統較為重要,其利用透明公開的制度獲得政府支持,還要借助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刺激公民或相關企業的捐贈,從而完善內部資金管理。第三,鄉村社會組織還要積極引進或培養專業人才,管理人員通過面試或筆試選拔人才,并設置相應的待遇與優惠政策,留住內部人才,借助員工培訓,在開展培訓的過程中,由專業性強的教師指導員工,提升其專業能力與管理水平,使鄉村社會組織內部的整體服務水平穩步上升[2]。
總結:綜上所述,隨著市場經濟的體制逐步完善,社會組織也涌入了管理浪潮中,為使鄉村建設更為美麗,相關部門開展了社會組織的參與活動,在建設初期各鄉村產生了多種問題,管理人員為更好地發揮組織功能,提升管理手段,開展有效監督,進而使鄉村建設得更為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