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岸海 舟山農行
當今世界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深刻的改變了現代人的消費和生活方式,但同時也帶來了以網上貸款、涮單、網購、投資等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段。國內互聯網欺詐形式嚴峻,欺詐風險成為互網聯交易型銀行和投資者資金安全的最大威脅之一。近兩年,隨著高科技偵測技術的應用,公安機關在打擊欺詐防騙案件中,成效顯著,但相對于犯案者的手段,還是存在著被動滯后,延時難追的困難。如何構筑5G金融網絡下的反詐防騙平臺,通過跨行業聯防聯控,甄別潛在高危客戶及欺詐交易,達到事先預警,智能化自動防控的主動反欺詐的目標,以保護受害人的資金財產免受侵害,建設一個功能強大的反欺詐平臺,既是金融機構履行反欺詐義務,也是預防和打擊互網絡欺詐的現實需要。
通過對Z市近年新型網絡詐騙犯案的案情回顧和分析。新型電信網絡欺詐案件居高不下,日益影響普通民眾的生活質量。
2020年,Z市共發生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382起,案件損失總金額2382萬元.其中貸款類詐騙案件占362起,發案數位居第一,而殺豬盤式的詐騙損失金額為1046萬元,位列損失金額第一位。全市1562名受害人中,受騙人群主要為80后,90后為主的新生代。
1.消費金融網絡化,移動支付已經融入新生代的日常生活,消費金融業務網絡化趨勢日益明顯。借助于金融科技的力量,電商經濟發展迅速,網上消費規模日益擴大,網上購物的非接觸式消費已成為新生代的主要的消費模式。支付寶和微信的快捷支付與銀行帳戶緊密聯系在一起,使風險具有了跨市場擴散的可能。而年輕的消費群體更易受到欺騙上當,財產遭受損失。
2.網上社交平臺的互動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QQ、微信,多媒體視頻,虛擬場景下的社交平臺活躍。許多新生代宅在家中,通過社交軟件,移動支付,就能完成購物,充值、轉帳、投資,貸款轉移資產的方式。這種封閉式的宅經濟,全天候的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場景,為作案者提供了有利實施詐騙的平臺。
3.受害人金融知識缺乏,安全意識淡薄,不具備良好的風險識別能力。互聯網金融業務活動大多是在電子信息構成的虛擬空間進行,對交易者的身份和交易真實性帶來了驗證難度,互聯網金融,智能設備,帶來了實時、快速、的線上體驗,也由此埋伏了容易詐騙上當的隱患。木馬軟件泛濫,黑客攻擊猖獗,釣魚網站眾多,消費者電子支付操作不當,都是構成資金財產損失的成因。
4.電信網絡詐騙具有作案隱蔽性強,資金流向復雜,涉及跨界跨行業跨區域,給公安機關偵測破案帶來了難度。據公安機關披露,全球七大洲、除了南極洲沒有針對中國人的詐騙窩點,60%的詐騙人員的窩點在國外,尤其東南亞國家,更是詐騙分子的窩藏地。由于涉外司法程序,引渡條約的差異,無法對涉外分子進行有規模的收網、引渡。
針對國內詐騙的嚴峻形勢,2017年2月成立了國家反詐中心。據人民公安報披露,近三年,通過反詐平臺,共研判打掉了15個國家地區的詐騙窩點228個,抓獲嫌疑人7330名,共打掉境內詐騙窩點1.9萬個,為群眾挽損3000多億元。但由于犯案分子大多通過國外網絡在國犯事,在抓捕、引渡方面還是存在不少困難。另外,由于技術原因,眾多欺詐案件還達不到預先偵測,及時跟蹤,示時報警的理想狀態。
自2016年5月,Z市成立了反詐中心,先后入駐工、農、建、中、郵儲五家金融機構,經過對其近三年的嫌疑人查詢數,止付成功數,金額凍結數統計,均呈增長趨勢。其中又以工行、農行、建行三家為多,這與三行網點多,發行的卡數量多有很大關聯,三行的銀行卡和注冊的帳戶也就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犯案載體。
1.金融機構相互之間信息資源無共享性,權限不一,各自獨立
入駐的金融單位機構,系統各自獨立,數據儲備自成體系,讀取權限不一,相互間業務流程差異大。由于系統各自獨立無共享性,數據錄入、儲備、讀取采取的標準、規范、監管也難以統一。由于信息資源不共享,因資料權限不一,讀取年限不同,同一案件需要多頭查詢,并難以翔實統一,需要重新到各金融網點進一步確認核實,影響了辦案的效率。
2.金融機構難以及時有效對受害人的帳戶進行止付和凍結。
每一次的嫌疑人財產的止付和凍結是跟時間賽跑的過程。現今網上支付是全天候的,不法分子從受害人處騙得財產后,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從帳戶中劃付出。金融機構受理后,只有短短的幾分鐘能有效挽回受害人資產。這期間金融機構大多要走錄入、復核、授權流程,等操作完成,受害人的資金早已劃付轉移,這不免讓人心生遺憾。
3.金融機構業務各成體系,資金遣返難以統一規范,在途滯留時間長。
大多數案件所涉案件資金,牽扯到多地受害人,相應參與辦案的各地公安機關也多,涉案帳戶往往有多地經辦案件的公安機關多頭凍結,這為涉案資金的及時清理劃付產生了障礙。案件受理后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滯留,經多地公安協調才能厘清遣返金額。又因各行處理規范,格式不一,程序有異,給經辦人員增添了凍結資金遣返困惑,對是否能及時返還到受害人帳戶中,添加了變數。
2019年以來,移動通訊第五代技術日漸成熟并在全國加以推廣,5G具有高速度、大容量、低延時的技術特點。5G為萬物互聯提供了底層技術支撐。5G做為一種結合性技術,是提升數據存儲能力,數據傳輸能力和數據計算力的關鍵通道,也是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核心。在數字經濟浪潮下,5G應如同“信息高速高鐵”為龐大數據量和信息量的傳遞提供高速傳輸通道,不同領域的多主體協同推進態勢正加速形成。5G時代的到來,為整合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數據信息,基于大數據下的關聯分析,建立更加準確、全面的反欺詐體系提供了技術支撐的平臺。金融機構可利用5G技術平臺同所駐的通訊公司、公安技偵部門實現大數據共享,建立豐富的多維度的數據檢測模型,按各種可疑因素分子結合形成數據云,并運用人工智能進行有效的涮選、分析、歸類,提前識別和預防可能的交易風險。
首先可利用金融機構多年沉淀的客戶數據,建立風險檢測模型,對帳戶設立風險等級。中國的幾個大型國有銀行通過幾十年的經營,已擁有海量的客戶數據積累。可以建立以客戶的身份、年齡、單位、消費為要素的風險體系,通過對客戶信息的讀取、分析、歸類,建立帳戶等級。按等級需要提供差異化服務,現在銀行卡不管開卡者信息如何,信用怎樣,普遍以全天候的秒到讀取存取服務為宗旨。如能以客戶帳戶等級信用進行適時延遲服務,那對攔截止付受害人資金無疑有很大的助力作用。
其次各金融機構可以利用客戶的設備信息、IP地址,建立風險偵測敏感源。國有四大商業銀行經過多年的技術沉淀,擁有大量的技術人才以及硬件設施,是最有條件跨入5G通道的金融機構,只要通過軟硬升級,完善數據信息的搜集、涮選渠道,根據敏感源及時跟蹤識別,并對可疑目標進行欺詐檢測,自動隔離新的風險和欺詐誘因。
最后是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打造金融可疑數據信息云,同時做好數據的權益歸屬和隱私保護。在5G時代,數據的價值越來越得到體現。在國內5G高速發展的環境下,以金融大數據為基礎,結合通訊公司、執法機關、互聯網巨頭各類信息打造反欺詐生態平臺,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達到快速甄別風險苗頭,把可預防的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
我國各大國有商行幾十年來各成體系,在設備建設,軟件應用,業務流程,監管規范都已有一套自己成熟的模式。反欺詐共享平臺,必需打破原有的客戶信息壁壘,既要有兼容的數據平臺,也要有兼容的硬件設施。各大行必須在已有的資源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涮選出據有共性的類似風險因子加以匯聚。同時加強數據處理交換中心,數據計算存儲監管平臺的基礎建設。
5G時代是信息流、資金流、數據流的共同匯聚,高速流通轉換的時代。數據服務的核心是服務與共享,由于利益藩籬,數據共享牽扯到規范標準和責任認定。管理權限的認定,職責的劃分,必須要有條例規范,達到相互監督,共同擔責的目的。
5G時代影響是跨界跨區域的,必須明確數據的權屬,數據權利,數據保護,數據利用的法律規范。金融機構各自把原來的獨立的客戶信息鏈接到共享平臺,存在著客戶泄露隱私的風險,如有閃失,必會給當事機構帶來巨大的聲譽損失。在已有的《個人征信信息保護暫行規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方法》《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互聯網的立法基礎上,還須構建信息數據共享安全保障法律體系。
反詐防騙之路,任重道遠。2021年2月1日,在國家反詐騙中心的指導下,支付寶安全中心設立的公益反詐防騙平臺“安全學院”正式登錄支付寶。自2020年9月試運營以來,通過短視頻、反詐防騙必修課云上課堂、防騙答題專場,協同公安機關幫助用戶增強防騙意識,降低詐騙案件發案率。在線上眾多短視頻亮相的同時,線下更有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走入社區和公眾平臺。在公安機關不遺余力的多重高壓和打擊下,欺詐的空間越來越小,可再密的網也會有露網之魚。預警防患,打擊追查絲毫不能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