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婷 中國人民大學
前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傳統的金融經營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人們對于金融產品的需求不斷提高,金融從業者不得不對金融產品進行創新以及開拓,并且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從而使得各種互聯網金融產品不斷涌現,對人們的需求予以充分滿足,為金融市場注入了新鮮活力。但是由于我國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相對欠缺,從而致使互聯網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無法得到及時的反饋,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進行研究具備極強的現實意義。
在2012年,謝平等人提出互聯網金融是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尤其是社交網絡、云計算、移動支付、搜索引擎等的發展,產生的既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也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的第三種融資方式。在2013年,馬云提出在未來金融行業會有兩大機會:第一,金融互聯網,金融行業走向互聯網;第二,互聯網金融,存粹的外行領導,其實諸多行業的創新多是由外行進來才引發的。以上兩種定義被大多數人所認可。
從監管體系層面進行分析,在當下,我國新出臺的六條監管原則是我國互聯網監管體系構建的基礎。此套監管體系的監管主體主要包含四部分,分別為證監會、央行、銀監會、保監會。監管內容的第一項就是對監管制度進行設立,主要對互聯網金融平臺予以備案,嚴格審查投資者的進入機制以及信息披露。第二項要對監管進行分類,主要對不同類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監管主體與機構進行劃分。第三項要對行業協會予以成立。成立行業協會對于后續的互聯網金融管理工作具有積極作用。
從政策和法律的層面進行分析,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不斷向前發展,并且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監管方面的問題,我國自2010年起,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從而對互聯網金融領域存在的漏洞進行整治和預防,并且著重強調了互聯網金融領域吸收公共存款、亂集資、詐騙等問題。其中,互聯網行業監管的相關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其目的是為了使互聯網金融得以良性發展,使行業自律性得以提高;而第3方支付的相關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其目的是互聯網金融支付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得以提升,對第三方支付業務的資金交易以及流程進行嚴格規范;P2P平臺的相關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其目的是對互聯網不良資產借貸問題進行有力整治,從而對信用風險等問題進行有效把控[1]。
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具有種類繁雜、數量眾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其質量參差不齊,未對互聯網監管主體的監管范圍進行明確界定,從而使得監管權力分散化嚴重,各個監管機構在開展監管工作時,通常會出現重復監管、小型金融平臺利用監管漏洞逃避監管等問題。此外,由于我國監管主體缺乏完善的內部管理,并且政策存在時滯性,從而致使互聯網金融管理以及審批的效率較低,有的部分金融平臺可以利用監管漏洞逃脫金融管制與金融約束,進而致使當前我國金融市場秩序混亂,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工作帶來更高的難度。
對信用風險進行監管是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所面臨最大的難題。一方面,隨著我國社會以及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互聯網交易平臺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交易量也在逐年增多,并且涉及到的債權人和債務人的數量以及范圍越發龐大,但是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缺乏完善的信用信息,無法及時充分核實每位債權人債務人信息的真實性,從而使得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監管具有極高難度。另一方面,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初期,其準入門檻較低,相關部門在對注冊公司進行審核時往往較為寬松,從而致使互聯網金融企業大多抱有即時盈利的心態,導致跑路、詐騙、亂集資現象發生較為頻繁,而監管機構卻無法根據注冊人的信息對其進行有效追蹤。相關部門統計得知,截止2020年底,正常營業的網貸平臺數量已經減少到213家,大部分金融平臺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監管致使其破產倒閉。在當下,即使我國互金協會對互金風險防火墻機制以及互聯網金融信息共享平臺進行建立,我國各個地區也針對信用風險制定以及出臺一系列監管文件,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信用風險,但是從長遠的角度而言,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信用監管工作依然遭受艱巨的挑戰[2]。
隨著消費者需求的不斷提高以及金融市場的持續發展,在當前,金融產品的種類以及數量在不斷涌現。對于新生的互聯網產品以及平臺而言,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從而致使監管政策未得到有效落實,其效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監管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監管主體主要是人民銀行,央行出臺相關制度對支付平臺的細則以及內容進行嚴格規范,并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監督,相對而言,其監管較為明確以及成熟,但是從轉賬、支付等業務的管理角度而言,其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無法有效的對跨界經營業務進行把控。
在當下,我國互聯網金融機構以及平臺種類繁雜、數量眾多,所以,嚴格的準入機制對互聯網金融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嚴格標準的市場準入機制應先嚴格審查以及考量金融平臺注冊者的信用度、身份信息、從業經驗、注冊資金、金融產品可用度以及金融平臺建設水平等因素,從而使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
在當下,退出機制是互聯網金融監管非常關鍵的部分。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頻頻發生突然退出或跑路的現象,從而致使債權人和債務人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使金融市場產生一定程度的波動。所以監管部門需要建立科學完善的退出機制,對退出情形、退出條件、后續對投資者的債務補償、退出要求等進行明確,從而保證金融平臺可以合法合理的退出市場。與此同時,相關監管部門需要對平臺用戶的個人信息進行有效保護,從而避免用戶信息遭受違法濫用。
第一,要對信用體系予以健全,互聯網金融平臺要建立全面細致的大數據信用系統,相關監管機構需要對信用系統進行實時的維護以及監測;第二,對信用違法行為,相關監管機構需要對其進行統一的等級標準劃分,監管機構需要根據信用違法行為的不同等級對其進行處理,從而使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得以有效降低;第三,要持續加強互聯網金融信用方面的自律意識,平臺應對信息披露工作予以加強,從而使債權人和債務人提高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信任,從而在根源上對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進行有效解決。
第一,要對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構建,從而使“穿透式”的金融監管得以實現,要對監管職責進行明確,提升監管效率,并且相關監管機構需要對大型互聯網金融機構進行嚴格的監管以及把控,但是也要兼顧到小型互聯網金融平臺。第二,那么對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進行全面構建,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根據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技術水平制定恰當的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并且要對其適用性以及覆蓋范圍進行提高,而有效的避免小型互聯網金融平臺對法律漏洞進行利用而侵害他人利益行為的出現[3]。
第一,要對信息披露工作予以加強。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企業要對利益相關者的信息披露予以加強,信息必須要透明公開,從而利于相關監管機構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有效的規范,主要金融市場的誠信建設得以加強。眾籌平臺與P2P網貸平臺必須要對籌集資金的流向進行披露,從而有效對投資者資金安全進行保障。若缺乏相關披露工作,也有可能由于互聯網金融平臺為追求高收益會將資金投向高風險的金融產品,而一旦出現意外,往往就會遭受巨額損失,互聯網金融平臺存在提高的跑路幾率,所以還是投資者受到極為嚴重的損失。另一方面,監管機構需要對其監管理念進行轉變,對信息披露工作予以加強。信息共享可以對公平進行保障,可以使投資者對行業經營現狀進行充分了解,使其可以有效的對自身權益進行維護。第二,要對征信予以重視。互聯網金融平臺要對統一的線上征信平臺進行連接,從而對經營者和投資者的信用信息進行充分核實,從而最大程度的使信用風險得以降低[4]。
結論: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也在不斷發展,新型金融產品層出不窮,各式各樣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不斷增多,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工作帶來極為艱巨的挑戰。在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存在一定問題,對于其發展產生一定制約作用。因此,相關監管部門以及機構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監管工作的重視,積極采取對互聯網金融市場準入門檻和退出機制進行嚴格把控、對互聯網金融的金融建設予以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和監管體系進行構建、提高對透明度監管的重視等措施,從而切實提高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水平,進而保障我國互聯網金融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