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代華 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引言:農業合作社作為農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所演變的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新型互助性經濟組織,在其不斷發展與擴大的過程中逐漸成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過度的主要力量[1]。隨著農業開展產業類型的拓展,合作社產業逐漸開展了種植業、養殖業、農機服務業、休閑旅游以及農村電商等多種業態,截止2019年10月,農業合作社合計登記220余萬家,輻射帶動全國近一半的農戶,其中有2萬家合作社轉型電子商務,7000多家合作社向休閑旅游等新興產業進軍,前景一片大好。但隨著發展,許多問題也逐漸暴露,為了促進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相關人員也應正視當前問題,并及時思考對策,加以解決。
資金是一個集團、組織發展的重要基礎,因而要想合作社運營順利,前期的資金投入是十分重要的。合作社的資金來源有以下幾個渠道:①社員的入股資金②合作社盈余中的風險金與發展金③供銷合作社入股資金④政府援助資金⑤銀行貸款資金⑥民間貸款資金等其他渠道資金[2]。這些資金主要用于農業產業的發展,而在盈余分配中,合作社也有自己的分配制度。相比以往的農村經濟組織,農業合作社在盈余分配上更加民主,主要表現在分配方案的具體敲定主要由社員代表來表決,在盈虧補足方面相對靈活。
農業合作社的財務體制是民主的,主要體現在其對合作社發展、經營、管理、核算方面相對獨立性原則的堅持。尤其在財務的核算中,社員(代表)大會有設立監事會,并根據地方發展特色靈活調整財務核算流程、制度。然而合作社的財務核算與管控制度在理論上也具有相對嚴格的標準,通常會對不同額度的開支進行分開審批,開支的辦理必須經過規范的流程,對于異常開支也要經過社員(代表)審核。但在實際的落實中,合作社的財務管理標準也容易與理論存在一定出入,還需相關管理人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由于農業合作社股民資金投入有限,單憑股份投在無法實現合作社產業的擴大發展,于是其他的籌資渠道也常常被納入到合作社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中。然而正規金融服務機構放出的農業資金不足以支撐產業發展需求,小額貸款也不能在長期角度維持合作社產業運轉所需,且農業合作社作為非盈利組織,自身資金積累不足的情況下很難吸引優質的股份,這就導致了合作社產業發展的局限。
合作社利潤分配中股息與股金分紅占據分配的主導地位,且分配比例并不科學,加之盈余公積金的提取隨機性較大,這導致了農民普遍對合作社信任度不高,大大影響了合作社規模的拓展。而合作社經營規模得不到拓展,又反向影響到了最終的利益分配,如此循環,是致使合作社發展受限的主要原因。之所以會發生利潤分配不合理的情況,與利潤分配制度不清晰、操作流程不規范、監督不到位有著極大關系。
由于許多農村地區會計人才有限,導致很多合作社會計工作的開展都是由不具備從業證書的人員來負責。在賬目記錄與核算時,這些會計人員不僅時常出現核算不正確的情況,還經常丟失賬目明細,有的地區甚至只記總賬,不對賬目明細加以記錄,大大影響到了最終核算的準確性[3]。而社員文化素養普遍不高,對理財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相互來往通常不做交易記錄,更是為合作社的會計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雖然國家已然對農業合作社的財務核算出具了相關規定,但地方上的實際落實比例并不高,我省的整體落實情況更是不過半數。究其原因,地方對于財務管控的不重視與部分地方干部對經營管理的干涉在其中占據很大比例。個別地區對合作社財務風險管控認識程度不深,僅在應付上級檢察時做做表面工程,內地里缺少為人民謀福利的實際舉措,甚至將合作社歸為自己的下屬機構,以期打著人民的幌子套取國家資金。
基于流動資金對于農業合作社運營壯大的重要作用,合作社的財務管理首要調整的就是對于融資渠道的擴充。首先,農業合作社要清楚當前自身在融資方面所面臨的阻礙,盡可能多嘗試對不同融資渠道的拓展,如對不同信用工具的充分使用。但這一環節要做到謹慎小心,以防被不法分子趁機而入。其次,地方政府應配合開放當地資金市場,通過一些必要條件的前期鋪設,建立金融機構的引入優勢,以促進金融組織的多元發展。最后,互聯網宣傳帶動地方資金引入也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法。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通過視頻平臺宣傳家鄉品牌的案例層出不窮,而我省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作為普洱茶的產區,宣傳亮點也較為豐富,相關人員完全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宣傳地域特色,進而達到更多融資渠道的獲得。
農業合作社的開展不能僅憑收益的獲得來評價好壞,還要通過利益分配制度的完善實現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使入股農民真切感受到制度對自身利益的保護,如此,其開展才能得到更為廣泛的擁護。對此,農業合作社要加強對利益分配的公平性的體現,完善當前分配制度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通過政府部門的配合強化落實利益分配的標準流程,以避免由內部機制分紅不合理所引起的股民矛盾。同時,合作社還要根據自身情況酌情增設利益分配的監督制度,通過合作社成員的共同努力不斷強化合作社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民主管理機制的建設,從而進一步實現合作社利益返還的公平性與合理性。唯有加入合作社的成員切實感覺到了利益的保障,其對合作社的信任度才會不斷加強,相應的,合作社的規模也會愈加壯大。
農業合作社中,財會工作的開展不可小覷。面對當前農村地區專業財會人員缺乏的現狀,相關人員應當及時給予充分的重視,并在實際落實環節中通過人才引進、組織培訓的手段加大專業財會人員的補充,以在農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減少不必要的財務混亂情況。在對策的具體落實中,相關人員可通過當地政府的配合增大會計人工的支出費用,從而在利益優勢角度促進外面優秀財會人才的引進,需要注意的是,在此之前相關政府人員應對合作社成員做好有關理財的重要性的宣傳,以避免加大會計支出這一決定在后期受到合作社成員的干擾。除此之外,將會計聘用支出轉化成培訓資金以對原有會計展開培訓也是較為不多的途徑。總的來說,加強農業合作社會計人員的專業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因賬目不清所帶來的成員利益的損失,需要相關人員及時對此展開落實。
農民合作社的財務管理應該做到以下4個方面:①明確財務管理各崗位職責,嚴格按照標準執行財務審批程序,避免公款私用,并將責任落實到個人。②財務報表施行規范化編制,加強監管機制,避免數據弄虛作假情形的產生。③賬目設置體系要完善且全面,賬目填寫也要保證規范,避免由描述不清而產生賬目爭端。④賬目記錄必須伴隨原始憑證,且財務管理人員還要加強對于原始憑證的審核,以避免資金支取風險的產生。此外,由于合作社成員內部的相互監督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外部監督的引用對于合作社財務管控流程的規范具有相對強大的優勢,相關人員可以通過外部監督機構對合作社開展定期的審計,以確保合作社財務狀況的安全。
小結:農業合作社作為當前農村經濟轉型的中堅力量,在近幾年的發展壯大中不斷為農業發展帶來突破,但隨著發展,合作社的問題也得到了較多的暴露,其中財務管理問題更是突出。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相關人員多拓展融資渠道,以擴大合作資金來源;完善資金分配制度,以保證合作項目科學合理地開展;強化會計工作的展開與管控,以通過賬面的清晰更好地規劃合作社下一步的發展,如此農業合作社才能更順利地進入到發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