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異質性”效應
——基于規模結構雙重視角下的實證分析

2021-05-06 07:56:36葉園園吳超林
南方經濟 2021年4期
關鍵詞:效應

葉園園 殷 紅 吳超林

一、引言

當今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方興未艾,疊加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更是使世界經濟格局處于大調整大變革中。“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其實質意味著充分發揮國內超大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十四五”規劃中再次強調“全面促進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可見消費在未來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居民消費是內需的基礎,保持國內居民消費健康發展與不斷升級是推進“雙循環”的基礎和前提,同時也是今后長期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出發點。

多年來消費一直是我國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0%。但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國內需求不足仍是我國經濟長期以來比較突出的結構性問題。我國居民消費率由1990年的50%跌至2018年的39%,總體呈下行趨勢,顯著低于同期美國68%和世界58%的消費水平,當前我國仍受到消費不振、內需不足的困擾。同時我國最終消費占世界消費的12%,但人口數量占比高達18%,意味著我國居民消費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稅收政策作為政府調控經濟運行的重要工具,可從供需兩端刺激居民消費,在促進消費方面具有其他公共政策不可替代的作用。2018年以來政府大規模實施減稅降費政策調節消費,“十四五”規劃中更是明確要求“完善現代稅收制度,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優化稅制結構”。政府通過調整稅制結構,在有效實現財政政策目標的同時,減少征稅成本、減輕稅收對市場的扭曲并激發社會經濟發展動力(Stoilova,2017)。在全球經濟形勢日益嚴峻復雜以及中央實施“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盡快厘清不同經濟時期稅制結構與居民消費的關系,對于應對外部復雜環境、穩定國內基本盤顯得必要且迫切。

根據傳統的凱恩斯理論,政府降低稅收可促進居民消費提高。但越來越多的理論和經驗表明,稅收政策的實施非但未達到預期效果,甚至產生適得其反的非凱恩斯效應(儲德銀、黃文正,2010)。考慮到稅制結構會隨著一國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結構以及政策目標的改變而不斷調整,不同經濟時期不同的稅制結構調整方式對居民消費的傳導效果和作用機制亦會有所差異。因此,稅制結構變動對居民消費的沖擊效應具有時變性,進而導致以往基于常參數計量經濟模型的研究結論缺乏實際經濟意義,這也是以往關于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結論具有爭議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本文構建時變參數模型,從規模和結構雙重視角,探索不同時期不同經濟環境下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時變性效應,不但有利于理解稅收政策操作模式、把握稅收政策操作規律,更有利于充分發揮稅收政策對提振居民消費、擴大內需的積極作用,為“雙循環”戰略的順利推進保駕護航。

二、文獻述評

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學派一致認為,通常情況下稅收增加會通過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來減少私人消費,但稅收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常用工具,不同稅種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機理存在較大差異。然而,生命周期消費理論和持久收入消費理論認為,政府的減稅或增稅行為僅是臨時性的,而居民消費是以其永久收入作為依據,因此臨時減稅政策無法刺激居民消費(Modigliani and Brumberg,1954;Friedman,1957)。Feldstein(1982)認為在財富效應和預期效應的作用下,政府增加稅收的行為并不會擠出居民消費,具體的,如果政府實行持久的緊縮性政策,居民可能會產生未來稅收下降、收入增加的預期,進而提高當期消費,刺激經濟增長,即所謂的“緊縮性的財政擴張”。顯然,以往關于稅收與消費關系的理論研究存在分歧,依據凱恩斯主義的觀點,宏觀稅負的上升會降低居民消費水平,進而導致宏觀經濟的緊縮,即產生“凱恩斯效應”;而部分學者認為消費者的預期效應可能導致緊縮性政策下消費的增加和經濟的擴張,即產生“非凱恩斯效應”。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采用實證分析方法,對稅收政策尤其是稅制結構變動與消費的關系展開深入探究。Afonso(2001)指出相較于財政擴張政策,財政緊縮政策更容易對居民消費產生非凱恩斯效應。而Hemming et al.(2002)利用40個國家的經濟數據實證發現,宏觀稅負的增加對私人消費的影響究竟是凱恩斯效應還是非凱恩斯效應無法確定。國內學者從多個視角展開探究。從宏觀稅負水平來看,部分實證結果顯示我國稅收的增加不僅沒有擠出居民消費,反而表現出一定的擠入效應,因此刺激消費需求的稅收政策并非意味總體稅負水平的降低(王立勇、高偉,2009;李文,2011;李普亮、賈衛麗,2013);而部分研究認為我國宏觀稅負水平整體偏高,稅收政策應以減稅和降低稅負感為主線,助推居民消費升級(樊軼俠,2018;許坤等,2019)。

同時,越來越多的學者從稅制結構視角出發對稅負與消費間關系展開進一步分析。稅收作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稅制結構可能比稅收規模更加重要(Myles,2010;呂冰洋、郭慶旺,2011)。稅制結構是指各種稅收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分布狀況及相互之間的比重關系,具體包括宏觀的稅系結構、中觀的稅類結構、以及微觀的稅種結構三個層次(韓彬等,2019)。從稅系結構來看,稅負可以分為間接稅和直接稅。對于直接稅和間接稅的爭論自公共財政理論問世以來一直存在,部分研究認為直接稅比重的提高會直接抑制資本積累,直接稅對經濟增長的扭曲效應大于間接稅(Romero-Avila and Strauch,2008;Wohlbier et al.,2016);而部分研究認為雖然以間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與中國經濟增長較匹配,但間接稅的累退效應使得中低收入家庭承擔較大的稅負負擔,直接稅可有效解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企業的利潤分配不公,并認為中國稅制結構調整的“拐點”已到來,應加大直接稅比重(王亮,2004;余紅艷、沈坤榮,2016;汪昊、婁峰,2017)。從稅種結構來看,間接稅分為增值稅、消費稅、關稅等,直接稅分為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財產稅等。關于不同稅種與消費間關系的研究亦存在爭議,武彥民、張遠(2011)認為企業所得稅對居民消費具有擠出效應,而個人所得稅具有擠入效應;儲德銀、閆偉(2012)研究發現所得稅和商品稅擠出居民消費,財產稅擠入居民消費;李香菊、周麗珠(2013)發現增值稅擠入居民消費;徐全紅(2013)指出從長期看房產稅會抑制居民消費;陳力朋等(2016)認為增值稅、消費稅、關稅和個人所得稅等稅負均對居民消費產生顯著的抑制作用。綜上,學者們通過定性和定量研究從稅負水平、稅系結構、稅種結構等多個視角探索了稅收政策對消費的影響,但由于不同研究所采用的經濟指標、樣本數據和實證方法等方面存在差異,以及不同時期不同經濟政策環境會影響政策實施效果,致使以往關于稅收與消費的研究大多未能達成共識。

本文試圖從三方面對已有研究進行改進:一是關于消費指標的選取,較少有研究基于季度數據考察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動態影響,部分研究采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季度數據來衡量居民消費,然而二者的統計標準是有區別的,例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并不包括服務消費和虛擬消費。鑒于此,本文從Chang et al.(2016)構建的宏觀經濟數據集中獲取居民消費的季度數據,進而實現關于稅制結構變動與居民消費關系的動態分析。二是關于實證方法的選取,既有研究多是基于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等常參數計量經濟模型,而常參數計量經濟模型無法捕捉稅制結構變動對居民消費的時變性影響;由于參數估計的自由度限制,以往實證研究大多采用稅負、消費等少數變量,居民消費不僅受到稅收政策的影響,還受到其他經濟指標變化的影響,因此模型變量過少將引致經濟系統重要信息缺失的問題。這些均是以往關于稅收與消費關系的研究結論無法達成一致的部分原因。本文在Korobilis(2013)的時變模型框架下,采用因子增廣方法將從大量宏觀經濟變量中提取的不可觀測共同因子引入基礎VAR模型,并對模型的系數矩陣和擾動項協方差矩陣采取隨機游走的形式,使其具有時變性,進而構建出帶有隨機波動率的時變參數因子擴展向量自回歸模型(SV-TVP-FAVAR)。三是關于研究角度的選取,缺乏關于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動態影響程度的測度;同時較少有研究將稅收規模和稅制結構放在同一研究體系下全面細致分析其對居民消費的沖擊效應。

本文剩余結構安排如下:第三部分構建SV-TVP-FAVAR模型,并描述相關變量的選取。第四部分采用基于DAG的時變方差分解方法,對稅收政策與居民消費間的動態因果關系進行識別。第五部分采用時變模型,首先分析稅收規模視角下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資本積累以及經濟增長的時變沖擊效應,探究此階段我國宏觀稅負的增加是否存在“非凱恩斯效應”;隨后進一步分析稅制結構視角下不同稅系、不同稅類以及不同稅種對居民消費的時變沖擊效應,探究各個稅種對居民消費作用機制的差異,進而厘清時變視角下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結構效應。最后根據這種時變特征提出我國稅制結構在不同經濟時期的政策操作建議。

三、模型構建和變量選取

(一)SV-TVP-FAVAR模型構建

首先構建一個經典的向量自回歸VAR模型:

yt=b1yt-1+…+bjyt-j+…+bpyt-p+vt

(1)

其中yt=[GDPt,Ft]′,GDPt代表經濟增長變量,是模型的目標變量(1)需要注意的是,當探究稅制結構變動對居民消費的沖擊效應時,將此處模型的目標變量即經濟增長變量GDPt替換為居民消費Ct。;Ft代表稅制結構變量,是模型的沖擊變量;bj為向量yt-j的系數矩陣,j=1,…,p;vt~N(0,Ω),Ω為協方差矩陣。

參照Boivin et al.(2009)將n維的其它經濟系統重要信息變量降解為k維的不可觀測共同因子ft,并且k?n,將其引入經典VAR模型中,進而有效最小化經濟系統重要信息缺失的問題。與此同時,令模型的系數矩陣和擾動項協方差矩陣隨時間變化,時變參數因子擴展向量自回歸模型就具有如下的形式:

Yt=b1tyt-1+…bjtyt-j+…+bjtyt-p+vt

(2)

每一個總體經濟信息序列xit,都可以被看成是由ft、GDPt、Ft的因子回歸得到:

(3)

其中εit~N(0,exp(hit)),假設殘差項εit與不可觀測共同因子不相關,并且不自相關。方程(3)經整理可以寫成如下形式:

xt=λfft+λGDPGDPt+λFFt+Γ(L)xt+εt

(4)

方程(2)是帶有時變性和隨機波動率的VAR系統,采用Primiceri(2005)以及Cogley and Sargent(2005)的時變性處理方法,將方程(2)擾動項的協方差矩陣進行分解處理:

(5)

(6)

(7)

另外,采用滯后算子方法處理的VAR系統具有如下形式:

(8)

(9)

(10)

(二)變量選取和數據描述

本文涉及到的經濟變量指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稅制結構方面的變量、經濟增長方面的變量和提取共同因子所需的變量。各指標的具體測度如下:

①稅制結構指標。關于稅制結構的劃分主要有四個角度:以稅收轉嫁為標準,可以劃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嚴成樑、龔六堂,2009);以稅基為標準,可以劃分為勞動稅、資本稅和消費稅(張明源、薛宇擇,2020),其中勞動稅和資本稅屬于直接稅,消費稅屬于間接稅;以課稅對象性質為標準,我國稅收體系按照課稅對象可分為商品稅、所得稅、財產稅、資源稅和行為稅五大類,但鑒于資源稅和行為稅占比較小,大多研究僅將其劃分為商品稅、所得稅和財產稅(張勝民,2013);最后,各類稅收由不同稅種組成。

本文首先從稅收規模視角對總稅收的宏觀經濟效應進行分析,隨后從稅制結構視角將總稅收劃分為商品稅、所得稅和財產稅三大類,進一步探究不同稅類以及其主要稅種對居民消費的沖擊效應。其中,商品稅從理論上包含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和關稅,但2016年“營改增”政策實施后,無法獲得2016年之后的營業稅數據,因此本文將商品稅定義為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之和;所得稅包括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財產稅包括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契稅、土地增值稅和車船稅,但考慮到車船稅沒有官方公布的季度數據,且所占比例非常小,因此本文所定義的財產稅不包含車船稅。綜上,本文稅制結構變量包含總稅收(TR)、商品稅(CT)、所得稅(IT)和財產稅(PT),其中,商品稅包括消費稅(CON)、增值稅(VAT)、關稅(TAR),所得稅包括個人所得稅(IIT)、企業所得稅(EIT),財產稅包括房產稅(BUIT)、城鎮土地使用稅(CLT)、耕地占用稅(PLT)、契稅(DET)和土地增值稅(LVAT),分別采用比例法,即用各稅收收入占GDP的比例衡量。另外,本文采用比值法衡量直接稅和間接稅的收入之比(DIT/INDIT)。

②經濟增長及相關要素指標。本文基于DAG的時變預測誤差方差分解,識別稅收政策與居民消費間的動態因果關系。變量過少可能引致變量間因果關系的高估,為了更準確識別稅收政策與居民消費間的因果關系,本文DAG分析同時引入其他關鍵的經濟要素。居民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而財稅政策是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調控手段。按照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經濟增長的直接動因包括資本要素投入、勞動要素投入和技術進步(Solow,1956;Swan,1956)。因此,本文DAG分析共包括居民消費、財政稅收、財政支出、資本要素投入、勞動要素投入、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7個要素。其他經濟要素在本文分析中僅起到“輔助”作用,便于分析稅收政策與居民消費間的相互作用。

具體來看:經濟增長指標,本文采用實際GDP增長率進行衡量;居民消費指標,本文采用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進行衡量;財政稅收和財政支出指標,分別用財政稅收總額和財政支出總額占GDP的比重進行衡量;全要素生產率指標(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本文參照殷紅等(2020)采用索洛殘差法對TFP增長率進行測度,其中產出水平用總產出衡量,資本水平用物質資本存量衡量,勞動水平用人力資本總量衡量;資本要素投入和勞動要素投入指標,分別用物質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總量進行度量。

③提取共同因子所需變量。為了更準確地探索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時變沖擊效應,本文從104個宏觀經濟數據中提取共同因子,從而最小化經濟系統中重要信息的丟失。這104個經濟變量分別來自經濟系統的9個層面(王少平等,2012),分別為產出類、房地產開發與銷售類、消費和零售類、資產與股票價格類、匯率與外匯儲備類、投資與利率類、價格類、貨幣與信貸類、進出口類。(2)關于104個指標的具體選取,限于篇幅不在此陳述,若感興趣可向作者索取。因此宏觀經濟信息集由9大類104個變量(104維)組成。

考慮到全球經濟周期趨勢和我國財政稅收在2007年實施收支分類改革,本文樣本范圍為2007年第1季度至2017年第4季度(簡稱為2007年Q1-2017年Q4),對所有季度數據進行X-12季度調整和Tcode5處理。考慮到稅制結構變量采用相對指標定義,因此無需進行價格指數平減。相關數據均來自國家統計局和中經網數據庫。

四、動態因果關系識別

在分析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時變沖擊效應之前,本文首先采用基于DAG的時變方差分解方法,對稅收政策與居民消費間的動態因果關系進行識別,進而試圖從動態角度識別出不同經濟時期稅收政策對刺激居民消費的重要程度。

本部分將人工智能領域的有向無環圖(Directed Acyclic Graphs,DAG)方法與VAR模型相結合,采用基于DAG的預測誤差方差分解,系統地分析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動態影響。(3)之所以不采用傳統格蘭杰因果檢驗和傳統方差分解(如Cholesky分解和Bernanke分解),主要考慮到傳統格蘭杰因果檢驗對滯后階數的選擇具有主觀性,且容易忽略變量間的同期因果關系,傳統方差分解對擾動項施加了主觀判斷的關系結構,分析結果會因變量次序的不同而不同。DAG方法利用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識別變量間的同期因果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利用“節點”和“有向邊”來表示關系的存在性和指向性。首先構建出“無向完全圖”,各變量間的連線表示可能存在的同期因果關系;隨后利用PC算法通過殘差項的相關系數矩陣逐步進行分析,識別出各變量的同期因果關系及指向,得到“有向無環圖”。本文選擇20%顯著性水平來確定各經濟要素間的同期因果關系(4)Spirtes et al.(2000)和Awokuse(2005)認為當樣本規模較小時(小于200個樣本),DAG結果會“低估”變量的因果關系,因此在小樣本情形下采用較高的顯著水平更利于改善DAG分析結果。本文共有44個樣本,因此選擇20%的顯著性水平。:居民消費、財政稅收、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均對GDP增長產生顯著的同期影響,而財政支出和TFP增長率對GDP增長的同期影響并不顯著;同時,財政支出和財政稅收并未對居民消費產生同期影響。基于DAG分析結果,可以對VAR的殘差項進行結構性分解,即識別SVAR。(5)關于同期因果關系的具體識別過程和SVAR識別結果,限于篇幅不進行展示。

DAG分析主要對各經濟要素間的同期因果關系進行判斷,而方差分解可以識別出變量間不同期且具有經濟意義的因果關系。接下來本文采用識別后的SVAR模型進行時變預測誤差方差分解,對不同樣本期各變量間的動態因果關系進行考察。(6)本文在此不再分樣本期進行DAG分析,一方面考慮到樣本量過小,無法準確判斷同期因果關系;另一方面為了保證不同時期的方差分解結果更具有對比性。具體做法為,本文設定固定窗口為24,從2007年Q1開始滾動估計,即首先對2007年Q1至2012年Q4的樣本期進行第一次分解,再對2007年Q2至2013年Q1的樣本期進行第二次分解,以此類推,直至對2012年Q1至2017年Q4的樣本期進行分解,并依次將第10預測期的結果列于圖1。

圖1 居民消費和GDP增長的時變預測方差分解結果注:方差分解數值大于5%則可表示兩個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范小云等,2013)。

圖1分別列示了稅收政策沖擊下居民消費的方差分解結果,以及居民消費沖擊下GDP增長的方差分解結果。其中,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程度具有明顯的時變性特征,但總體波動幅度逐漸放緩。具體來看,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經濟蕭條時期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力并不顯著且呈下降趨勢,2007年Q3至2013年Q2期間影響程度降至3.34%。危機過后隨著經濟逐漸回暖,我國實行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例如“營改增”、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降低增值稅稅率等政策,一定程度上導致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程度大幅回升,2008年Q2至2014年Q1期間影響程度高達23.34%。此后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程度基本均高于10%,長期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下輕微浮動。因此,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具有較為顯著的解釋力,日趨完善的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調節作用越來越明顯。

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影響程度呈較強的周期性波動趨勢,尤其近年來隨著我國逐步進入“三期疊加”的經濟新常態時期,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影響大幅下滑。需要注意的是,以往關于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的測度,是從需求增長對GDP增長貢獻的角度看,消費、投資、凈出口三大需求增長對GDP增長的相對貢獻。考慮到三者之和永遠為100%,因此三者的貢獻率是此消彼長的。消費對GDP增長的高貢獻率僅能說明消費增速相對較高,但這與其對經濟增長的絕對拉動作用大小無關。結合本文結果可知,即使近年消費對GDP增長保持較高的相對貢獻,但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絕對拉動作用愈顯乏力。

綜上可知,2008年危機后各時期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均具有較為顯著的影響力;然而,各時期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影響力具有較大差異性,經濟新常態時期居民消費的影響力大幅削弱。基于此結果,接下來本文進一步探究稅制結構變動對居民消費的時變沖擊效應,試圖厘清稅制結構變動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機制,進而通過稅制結構的優化調整擴大內需,增強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

五、時變沖擊效應分析

本部分主要采用SV-TVP-FAVAR模型,首先從稅收規模視角探究稅收總量對居民消費、資本以及GDP增長的影響,隨后從稅制結構視角分別探究不同稅系、不同稅類以及不同稅種對居民消費的時變沖擊效應。

(一)共同因子的提取

參照Korobilis(2013)的處理方法,本文從104個經濟變量中提取共同因子,并結合提取結果和經濟走勢判斷出經濟周期的典型時期。關于共同因子個數的確定,本文前3個共同因子對宏觀經濟信息的累計貢獻率高達82.15%,基本涵蓋了主要的宏觀經濟信息,同時本文利用Bernanke and Eliasz(2005)提出的敏感性分析方法進行檢驗,研究發現提取3個因子和提取4個因子的實證結果并無明顯差異,而當因子少于3個結果卻有顯著差異。3個共同因子的走勢及其標準差后驗均值走勢見圖2,因子走勢具有明顯的周期性變化特征,在2008年左右劇烈下滑,2012年左右小幅度上升,2016年左右波動較為平滑;而后驗均值走勢同樣在2008年、2012年以及2016年作用存在極值且劇烈波動。縱觀全球的經濟周期波動趨勢,本文提取的共同因子走勢及其標準差后驗均值走勢與實際經濟波動基本吻合,可將經濟周期分為經濟蕭條、經濟高漲以及經濟平穩三個典型時期。

圖2 三個共同因子走勢圖及其標準差后驗均值走勢圖

(二)稅收總量變動對消費、資本和GDP增長的時變效應

本部分以2007年Q1-2017年Q4作為稅收總量的沖擊時間段,利用三維脈沖響應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國稅收總量一單位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對消費、資本和GDP增長的時變沖擊效應,脈沖響應結果見圖3。(7)其中,X軸代表響應持續期,Y軸代表稅收沖擊的產生時間,Z軸代表脈沖響應水平。下同。

圖3 稅收總量對居民消費、資本存量和GDP的沖擊效應

稅收總量(TR)對居民消費、資本存量以及GDP增長的影響(見圖3)。由圖可知,①稅收總量一單位標準差的正向沖擊下,居民消費在2008年Q3、2012年Q2、2016年Q1各典型時期響應的極大值分別為23.54%、19.12%和22.04%,因此各時期稅收總量的擴張均對居民消費產生較為顯著的正向溢出效應,且近年來該效應呈增強的趨勢;②稅收總量一單位標準差的正向沖擊下,資本存量在2008年Q3、2012年Q2、2016年Q1各典型時期響應的極值分別為-15.93%、-10.87%和-11.12%,各時期稅收總量的擴張均對資本存量產生較為顯著的負向溢出效應,該效應呈逐年削弱的趨勢;③稅收總量一單位標準差的正向沖擊下,GDP增長在2008年Q3、2012年Q2、2016年Q1各典型時期響應的極值分別為-34.48%、-15.04%和-10.99%,與資本存量相似,稅收總量的擴張亦對GDP增長產生較為顯著的負向溢出效應,且該效應呈逐年削弱的趨勢。綜上,2007年Q1-2017年Q4期間我國宏觀稅負的總量擴張,對居民消費產生逐年增強的“擠入效應”,但對資本存量和GDP增長產生逐年削弱的“擠出效應”。

本部分研究發現,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產生較為顯著的“非凱恩斯效應”,稅收總量的擴張對居民消費產生逐年增強的“擠入效應”,但對資本存量和GDP增長產生逐年削弱的“擠出效應”。雖然稅收規模的擴張可以刺激居民消費需求,但緊縮的財政政策無法兼顧整體經濟的增長。接下來,從稅制結構視角進一步探究不同稅系、不同稅類以及不同稅種對居民消費的時變沖擊效應,試圖通過稅制結構的內部調整實現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同步擴張。

(三)稅制結構變動對居民消費的時變效應

本部分以2007年Q1-2017年Q4作為稅制結構變動的沖擊時間段,利用三維脈沖響應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國不同稅系、不同稅類以及不同稅種一單位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對居民消費時變沖擊效應,脈沖響應結果見圖4-圖7。

圖4 稅收各大類對居民消費的沖擊效應

不同稅系和稅類對居民消費的影響(見圖4)。①直接稅與間接稅比值(DIT/INDIT)一單位標準差的正向沖擊下,居民消費在2008年Q3、2012年Q2、2016年Q1各典型時期響應的極大值分別為20.51%、18.72%和20.13%,各時期直接稅占比的擴張對居民消費產生十分顯著的正向溢出效應;②商品稅(CT)一單位標準差的正向沖擊下,居民消費在2008年Q3、2012年Q2、2016年Q1各典型時期響應的極小值分別為-18.55%、-21.70%和-24.82%,稅制結構中商品稅的擴張對居民消費產生顯著的負向溢出效應,該效應呈逐年增強的趨勢;③所得稅(IT)一單位標準差的正向沖擊下,居民消費在2008年Q3、2012年Q2、2016年Q1各典型時期響應的極大值分別為23.13%、11.43%和7.99%,稅制結構中所得稅的擴張對居民消費產生較為顯著的正向溢出效應,但該效應呈現逐年削弱的趨勢。④財產稅(PT)一單位標準差的正向沖擊下,居民消費在2008年Q3、2012年Q2、2016年Q1各典型時期響應的極小值分別為-32.24%、-21.27%和-24.94%,稅制結構中財產稅的擴張對居民消費產生較強的負向溢出效應。綜上,2007年Q1-2017年Q4期間我國稅制結構中直接稅占比的相對提高,對居民消費產生較強的“擠入效應”;所得稅和財產稅均屬于直接稅,但所得稅的擴張“擠入”居民消費,而財產稅的擴張“擠出”居民消費;另外,商品稅屬于間接稅,商品稅的擴張對居民消費產生逐年增強的“擠出效應”。考慮到同一稅類內部不同稅種對居民消費的作用效果可能存在差異,接下來從稅種結構視角進一步深入分析不同稅種對居民消費的時變沖擊效應。

不同商品稅稅種對居民消費的影響(見圖5)。由圖可知,消費稅(CON)占比的提高對居民消費產生以負向沖擊為主的沖擊效應,2008年Q3、2012年Q2、2016年Q1各時期響應的極值分別為-11.33%、-8.16%和-6.92%,近年來對消費的“擠出效應”有所減弱;增值稅(VAT)占比的提高對居民消費同樣產生以負向沖擊為主的沖擊效應,但與消費稅相比,近年來增值稅對消費的“擠出效應”相對加強,2016年Q1響應的極小值低至-24.38%;相較于消費稅和增值稅,關稅(TAR)占比的提高并未“擠出”居民消費,甚至產生一定的“擠入效應”,但近年來關稅對消費的“擠入效應”較為微弱。綜上,商品稅的總體擴張對居民消費產生逐年增強的“擠出效應”,但其內部不同稅種對居民消費的作用效果差異較大,其中消費稅和增值稅的擴張“擠出”消費,關稅的擴張卻“擠入”消費,近年來增值稅對居民消費的“擠出效應”尤為顯著。

圖5 各商品稅對居民消費的沖擊效應

圖6 各所得稅對居民消費的沖擊效應

不同所得稅稅種對居民消費的影響(見圖6)。由圖可知,企業所得稅(EIT)和個人所得稅占比(IIT)的提高均對居民消費產生以正向沖擊為主的沖擊效應,但個人所得稅的沖擊強度明顯強于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一單位標準差的正向沖擊下,居民消費在2008年Q3、2012年Q2、2016年Q1各時期響應的極大值分別為18.86%、13.65%和8.27%,響應強度逐年削弱;個人所得稅一單位標準差的正向沖擊下,居民消費在2008年Q3、2012年Q2、2016年Q1各時期響應的極大值分別為30.38%、31.45%和37.12%,響應強度較強且呈逐年增強的趨勢。綜上,稅制結構中所得稅的擴張對居民消費產生逐年削弱的“擠入效應”,其中,個人所得稅的“擠入效應”明顯強于企業所得稅,且近年來個人所得稅對消費的促進效應愈加顯著。

不同財產稅稅種對居民消費的影響(見圖7)。由圖可知,財產稅中占比較高的房產稅、契稅和土地增值稅均對居民消費產生正向沖擊為主的沖擊效應,其中房產稅(BUIT)一單位標準差的正向沖擊下,居民消費在2008年Q3、2012年Q2、2016年Q1各時期響應的極值分別為-8.40%、11.57%和17.41%,房產稅對居民消費產生逐年增強的“擠入效應”;契稅(DET)一單位標準差的正向沖擊下,居民消費在2008年Q3、2012年Q2、2016年Q1各時期響應的極值分別為23.12%、10.91%和11.61%,各時期契稅對居民消費均產生較為顯著的“擠入效應”;土地增值稅(LVAT)一單位標準差的正向沖擊下,居民消費在2008年Q3、2012年Q2、2016年Q1各時期響應的極值分別為9.51%、15.95%和18.45%,各時期土地增值稅對居民消費的“擠入效應”均較為顯著,且該效應呈逐年增強。財產稅中占比相對較低的城鎮土地使用稅(CLT)和耕地占用稅(PLT)對居民消費的沖擊效應以負向沖擊為主,城鎮土地使用稅一單位標準差沖擊下,居民消費在2016年Q1響應的極小值低至-56.83%;耕地占用稅一單位標準差沖擊同樣引起居民消費顯著下調,2016年Q1響應的極小值為-37.45%。因此各時期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均對居民消費產生“擠出效應”。綜上,稅制結構中財產稅的擴張對居民消費產生較強的負向溢出效應,其中房產稅、契稅和土地增值稅的擴張“擠入”居民消費,近年來房產稅的“擠入效應”尤為顯著,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的擴張“擠出”居民消費。

圖7 各房產稅對居民消費的沖擊效應

(四)實證結果分析

從時變沖擊效應分析的結果來看,稅收規模與稅制結構不同視角下,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沖擊效應呈現較強的“異質性”。結果歸納如下:

第一,稅收規模視角下稅收總量的擴張對居民消費產生逐年增強的“擠入效應”,對資本存量和GDP增長產生逐年削弱的“擠出效應”。這一結果與李文(2011)和李普亮、賈衛麗(2013)的研究較為相似,即稅收負擔的增加并未“擠出”居民消費。此結果似乎有悖于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學派的邏輯,之所以稅收總量會對居民消費產生“非凱恩斯效應”,一是考慮到我國稅收收入的主要來源為企業繳納,真正由個人負擔的稅負比重相對較小,中國稅收收入中個人所得稅所占比重僅為7%,遠遠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15%以及發達國家平均20%的比重。雖然部分稅收可以轉嫁給個人,但轉嫁方式比較隱蔽,容易造成居民對自身稅收負擔的低估,進而導致稅收總量擴張未能“擠出”居民消費。二是稅收作為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可通過改變政府公共支出進而影響居民消費,比如政府轉移性支出,通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緩解居民的收入差距,進而加強居民消費能力;同時政府稅收為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奠定物質基礎,利于削弱居民的儲蓄動機。

稅收總量擴張對資本存量和GDP增長的“擠出”,一定程度驗證了上述討論。大部分稅收由企業繳納,因此企業稅收的增加會降低企業的資本收益率,進而對資源的跨期配置、企業的投資決策以及企業創新均產生不利影響;政府轉移性支出的增加會擠出其購買性支出,同樣不利于物質資本積累。因此,稅收總量擴張在刺激居民消費需求的同時,對總資本積累和整體經濟增長產生抑制作用。另外,從動態角度來看,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以三大流轉稅為主的稅收總量不斷累積,為政府公共物品供給提供了良好的財力保障,此時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與財政“增收”訴求相匹配;然而,經歷了較長時期的政府財政能力建設期,中國的宏觀稅負水平不斷攀升,與目前企業產能過剩、居民消費能力不足等問題形成鮮明對比。稅制結構的維持與原有經濟環境的轉變,必然導致宏觀稅負對經濟發展的持續正向績效難以為繼(余紅艷、沈坤榮,2016)。通過本文脈沖響應分析可知,2007年-2017年宏觀稅負水平的總體擴張對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效應要遠遠強于其提供的增長紅利。

第二,稅制結構視角下直接稅相對間接稅占比的提高,對居民消費產生較強的“擠入效應”。間接稅與商品價格的關聯度較高,間接稅的收入效應會直接降低居民的實際購買能力。尤其分稅制改革后,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在為政府提供充足的財力保障的同時,長期壓抑居民的消費需求。間接稅占比的相對降低會通過下調商品價格,增強居民購買能力,并改善高投資、低消費的經濟結構。同時考慮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轉變,人均國民收入不斷提高,使得直接稅的稅負征收具有更加廣泛的稅源和稅基。因此,提高直接稅占比可在改善居民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情況的同時,進一步釋放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

第三,間接稅中商品稅的擴張對居民消費產生逐年增強的“擠出效應”,其中,消費稅和增值稅的擴張“擠出”消費,關稅的擴張卻“擠入”消費,另外增值稅的“擠出效應”明顯強于消費稅。理論上商品稅多具有轉嫁性,最終均落在居民身上,對居民產生財富負效應,進而抑制其消費需求。考慮到我國中低收入群體所占比重較大,居民消費主要用于需求彈性小的生活必需品開支,因此消費稅的“擠出效應”相對較弱;另外,增值稅的擴張不但可以直接影響企業生產,降低消費品的供給水平,還可以通過降低企業的稅后凈利潤,影響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從而降低居民收入,因此增值稅對居民消費的“擠出效應”較為顯著;關稅的“價格效應”導致國外市場產品價格相對本地市場價格提高,消費者傾向于購買本地產品,因此國外產品與本地產品的替代性導致關稅對消費不存在“擠出效應”。

第四,直接稅中所得稅的擴張對居民消費產生逐年削弱的“擠入效應”,其中,所得稅中個人所得稅對消費的“擠入效應”明顯強于企業所得稅。首先,所得稅之所以具有“擠入效應”,相較于累退的商品稅,累進的所得稅不僅對商品價格沒有直接影響,更重要的是在分配結構調節上優勢顯著,可有效改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企業利潤分配不公等問題,進而提高全社會的平均消費傾向,在抵消所得稅對消費“收入負效應”的同時,充分釋放居民的消費需求。其次,個人所得稅的“擠入效應”顯著強于企業所得稅,說明個人所得稅在改善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兩極化現象方面具有更大的潛力。中國稅收收入中個人所得稅所占比重僅為7%,企業所得稅的比重要遠遠高于個人所得稅,2017年所得稅中企業所得稅占比高達72.85%。因此,通過適度擴大個人所得稅規模,可以更好地矯正收入分配不同、刺激居民消費。

第五,直接稅中財產稅的擴張“擠出”居民消費,其中,占比較高的房產稅、契稅和土地增值稅的擴張“擠入”消費,而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的擴張“擠出”居民消費。與所得稅相似,理論上財產稅的征收亦會“擠入”居民消費,原因在于,一是財產稅的征收會直接減少財產持有者的凈收益,但鑒于財產需要變現才會對居民消費產生影響,因此財產稅的征收對居民當前消費不產生影響(儲德銀、閆偉,2012);二是財產稅是對財產的擁有者進行征稅,因此財產稅較難轉嫁,其調節效果也較高,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收入分配差距;三是財產稅對居民消費具有替代效應,通過對居民持有的財產進行征稅,導致財產價值的提高,進而可以刺激居民增加消費、減少財產購買。然而,由本文結論可知,并非所有財產稅稅種均會產生“擠入效應”,僅有占比相對較高的房產稅、契稅和土地增值稅“擠入”居民消費。近年來房產稅規模的擴大對居民消費產生的“擠入效應”逐年增強,說明房地產持有并未“擠出”居民消費,意味著房產稅的收入分配效應和替代效應較強。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在財產稅中占比較低,對居民消費的調節功能十分有限。

六、結論和建議

本文分別采用基于DAG的遞歸預測方差分解方法與SV-TVP-FAVAR模型,識別稅收政策與居民消費間的動態因果關系,并考察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時變沖擊效應,研究結論如下: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時變性,經濟蕭條時期稅收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力并不顯著,經濟高漲和平穩時期影響力較為顯著;經濟平穩時期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影響力大幅削弱。另外從稅收規模來看,稅收總量的擴張對居民消費產生逐年增強的“擠入效應”,但對資本存量和GDP增長產生逐年削弱的“擠出效應”。從稅制結構來看,直接稅相對間接稅占比的提高,對居民消費產生較強的“擠入效應”;商品稅以及其內部的消費稅和增值稅的擴張對消費產生顯著的“擠出效應”,關稅產生微弱的“擠入效應”;各類所得稅的擴張均對消費產生較強的“擠入效應”,個人所得稅的“擠入效應”顯著強于企業所得稅;財產稅的擴張對消費產生“擠出效應”,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的擴張“擠出”居民消費,但占比較高的房產稅、契稅和土地增值稅的擴張“擠入”居民消費。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提高直接稅比重,降低商品稅稅率。直接稅稅負不易轉嫁,直接作用于居民收入,具有更強的收入再分配效應,利于社會平均消費傾向的整體提高;直接稅不會改變商品的相對價格,可有效降低稅負總量擴張帶來社會福利的損失以及市場行為的扭曲。因此通過提高稅制結構中直接稅的比重,降低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國際間商品價差,進而刺激居民消費需求。雖然商品稅具有征收成本較小、稅基廣稅源足等優勢,但以商品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與擴大內需的方針相背離。因此,應適當降低商品稅尤其是增值稅的的總體稅負水平,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激發其消費潛力;降低居民日常購買商品服務所繳納的商品稅,充分發揮消費稅對居民消費結構和收入分配的調節功能。

第二,適度降低個人所得稅稅率,穩定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雖然提高個人所得稅比重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居民消費需求,但目前中國個人所得稅稅率并不低,其最高邊際稅率高達45%,遠高于企業所得稅。高邊際稅率下,部分高收入人群選擇移民避稅,同時很多私營企業主選擇將收入留在企業,將個人所得稅轉換成企業所得稅。最終導致個人所得稅征稅嚴重不公平,不利于低收入群體擴大消費。適度下調個人所得稅稅率,不僅不會減少稅收收入,反而可以擴大稅基、刺激消費。同時構建“國內大循環”這個主體意味著立足于擴大內需,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因此,應適度降低個人所得稅,促進消費、擴大內需,推動特殊時期經濟的平穩增長。鑒于疫情期間經濟形勢較為低迷,政府應盡量削減企業的稅負力度,并進一步優化稅制結構。相較于非研發型企業,適當給予研發型企業更多的稅收優惠政策,尤其是那些面臨較強融資約束但具備研發動機與實力的中小型企業。

第三,完善財產稅,加速房產稅改革。財產稅的征收不僅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還具備較強調節貧富差距功能,有利于提高社會消費傾向。房產稅作為面向居民的財產稅,對居民消費的調節作用更為直接,然而受到中央與地方稅權劃分以及公眾接受度等方面的限制,我國真正面向普通居民的房產稅尚未開征,稅制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雖然房產稅的征收對居民消費產生“擠入效應”,但鑒于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復雜的經濟形勢,應慎重穩妥的推出房產稅,例如對家庭住房的面積或套數給予適當的免征,從而減少對中低收入家庭的負面影響;逐步取消住房的限購和限貸政策,擴大房產稅征收范圍、擴展稅基。

猜你喜歡
效應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懶馬效應
今日農業(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場景效應
雨一直下,“列車效應”在發威
科學大眾(2020年17期)2020-10-27 02:49:10
決不能讓傷害法官成破窗效應
紅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 05:10:56
死海效應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福建醫改的示范效應
中國衛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14
福建醫改的示范效應
中國衛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7:14
偶像效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午夜国产小视频|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免费在线成人网|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在线中文字幕网| 亚洲综合色在线| 在线亚洲天堂|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久草视频精品|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免费看a级毛片|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丁香婷婷久久|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 思思热精品在线8|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91精品亚洲| 成人日韩精品|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国产理论精品|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国产噜噜噜| 亚洲二区视频|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欧美成人第一页| 天天操天天噜|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九九视频免费看|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成人亚洲天堂|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亚洲三级成人| 91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国内精品免费|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午夜天堂视频| 国产午夜看片|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成年A级毛片| 亚洲成人免费看|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久久精品视频一|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 3344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久久777|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天天摸夜夜操|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中文字幕啪啪| 91福利免费视频|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婷婷色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