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香
(吉林省敦化市醫院,吉林 敦化)
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危重急癥,在臨床中多表現為黑便、肢冷、嘔血、頭暈等癥狀[1]。而導致其發生則主要與潰瘍、胃癌、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等因素相關;通常臨床中根據其出血類型將之分為非靜脈曲張性出血、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兩類,臨床在輸血治療過程中需根據患者的疾病類型開展對癥的治療,兩類病癥在治療中的輸血量與輸血率存在一定程度差異。尤其是近年來,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方面的變化,導致該疾病的臨床發生率不斷增高,不同類型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需求不斷增大,為有效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還需針對其不同出血類型的輸血情況進行對比。因而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對不同類型上消化道出血的輸血量及輸血率對比進行深入討論和分析。
選擇我院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780例不同類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為觀察對象;其中A組患者中男210例、女240例,年齡32~61歲,平均(46.5±14.5)歲。B組患者中男150例、女180例,年齡30~61歲,平均(45.5±15.5)歲。納入標準:①精神狀態正常,臨床可進行良好交流溝通者;②患者與家屬皆知情同意,且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排除標準:①意識模糊,無法良好配合者;②重要臟器功能出現嚴重異常者。組間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大,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資料與治療方案,詳細統計其治療過程中的輸血量及其輸血率,并對不同類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輸血情況進行比較。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中平均輸血量與輸血率。
對比分析本次研究討論數據,將其均納入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間數據可得知,兩組患者平均輸血量差異不明顯,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A組患者輸血率為27.8%,相比較B組輸血率49.4%明顯更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類型病癥患者輸血情況比較[, n(%)]

表1 兩組不同類型病癥患者輸血情況比較[, n(%)]
組別 例數 平均輸血量(mL) 輸血A組 450 1215.8±305.2 125(27.8)B組 330 1247.1±320.4 163(49.4)t/χ2 1.386 9.843 P 0.166 0.002
近年來,雖然人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在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等方面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大多數人的飲食不規律、作息不規律,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病癥患者越來越多,且病變率呈現出超年輕化趨勢的發展;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在屈氏韌帶以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等消化道病變所引起的出血癥狀[2],是常見的一種急癥,其臨床病死率高達13.7%;而導致這一病癥的發生主要與炎癥、機械因素、血管、腫瘤、鄰近器官病變、全身性疾病等多種因素相關[3],若不及時對其展開有效治療,患者極易因血容量不足致使休克、死亡等癥狀,對于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此患者在發病后,需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進行干預,以免發生嚴重后果。根據其出血類型的不同,臨床中主要將其分為非靜脈曲張性出血與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兩類,前者是指屈氏韌帶以上消化道包括膽管、胰管出血、胃空腸吻合術后吻合口附近出血等非靜脈曲張性病癥所引起的出血癥狀[4],其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在上消化道出血中占比達1/2左右,其中尤以消化性潰瘍出血為主。而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則在上消化道出血中占比1/4左右[5],其發生主要是因肝硬化、肝癌等一系列病癥所引起,往往病情較急,且患者出血量大;這主要是因多數肝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異常癥狀,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其止血難度較大,這也使得病死率較高。
由于患者疾病類型的不同,各輸血需求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為有效提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臨床治療中的效果,還需進一步對這一病癥分類,并根據其不同類型對比其輸血情況,為患者開展對癥的治療措施,從而確保臨床治療工作的順利展開。由于上消化道短期內其出血量超過1000 mL會導致其出現周圍循環衰竭癥狀[6],而輸血治療則能有效改善其不良癥狀。血液作為有限的寶貴資源,在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療中,需嚴格掌握其輸血適應癥,確保治療中合理用血、有效用血,以減少血液浪費;同時在完成輸血后對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客觀評估,根據其生命體征與臨床指標決定其是否再次行輸血治療。并注意在治療中輸血量大小與最終療效不一定呈正相關[7],這主要與患者出血原因、出血量、病癥類型相關。
在本次的研究觀察中發現,兩種不同類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在展開治療過程中,其平均輸血量差異不明顯,這也表明兩種類型上消化道出血并在在液體復蘇與輸血方面的處理基本一致,其區別在于疾病本身,因而在對兩種類型病癥處理時,要先確認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與復蘇問題,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療措施,積極展開止血對策。但通過對兩種類型病癥的對比發現,其中非靜脈曲張性出血患者在治療中其輸血率相比較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患者更低,這主要是因非靜脈曲張性出血患者病情相對較為平緩,其患者不存在凝血功能異常等不良現象,在對其治療中,其止血難度較低,可明顯降低輸血率[8]。因此在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療中可先明確其病癥類型,進而根據其不同類型確認其病情嚴重程度,隨后展開輸血治療。
綜上所述,非靜脈曲張性出血與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患者在臨床中平均輸血量差異不明顯,但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患者輸血率則更高于非靜脈曲張性出血者,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可將該指標作為參考依據,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患者對癥治療,為患者臨床的合理治療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