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芳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伴隨現代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醫療行業對護理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是,醫療行業專業性較強,加之服務對象為患者,因此,護理人才培養不易。在這種情況下,手術室新護士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骨科手術室,工作量大,無菌操作要求高,新護士業務不熟練,極易造成手術配合質量下降。現就我院在2011年9月至2019年1月以骨科手術室為試點,對新護士的帶教模式和存在的問題與取得的經驗進行相應的討論,為以后新護士的培養模式提供經驗,詳細內容如下。
參與本次試驗的對象為20名新護士,包括6名男護士和14名女護士,年齡20~25歲,平均(22.1±1.8)歲。平均分成兩組,每組10人。研究組選擇PDCA管理方法帶教;對照組進行傳統帶教。兩組學習時間均為1個月,帶教時間結束后統一進行考核。比較兩組學員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沒有明顯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帶教老師
根據手術室骨科專科護理人員性格、教育水平、職稱、思想作風、專業素質選擇帶教老師,而不是依照年齡大小選擇,選擇語言幽默風趣,專業素質過硬,文化水平高的護理人員作為帶教老師,這樣的人才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也更容易令其學好專業技術。
1.2.2 教學實施
對照組新護士進行傳統帶教模式帶教:由一名帶教老師帶領其進入手術室熟悉手術流程、環境、規章制度,講解手術室無菌操作及其必要性。在示教手術間,由帶教老師講述并演示手術過程中的各項操作:進入手術室前的洗手、消毒、穿脫手術衣,穿戴無菌手套、清點手術器材,手術器材的使用,傳遞、手術中無菌巾的傳遞、穿針引線,手術完成后清點術中所用藥品,術后清點器材,處理標本,將垃圾分類處理;巡回護士演示手術中需要進行的操作:核對患者信息、創建靜脈通道、幫助麻醉師進行麻醉、選擇合適的手術體位并擺放、調節無影燈、安置電刀負極板、器械臺,與洗手護士術前清點所用物品,藥物并記錄,術后核對并記錄、簽名。若有流程由帶教老師講解,對重要或易出錯的地方進行強調。第2天帶領新護士進入手術室進行一對一教學,了解并熟悉手術流程,各項操作,器材的擺放,每周進行相關知識學習培訓,1個月后進行出科考試。研究組進行PDCA帶教模式:①依照每類手術具體情況擬定帶教方案進行帶教(P):將所有工作內容分級,A級為無菌技術操作,如穿脫手術衣,洗手、穿戴無菌手套,器械包的打開與打包,器械、敷料清點與傳遞、穿針引線;B級為獨立進行較簡單手術的配合,如清創術、腱鞘囊腫手術、內固定取出術配合等;C級為進行復雜的手術配合和新技術操作,如參與肱骨骨折、脊柱內固定手術配合等。②實施計劃(D):每個新護士準備記錄本,根據自身的實習情況進行記錄,并對存在疑問的地方進行詢問,由老師講解后每日進行具體操作,并由帶教老師提問學生。③檢查計劃(C):每周針對新護士舉辦相關知識座談會,會議形式多樣化,由一名新護士針對這一周學習的操作進行具體操作演示,演示完成后由帶教老師進行評價,指出其不足之處,并告知正確的操作,提問學生理論知識,加深其對專業知識的掌握。④總結經驗與教訓(A):最為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總結經驗,針對新護士上一階段做的好的地方進行肯定,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擬定相應的解決辦法,由下一階段改正[1]。完成第一階段任務后,舉辦座談會,總結經驗,找出不足,共同擬定第2周工作計劃(P),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中,通過這種模式,令新護士提升自主學習性,令學習形式多樣化,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1.2.3 出科前考核
1個月后進行出科考核:包括筆試和操作。依照考核結果,檢測學習效果,尋找不足,及時處理。
研究數據的處理由軟件SPSS 20.0執行,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不同教學模式,研究組的理論考核和實踐操作成績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考核成績( , 分)

表1 對比兩組考核成績( , 分)
組別 數量 理論成績 操作成績研究組 10 94.24±1.80 96.46±3.53對照組 10 84.43±4.06 83.85±2.82 P<0.05 <0.05
PDCA循環作為一種新型管理模式,通過計劃(P)、實施(D)、檢查(C)、處理(A)4個階段的管理,達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的目的[3],目前,已經被應用到多種臨床工作中。本次試驗中,其在手術室教學中的應用,令老師能夠隨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并針對此類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加強了帶教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增加了學生的主動性,帶教老師由原來學習中的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轉變為現在的主動學習。學生和老師之間相互交流反饋,既豐富了教學形式,又得到了滿意的效果[4]。運用此模式后,新護士能夠更快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得到新護士和帶教老師的一致歡迎。PDCA循環并不是進行對以前步驟的重復,而是螺旋式上升,每次循環找到此循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令實踐者再下一循環中改進,每次循環較上一循環都是進步,實踐者提升了信心,更好的實現目標[5]。PDCA循環管理令我們的臨床教學工作更加高效、科學,通過了解目標,進行規劃,實現計劃,隨時改進,提升了此次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提升了帶教老師的教學能力和新護士的學習能力[6],此外,在實踐過程用尋找問題,及時解決,令計劃不斷完善,令水平不斷提高[7]。
由科室的教學護士根據本科室各個帶教護士的情況分配教學任務。帶教的專科護士應是理論知識豐富,參加工作多年,熟悉并能夠熟練掌握需要傳授的知識,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平易近人,善于溝通,能夠和新護士很好的打成一片[8]。對臨床教師的要求:①依照所教授的內容擬定教學計劃,根據每個新護士的具體情況擬定個人學習計劃并掌握學習進度;②認真備課,對于重點、難點內容以新護士能夠了解的形式講授,并準備一定的紙質版教材,方便學生重點掌握。注意學科的嚴謹性,注意名詞和概念,認真準備課件,避免錯誤[9]。依照每個新護士的不同情況擬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入科前由科室派專人對學生進行入科培訓,了解科室規章制度、業務范圍、操作流程,依照每個護理人員的具體情況分配崗位和帶教老師。
在某一階段學習結束后,根據護新士的具體情況進行考核,對于考核合格者可安排手術,并根據其具體操作情況評價其是否合格,不合格者繼續學習本次內容,直到合格為止,合格者可學習接下來的內容或轉到下一專科進行學習。
學習到一定程度后進行考核并視新護士掌握情況調整學習計劃,而后再進行考核,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也進行實際操作,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技術,要求超過98%的新護士掌握本專科手術相關操作知識。
無菌操作程度高、工作量大,器材多,因此,骨科醫生多性格直爽,易在手術進行時直接批評新士護不正確的操作。根據新護士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老師,依照“創傷→脊柱→腫瘤→關節置換”逐漸適應骨科手術難度。
及時反饋,調整學習計劃,老師積極傳授知識,放手讓新護士獨立完成任務,積極學習知識,提高專業水平。
定期檢查新護士筆記和帶教老師的教案,從而了解新護士的學習進度。定期舉辦評優會,對于教案、教學能力突出的帶教老師進行表彰。對于專業知識比較好的新護士進行獎勵,營造良好的帶教和學習氛圍,充分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促進帶教工作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