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新,劉 飛,楊巳望
(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體育健康與藝術教育部,河北 承德 067000)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教育體制,借鑒前蘇聯教育模式,以專業建設為核心,培養了大批能夠在某一專業或學科領域有建樹的社會需求人才,滿足了我國建國初期急需人才的需求。隨著國家強盛,特別是信息時代的到來,單一的學科遠遠不能滿足技術的要求,社會需求有寬泛的知識能力,有創新能力,掌握多學科交叉知識體系的人才。目前我國高校課程體系設置遠遠不能滿足社會人才需求,亟待改變。《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質教育貫穿全過程”[1]。這就要求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課程設置方面,全面加強素質教育內容。
通識教育對于我們國人并不陌生,早在古代崇“君子不器”,就被尊崇為培養人才的本質。人只有夯實了廣博的基礎知識,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才能擔當起家、國的重任。民國時期,教育家們提出了“培養學生之完全人格,體智德美四育和諧”“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等一些著名論斷。
隨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不斷推進,教育改革也隨之發生很大的變化。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將“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堅持知識學習、技能培養與品德修養相統一,將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加強文化藝術類課程建設,完善人格修養,培育學生誠實守信、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2]。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我們同樣要將中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革命文化融入到學生的課程中。通識教育在中國形成的客觀環境已形成。
在西方,通識教育源自古希臘自由教育這一觀點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它是西方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經典概念,它是一種培養完整人格,特別是高等教育培養人才所遵循的教育理想[3]。
通識教育也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4]。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它旨在培養人的完整性,回歸教育的本質,彰顯教育的價值理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我們從春秋時期就實行健全人格的全面教育。但隨著歷史的推進,高等教育隨著時代的變化,教育模式和教育內容也發生相應的改變。解放初期,我們借鑒前蘇聯的教育理念,以專項教育為主,著力培養學生在某一專業的精深能力,專業劃分越來越細,輕視以素質培養,扎實理論基礎為核心的教育觀念。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后,我們教育、科技百廢待興,社會需求大量有專才的技術人才,我們的教育模式轉變成追求實用,快速培養人才成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經過30多年實踐,我們為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的專業人才,滿足了各種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但隨著各學科的交叉、融合,我們培養的人才在學科拓展、創新、發展,科學潛力方面遠遠不足,造成了高精尖人才的匱乏,影響了社會的發展。
近30年我國的高等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過度強調專業能力,弱化人文素質。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一般分為三個平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其中只有基礎課中涉及人文素質課程,設置在大學一年級,由于課時有限,僅設有思想政治理論,大學英語和大學體育。學生在價值取向,人生觀形成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系統學習,造成工作后,人文素質不高,沒有文化知識底蘊。
作為學術工作者應具有較寬的知識面,特別是對于當前學科交叉、融合的時代,要想進行學術研究必須具有外語能力、寫作能力、計算機使用能力、調查研究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數學表達能力、邏輯思辨能力等。專業知識要要精深,在大學專業知識的學習,除專業知識本身的學習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專業知識的方法,但大學期間的知識是有限的,就專業知識本身是不夠的。這樣的課程設置,使學生的學術基礎不夠,學術視野不寬。
現代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設置,學生素質教育的課程僅設在大學一年級,基本是以理論課程為主導。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學生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在具體的工作中,能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際的工作中,這就需要學生在高等教育的環節中,加人素質教育的實踐課,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但是在實際的課程中,素質教育的課程只是概括性介紹,談不上實踐的內容。
改革開放30年的時間里,我們的高等教育過分強調共性約束性教育,目的是要求學生按照課程的教育目標,完成應有的知識、技能及素質的要求,很多的高校由于師資力量的欠缺,在學生可選課方面僅提供與課程相關的選修課,且學分有限。這樣我們的學生走出學校,基本沒有按照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等來從事工作。這進一步證實,學校傳授的知識體系是單一的、趨同的,學生缺乏個性,在創造、開發方面沒有潛力。
目前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學生通識能力的培養應包括,表達交流能力、判斷能力、創新能力、辨別價值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5]。這些能力的具備需要有相應的課程支撐,我們可以把課程分為:思想道德課程體系、相關知識課程體系、能力素質體系和身心素質體系。
思想道德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課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集體主義精神、唯物的辯證能力、文明法治的教育、文明行為的教導、職業道德的理解、中華優秀和革命傳統的教育。這些目標的形成,就是在我們的必修和選修課程中系統設置來完成的。
為了支撐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在大學期間我們必須使學生具有,搜集和處理相關信息的能力,觀察判斷事物和臨場應變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社會活動與人交往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不能僅靠學生的自學和體悟,必須有與之相關知識的課程體系設置。
大學生進入社會,就是某崗位中的一員,他們必須能夠獨立承擔起相應的工作。學生必須有對自己未來如何發展有明確的規劃和目標,學生必須有規劃自己一生的能力。現代社會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特別是大學生他們會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工作,很多年輕人會利用自己的專長為社會做貢獻,他們必須具有一定的創業的能力。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不僅是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而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人們要有懂得美,欣賞美,過上美滿生活的的能力。
我們設置相應的心理教育和體育課程,來完成學生身心素質教育。心理健康的教育我們可以側重從九個板塊來全面培養學生,這些板塊可以是:關注心理健康、完善自我意識、應對抗挫壓力、學會情緒管理、優化個性品質、調節學習心理、和諧人際關系、解讀戀愛心理、調試網絡心理全面來培養學生。
身體素質的培養,我們可以通過體育課程項目的設置和完善體育課程的內容來進行。
體育課程按照學生的需求,我們設置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健美操、瑜伽、武術、形體禮儀、跆拳道、輪滑、太極拳、定向越野、拓展訓練等來完成。

序號通識課程板塊課程名稱學時學分課程性質1思想品質道德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1086必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543必修政治與形勢322選修革命傳統、英雄主義教育161選修2相關知識體系職業道德161必修科技文獻檢索322必修本學科世界前沿技術動態及展望161選修中國傳統文化322選修組織管理學322選修社會交往與禮儀161選修大學美育161選修

續表
教育傳統的模式就是課堂教學,處于信息時代的高等教育同樣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渠道。高等教育是為國家培養接班人和后備力量,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方針,并通過課程標準來實現的,課堂教學就是完成國家課程標準的主要形式。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教育的手段如何改變,通過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共同處于一個空間,這種最直接可控制的方式,最有效果地將國家意志通過教師的教授,傳遞給了學生。另外這種生動式的教育方式,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接受狀態,采取針對性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隨著課程的深入,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辨析等能力。
課堂教學是學生感受教師人格魅力不可替代的主要陣地。在師生互動的課堂上,教師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淵博的知識、針對性強的授課方式,通俗幽默的授課技巧,教學相長的治學態度等是學生終身受益的收獲。
大學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學生有很多的課業時間來自行支配,各種有計劃,有指導教師的社團是最好的途徑。思想道德品質的社團,由思政部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如如我校有“二十四知行社”,“馬列主義研習會”等。體育社團是以體育教師和體育課程相對應的社團,如大球類,小球了,形體類,素質類等。藝術社團,以音樂、舞蹈、器樂、繪畫、書法、戲曲等為主的社團,由學校教師中有此特長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還有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心理社團”,由于心理教育有其獨特的專業性,可以由專業的心理教師培養部分骨干學生,來協助教師做社團指導工作。還可以有針對學校特色的如“軍事社團”、“智能無人機”社團,“社交禮儀社團”、“生活時尚”社團等。
社團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為了達到培養學生的目的,社團的管理必須規范化。社團歸口于學校團委,指定專人負責。社團的成立要有充分的論證報告,各種條件符合,經批準后可以成立,各社團要有章程,有計劃,有目標,有考核。這樣高校的社團就是有效的通識教育的基地。
學生的素質提升,在某種程度上,不是教出來的,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悟出來的。相對應我們思想品德,相關知識,能力素質,身心素質的課程體系,我們要有一定數量的實踐性課程才能完成。
我們可以通過紅色講堂,參觀革命圣地,研讀紅色,革命原著等形式,在親身感受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質。我們通過到與專業相對應的企業定崗實習,感受企業是如何運行和處理相關事件,通過大學期間的寒假、暑假到企業、社會中參加實際的工作,感受所學專業的應用及前沿科技。通過訪問行業專家、學者,親身體會專業和人格的魅力。通過鉆研各種與專業相關的書籍,補充相關的知識,體悟專業的應用。通過積極參加與自己相適應的各種社團,來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質。
視聽沖擊會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并具有強烈的引導作用,高校的大型活動就是最好的方式。高等學校雖然各據特色,但教育規律和培養目標是一致的。利用學生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學校運動會、學生軍訓、學校的藝術文化節、學校的體育文化節,學校的科技文化節、學校的各種特色大賽等,有計劃周密地對學生進行系統培養。
大學一年級注重學生養成教育、愛學校、愛專業的啟發。大學二、三年級注重學習習慣,鉆研精神,素質提高的培養。畢業季注重職業道德,企業文化,職業精神、專業視屏,社會能力、國際視野等的培養。
信息化手段,是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有效補充,可以解決學生知識面窄,當時記憶不深刻,課余時間無手段,課堂教學不生動的弊病。可以采取慕課、微課、國家精品課、各種與通識教育相關的專題網站,手機平臺等多種形式來輔助完成通識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