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賓山小學 吳亞平
新課程改革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結合教學改革的形式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問題教學法可以給學生提供交流平臺,實現學生的協作探究,讓學生經歷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從而更好地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跟隨教師的問題不斷思考,有順序地完成知識內容的學習,從而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案例中,教師將家庭中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學課堂中,引導學生回顧舊知,從而建立較為完善的知識結構圖,而且有機地為新知尋找到生長點,讓學生更易理解比與分數之間的關系,為后續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問題是思維的前提,是學習知識的先決條件。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學生只有找出了問題,才能更好地對知識進行思考,深化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師要依據教材適當地安排一些發展性的題目,開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問題,使學習過程更加有意義,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教師可在大屏幕上向學生展示學生課外活動場面:有的在打籃球,有的在騎自行車,有的在路燈下悠然地看書……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物體,看它們有什么特性?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出心中的疑問:畫面中這些物體的某一部分為什么都是三角形構成的?制作物體時,三角形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知識的探索,激發了問題意識,不由自主地進行知識的探究,也自然地拉近了學生與所學知識的距離。
案例中,教師為學生展現了三角形構造的物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現象,從而提出問題,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意識的發展,養成了知識探究的習慣。
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認知心理,為他們創建良好的思維平臺,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思考,探尋解決問題的策略,高效學習新知,并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體驗所學知識的價值,養成思考、探究的良好習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教師可先將結論告訴學生,然后提出問題:同學們,你來想想辦法,驗證一下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學生略加思考,拿出量角器對三角形的三個角開始測量,結果相加,驗證了理論的正確性。這時,教師再次提問:可不可以借助長方形的特征來進行驗證?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開始從教材中搜集相關材料,找尋有用的信息,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驗證了數學規律,掌握了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無形中深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案例中,教師并沒有教給學生知識驗證的方法,而是將問題直接推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思考,找尋相關信息,獲得相應的解題思路,增強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意識,體會數學就在身邊。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問題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思考,通過探究、合作和交流等形式,自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思考的意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