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董萍
山東省血液中心供血科,山東濟南 250014
對于需要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輸血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也是最早獲得成功的組織移植,是醫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輸血治療的歷史由來已久,而異體輸血早已被應用于臨床中,但由于人體血液成分比較復雜,白細胞除與紅細胞有相同的抗原外,淋巴細胞也有不同的抗原,患者在異體輸血后,可能會出現輸血的免疫反應,嚴重的可能會發生休克甚至死亡[2]。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輸血與外科手術患者術后感染無關,故異體輸血與免疫抑制的關系仍未形成統一的意見[3]。IL-2、sIL-2R 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機體細胞免疫功能,該文對該院2019 年1 月—2020 年2 月實施異體輸血的300 例患者進行研究,以探討異體輸血對輸血患者免疫抑制因子的影響。
該研究符合倫理學規范,得到了該院的批準。隨機選取該院實施異體輸血的300 例患者進行研究,硬幣法隨機分組,各組150 例。研究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數比為 96∶54;年齡最大者78 歲,年齡最小者 23 歲,平均(50.52±27.51)歲;胃癌根治術 63 例,直腸癌根治術 49例,結腸癌根治術30 例,其他8 例;術前患者平均紅細胞比容(45.88±5.02)%,平均血紅蛋白(132.68±14.71)g/L。對照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數比為93∶57;年齡最大者76歲,年齡最小者 24 歲,平均(50.03±26.02)歲;胃癌根治術60 例,直腸癌根治術51 例,結腸癌根治術32 例,其他 7 例;術前患者平均紅細胞比容(45.92±5.04)%,平均血紅蛋白 (133.51±14.83)g/L。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術前血紅蛋白在120 g/L 以上;②符合異體輸血指征;③近期無急慢性感染史;④患者對該研究內容知情;⑤年齡在18 周歲以上、80 周歲以下。排除標準[4]:①既往放化療史;②6 個月內激素使用者;③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
兩組患者均為異體輸血,對照組輸入懸浮紅細胞,研究組輸血時輸入去白懸浮紅細胞,輸入的懸浮紅細胞由科室相應的儲血冰箱保存,輸血速度控制在60 滴/min,具體根據患者出血狀況調整。輸注去白懸浮紅細胞使用TA-BRF1 白細胞過濾器過濾后輸入。
對比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IL-2、IL-6、sIL-2R 水平。分別在患者手術前以及術后1 d、5 d 于晨間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抽血后將血樣置于抗凝管中,離心處理后取血清冷凍保存。IL-2、IL-6、sIL-2R 水平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使用ELISA 試劑盒以及配套試劑,操作均按說明書進行。
利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數據以(±s)表示,采用 t 檢驗。以 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前IL-2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 1 d、5 d 血清 IL-2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 IL-2 水平對比[(±s),ng/mL]

表1 兩組圍術期 IL-2 水平對比[(±s),ng/mL]
組別 術前 術后1 d 術后5 d研究組(n=150)對照組(n=150)t 值P 值2.07±0.41 2.09±0.37 0.443>0.05 1.81±0.21 1.34±0.23 18.482<0.05 2.06±0.25 1.68±0.27 12.647<0.05
兩組患者術前IL-6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 1 d、5 d 血清 IL-6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術期 IL-6 水平對比[(±s),ng/mL]

表2 兩組圍術期 IL-6 水平對比[(±s),ng/mL]
組別 術前 術后1 d 術后5 d研究組(n=150)對照組(n=150)t 值P 值2.93±0.38 2.95±0.41 0.438>0.05 4.12±0.84 7.51±0.92 33.327<0.05 3.82±0.73 6.97±0.69 38.407<0.05
兩組患者術前sIL-2R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 1 d、5 d 血清 sIL-2R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圍術期 sIL-2R 水平[(±s),ng/mL]

表3 兩組圍術期 sIL-2R 水平[(±s),ng/mL]
組別 術前 術后1 d 術后5 d研究組(n=150)對照組(n=150)t 值P 值378.94±68.35 381.51±62.82 0.339>0.05 1 002.09±249.82 1 253.81±243.81 8.832<0.05 901.28±232.55 1 238.26±230.08 12.617<0.05
急診外傷以及外科手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往往需要輸入大量血液以改善患者機體情況,保證手術得以順利實施。異體輸血是輸血治療的一種類型,即安全輸入與患者血型相同的他人提供的血液或血液成分,適用于多種臨床輸血狀態,也是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輸血類型。液體輸血技術是急救與多種疾病治療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由于人體內各種酶與抗體各自的異質性以及血液成分的復雜性,患者異體輸血后可能出現多種不良反應,例如高燒、寒戰、支氣管痙攣、黃疸、急性腎功能衰竭、過敏性休克等。有學者圍繞異體輸血對卵巢癌患者免疫功能以及預后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發現患者輸血后體內IL-6 以及IL-10 水平顯著降低,激發了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可以削弱局部腫瘤免疫細胞活性,從而造成局部抗腫瘤免疫細胞功能下降,因此可能增加患者復發的風險[5]。
自輸血引發免疫抑制作用的學說提出以來,有較多學者圍繞這一內容進行了研究,大部分學者在研究中發現,輸血會引發T 細胞及其亞群分布改變,造成異體輸血患者后,血液中的免疫活性細胞不能產生抑制作用[6-7]。Th1、Th2 參與到細胞因子免疫反應過程中,正常情況下,二者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從而保持患者機體免疫平衡。而患者輸血后細胞因子及其受體表達失衡,Th1 細胞分泌的白細胞介素2 減少。白細胞介素2對T 細胞增生分化有著誘導作用,可以刺激機體產生細胞因子,同時也參與到腫瘤壞死因子等細胞因子免疫調節過程中,而腫瘤浸潤淋巴細胞有不同程度的IL-2R 表達,在抗腫瘤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8]。白細胞介素6 是活化的T 細胞與成纖維細胞產生的淋巴因子,可以促進T 細胞群體擴增與活化,還可以控制β 細胞與體液免疫,可通過STATS 信號途徑引發免疫抑制[9-10]。sIL-2R 是人體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通過與mIL-2R競爭結合白細胞介素2,從而降低白細胞介素2 對靶細胞的作用,其水平下降提示機體免疫功能上升。國內外研究表明,輸血引發的免疫抑制表現為患者IL-2 等免疫正向調節因子水平下降,IL-6、sIL-2R 等抑制性細胞水平上升[11-12]。在該研究中,兩組采用異體輸血患者的IL-2h 水平與輸血前相比均有所下降,IL-6、sIL-2R 水平與輸血前相比均有所上升,與大多數研究結果相同,可見異體輸血可引發患者免疫功能的改變。
對于外科手術需大量輸血的患者,臨床一般會考慮及時補充紅細胞維持患者血容量,不少學者在輸血研究中發現輸血患者尤其是大量輸血患者,在輸入懸浮紅細胞后,患者血小板功能與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患者體內血小板與凝血因子被稀釋,從而引發出血的情況。因此,該研究對部分異體輸血患者輸入去白懸浮紅細胞,減少患者體內血小板與凝血因子被稀釋的情況,從而降低患者異體輸血后凝血功能障礙發生的風險。且患者輸注去白懸浮紅細胞后,患者體內相應的抗原白細胞輸注也會降低,還可以防止白細胞免疫防御系統負向調控機制引發的免疫抑制情況。
在該研究中,研究組術后1 d 與術后5 d 血清IL-2水平 (1.81±0.21)、(2.06±0.25)ng/mL 顯著高于對照組(1.34±0.23)、(1.68±0.27)n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8.482、12.647,P<0.05);研究組術后 1 d 與術后 5 d 的IL-6(4.12±0.84)、(3.82±0.73)ng/mL、sIL-2R(1 002.09±249.82)、(901.28±232.55)ng/mL 水平低于對照組(7.51±0.92)、(6.97±0.69) ng/mL,(1 253.81±243.81)、(1 238.26±230.08)ng/mL(P<0.05)。這結果證實了輸入去白懸浮紅細胞在減輕免疫抑制反應方面的優勢。這與吳春磊等[13]的研究結果:術后第1、5 天時觀察組IL-2 升高并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患者異體輸血后 IL-2、IL-6、sIL-2R 水平可能因免疫細胞功發生改變,與直接輸入懸浮紅細胞相比,輸入去白懸浮紅細胞引發的免疫抑制反應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