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貴浩
興寧人民醫院五官科,廣東梅州 514500
慢性鼻竇炎屬于鼻竇慢性化膿性炎癥,長期炎癥刺激多誘發鼻息肉,所以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臨床較為常見[1]。鼻息肉于鼻腔內多造成鼻竇口堵塞,造成鼻竇內通氣、引流不暢,從而加重鼻竇炎癥癥狀。因此在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中,未加以有效對癥治療與干預,多造成病情不斷惡化發展,影響患者正常生活[2]。臨床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多采用手術治療方案,切除鼻息肉及鼻竇內病變組織、清除膿性分泌物,以促進鼻竇通暢。鼻內鏡手術具有微創、安全、操作簡便等特點,用于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臨床治療中,能夠減輕患者手術創傷,提高手術療效[3]。該次研究以該院2015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展開鼻內鏡手術與治療效果的比較,評估鼻內鏡手術治療療效,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該院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案例便利選取80 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該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研究組臨床分型分期:I 型 12 例,其中,I 期 4 例,II期 4 例,III 期 4 例;II 型 28 例,其中,I 期 6 例,II 期 20例,III 期 2 例。
對照組臨床分型分期:I 型 13 例,其中,I 期 4 例,II期 5 例,III 期 4 例;II 型 27 例,其中,I 期 6 例,II 期 18例,III 期 3 例。
納入標準:①了解臨床手術方案,全部患者知情同意;②確診為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符合臨床分期分型標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如肝功能衰竭;②具有手術禁忌證;③合并精神疾病,不配合臨床治療。
對照組行開放性手術治療,術前行CT 掃描、鼻咽鏡檢查,確定患者病灶部位及病灶組織情況。取仰臥位,行麻醉處理,可根據情況給予患者靜脈復合麻醉,麻醉起效后摘除鼻腔內息肉,切除息肉組織,開放篩竇、上頜竇。術后創面止血,以凡士林紗條填充鼻腔,術后 1~3 d 取出填塞物[4]。
研究組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術前也進行CT 掃描及鼻內鏡檢查,術中取患者仰臥位,給予靜脈復合麻醉、氣管插管。鼻內鏡引導下摘除鼻腔內息肉組織,依據實際情況行鼻中隔黏膜下矯正術。術中切除病變組織及黏膜、鼻鉤突等,開放前篩竇,清除膿性分泌物。定位并擴大上頜竇自然口,清除其中膿性分泌物,后開放蝶竇、額竇,清除其中膿性分泌物及息肉組織[5]。術后創面止血,以凡士林紗條填塞鼻腔,術后1~3 d 取出填塞物。
觀察并比較兩組臨床治療療效、 術后3 個月復發率、術前及術后3 個月嗅覺功能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其中,嗅覺功能評分以嗅覺功能測試評分方法(CCCRC)進行評價,分值 0~2 分表示無嗅覺;分值 2~4 分表示嚴重嗅覺下降;分值4~5 分表示中度嗅覺下降;分值5~6 分表示輕度嗅覺下降;分值≥6 分表示嗅覺正常。生活質量評分以鼻-慢性鼻竇炎生活質量量表(SNOT-20)進行評價,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如下:顯效:竇口開放良好,無膿性分泌物,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竇腔黏膜有肉芽生成,有少量膿性分泌物,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伴息肉生成,膿性分泌物較多。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研究組術后 3 個月復發 1 例,復發率 2.56%(1/39),對照組術后 3 個月復發 7 例,復發率 21.88%(7/32),研究組術后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67,P<0.05)。
術前兩組嗅覺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研究組嗅覺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前及術后3 個月嗅覺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術前及術后3 個月嗅覺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CCCRC 評分術前 術后3 個月SNOT-20 評分術前 術后3 個研究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4.80±0.32 4.83±0.30 0.433>0.05 6.82±0.50 5.50±0.48 12.045<0.05 30.00±5.20 30.21±4.88 0.176>0.05 10.30±2.1 20.65±4.2 13.940<0.05月0 0
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是造成患者鼻腔堵塞,引發嗅覺障礙的主要原因,由于鼻腔黏膜炎癥、 鼻息肉堵塞,多造成嗅覺功能受影響,也影響患者正常生活[6]。臨床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需要改善患者嗅覺障礙,促進患者鼻腔、 鼻竇正常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常規藥物治療中由于難以根治,可能造成復發,形成不良影響,所以臨床治療方案可選擇手術治療,以切除鼻息肉,促進鼻腔功能恢復及嗅覺功能改善為目的[7]。在臨床手術方案中,過去多采用開放性手術,術中切除鼻息肉、清除膿性分泌物多形成較大手術范圍,手術創傷較大,且常規器械操作多引起鼻腔正常組織及生理功能的破壞,所以臨床手術治療中,逐步由開放性手術向微創手術過渡[8-9]。鼻內鏡手術屬于微創手術,通過鼻內鏡下手術探查與手術操作,能夠精準定位病變組織,逐步開放鼻竇,切除鼻息肉并清除膿性分泌物,手術過程中也不會造成鼻腔生理功能及結構的改變,創傷性較小[10]。
該次研究結果指出,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臨床療效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術后復發率低。鼻內鏡手術治療下,術后3 個月復發案例為1 例,復發率為2.56%,較傳統開放手術術后復發率21.88%低。這說明鼻內鏡手術在臨床治療療效上較高,能夠有效清除病變組織,達到根治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治療效果。②術后嗅覺功能影響小,有利于促進嗅覺功能恢復。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對患者嗅覺功能多形成直接影響,引發嗅覺功能障礙或喪失嗅覺功能,鼻內鏡手術下精準切除鼻息肉及病變組織,從而能夠減輕鼻息肉及其他病變組織對嗅覺功能的影響,促進鼻腔及鼻竇生理功能恢復,從而解除由于鼻息肉對患者嗅覺功能的影響,促進嗅覺功能恢復。研究中指出,鼻內鏡手術治療下,術后3 個月患者嗅覺功能評分達 (6.82±0.50) 分,較開放手術下評分 (5.50±0.48)分高,且該次研究結果與婁光明等人[11]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其研究中指出,術后3 個月鼻內窺鏡微創手術與傳統開放手術嗅覺功能評分分別為(6.80±0.99)分、(5.13±0.59)分。這也說明在鼻內鏡手術治療下,更有利于改善患者嗅覺功能,臨床手術療效更顯著,更具有手術價值。③術后恢復快,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慢性鼻竇炎并鼻息肉多引發患者呼吸道感染,累及多種器官,造成多種并發癥,極大影響患者正常生活,手術治療以切除鼻息肉,促進鼻腔內引流通暢,改善鼻竇炎癥較好地促進了患者鼻腔、鼻竇功能恢復,從而能夠較有效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且鼻內鏡手術治療下,手術創口較小,術中不造成對患者的多種損傷,所以患者術后恢復更快,在較短時間內能夠恢復正常生活,近期與遠期療效皆較高。該次研究指出,鼻內鏡手術治療下,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為(10.30±2.10)分,低于開放手術評分(20.65±4.20)分,且該研究結果與李素紅[12]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其研究中指出,鼻內鏡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9.41±2.04)分,較傳統手術治療組(27.33±4.23)分低。
綜上所述,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臨床治療中,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能夠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減輕了術中手術創傷,降低了術后復發率,同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促進嗅覺功能恢復,臨床療效較高,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