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丹
安陸市第二人民醫院內科,湖北安陸 4326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的變化,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也呈攀升趨勢[1]。據相關調查顯示[2],糖尿病腎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發生率高達35%,并已成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糖尿病患者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中,進一步提高了非酶促糖基化速率,導致組織缺氧,并促進了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與內皮素等血管活性物質,使腎小球發生高濾過變化,繼而導致腎臟發生以腎小球與毛細血管硬化為特征的病變[3]。有研究發現[4],伴有高尿酸血癥的糖尿病患者,其尿酸可以直接促使腎小球進入到球小動脈,誘發微血管病變,損傷腎臟功能。尿酸是人體特有的天然水溶性抗氧化劑,可以對抗自由基的毒性作用,而臨床對于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的降尿酸治療方案仍持有不同意見[5]。該研究通過觀察2017 年5 月—2020 年4 月該院收治的36 例早期糖尿病腎病合并高尿酸血管患者的腎功能指標變化,分析高尿酸血癥對于早期糖尿病腎病的影響,以期為降尿酸治療方案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70 例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是否存在高尿酸血癥將其分為兩組,其中36 例伴有高尿酸血癥的患者為研究組,34 例未合并高尿酸血癥的患者為對照組。納入標準:符合9 版《內科學》中對于早期糖尿病腎病與高尿酸血癥的診斷標準,其中女性血尿酸>357 μmol/L ,男性>420 μmol/L;患者自愿參與該次研究,并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該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合并急慢性感染;溝通障礙或有精神疾病史。對照組:男性 20 例,女性 14 例;年齡 48~78 歲,平均(60.8±4.6)歲;糖尿病病程為 3~18 年,平均(7.6±2.4)年。研究組:男性 21 例,女性 15 例;年齡 46~77 歲,平均(60.8±4.5)歲;糖尿病病程為 3~18 年,平均(7.5±2.6)年。兩組在性別、年齡與糖尿病病程對比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在晨起空腹狀態下抽取2~3 mL 靜脈血,注入試管凝固后,在4℃狀態下以低速離心機離心,速度為3 000 r/min,留取血清,放置在-80℃的冰箱內待檢。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以及腎功能指標尿酸(serum uric acid,SUA)、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進行檢測。同時,測量 24 h 尿液總量,分析尿白蛋白濃度,并計算出腎病指數與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其中腎病指數=SCr/尿白蛋白;24 hUAER=尿白蛋白濃度×24 h尿量。
①對比兩組患者 FPG 與腎功能 (SUA、SCr、24 h UAER、BUN、腎病指數)指標;②分析 SUA 與 FPG、24 h UAER、SCr、BUN、腎病指數的相關性。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者轉換為正態分布后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直線相關分析法,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SUA、24 h UAER、BUN 與腎病指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兩組FPG 與SCr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FPG 與腎功能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FPG 與腎功能指標對比(±s)
組別研究組(n=36)對照組(n=34)t 值P 值FPG(mmol/L)7.30±2.52 6.80±3.50 0.689 0.493 SUA(μmol/L)480.52±46.63 315.52±30.52 17.406<0.001 SCr(μmol/L)109.52±30.52 102.52±28.65 0.988 0.327 24 h UAER(mg/24 h)188.52±35.00 135.65±33.45 6.454<0.001 BUN(mmol/L) 腎病指數23.35±5.63 11.56±3.82 10.193<0.001 240.52±45.00 64.08±20.00 20.983<0.001
36 例高尿酸血癥患者中,SUA 水平與24 hUAER、BUN、腎病指數呈正相關性(P<0.001)。見表2。

表2 SUA 與 FPG、24 h UAER、SCr、BUN、腎病指數的相關性分析
糖尿病腎病是由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變所致的腎小球硬化,隨著病情的進展可進一步導致機體免疫功能抑制、物質代謝紊亂,甚至終末期腎衰竭,給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影響[6]。因此,采取積極且有效的措施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對于抑制疾病進展,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尿酸血癥屬于臨床常見且多發的代謝性疾病,主要與機體內嘌呤物代謝紊亂,致使血液中尿酸,包括嘌呤內生或攝入增多,減少腎臟排出量有關[7]。正常人體中每天可以生成750 mg 的尿酸,尿酸主要由腎臟排泄,其次通過腸道內細胞分解與胃腸道排泄[8]。腎臟排泄尿酸環節主要包括腎小球濾過、腎小管重吸收、腎小管分泌與重吸收。尿酸排泄減少與生成增多均能夠導致SUA 水平上升。有研究發現[9],高尿酸血癥可以誘發腎小球硬化、間質纖維化,導致腎功能損傷,其中腎髓質是最為嚴重的病變部位,主要表現為尿酸鹽結晶,而其沉積可以加重腎功能損傷。同時,高尿酸血癥可以影響腎小球小動脈,促使其管腔變窄、增厚,繼而加重糖尿病病情。一些流行病學研究認為[10-11],SUA 可以干擾腎小球進入球小動脈,導致微血管發生病變,繼而增加慢性腎疾病風險。目前,分析高尿酸血癥對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腎功能的影響,保障患者的預后已成為臨床學者研究的重點與焦點[2]。陳雷[13]選擇89 例老年糖尿病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是否合并高尿酸血癥將其分為兩組,其中糖尿病腎病合并高尿酸血癥組血清SUA (459.02±46.63)μmol/L、24 h UAER (176.28 ±35.13)mg/24 h 與腎病指數(235.44±30.57)顯著高于糖尿病腎病未合并高尿酸血癥組(280.78±29.26)μmol/L、(132.90±24.67)mg/24 h 與(62.81±15.98)。歐淑萍等[14]對84 例合并高尿酸血癥的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該組SUA 水平與UAER、腎病指數呈正相關性(r=0.398,0.401,P<0.001)。該文研究結果與上述結果相近,研究組 SUA (480.52±46.63)μmol/L、24 h UAER(188.52±35.52)mg/24 h、BUN(23.35±5.63)mmol/L與腎病指數(240.52±45.00)均高于對照組(315.52±30.52)μmol/L、(135.65±33.45)mg/24 h、(11.56±3.82)mmol/L與(64.08±20.00)(P<0.001)。同時,該研究直線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36 例高尿酸血癥患者中,SUA 水平與24 hUAER、BUN、腎病指數呈正相關性(P<0.001)。結果說明,相較于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的腎功能損傷更為嚴重,且SUA 水平對于患者腎功能具有負性的影響。
綜上所述,高尿酸血癥對于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腎功能具有不良影響,臨床應及時采取降尿酸治療措施,以便改善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