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急診外科,安徽蚌埠 233000
消化道穿孔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常見于中老年人群[1]。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老年化的加劇,消化道穿孔患病人數逐漸增多,給患者帶來極大的身心痛苦。由于病情危急,并伴有各種慢性病、免疫力下降、營養不良等,易導致院內感染,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延長治療時間[2]。以往通常采用腸外營養,但是不符合生理需要,并發癥較多,費用較高[3]。現階段腸內營養得到廣泛應用,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保護胃腸道功能,改善營養狀態,提高生活質量[4]。該文隨機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間在該院醫治的60 例消化道穿孔手術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應用早期腸內營養(EEN)干預輔以優質護理措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在該院醫治的60 例消化道穿孔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數字隨機表法設兩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 18 例、 女 12 例;年齡 49~73 歲,平均(58.36±4.25)歲。實驗組男 17 例、女 13 例;年齡 47~72歲,平均(58.21±4.3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與。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該研究。
給予對照組全腸外營養和常規護理措施,術后1~5 d中心靜脈導管注入腸外營養混合制劑,同時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包括病情監測、用藥護理、生活指導等。
給予實驗組EEN 干預輔以優質護理,術后第1 天經鼻空腸營養管滴注生理鹽水500 mL 生理鹽水,術后第2 天使用營養泵通過空腸營養管注入能全力,20~30 mL/h,總量控制在500 mL。術后第3 天評估患者耐受程度,逐漸增加劑量至40~60 mL/h,總量控制在1 000 mL。術后第 4 天 70~80 mL/h,總量不超過 1 500 mL。術后第 5天、第 6 天劑量為全量 2 000 mL,100~120 mL/h。腸內營養全量之前的不足部分由腸外營養補充,即術后當日和術后第1 天中心靜脈導管注入腸外營養混合制劑,和對照組輸入量相同,術后第2 天開始劑量逐漸減少,術后5~7 d 停止輸入。同時給予優質護理措施,若存在腹脹等癥狀,協助患者保持半臥體位,適當抬高床頭30°,若身體允許可采取坐位。泵入能全力時可使用加熱器加熱營養液體,溫度控制在35~40℃之間,能夠減少腸胃受到的冷刺激,避免出現腸痙攣和腸蠕動加快引起的腹痛、腹脹。輸注前后每間隔一段時間使用生理鹽水沖洗管路,確保營養管路通暢。護理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流程,加強消毒措施,避免腸內營養并發癥。主動和患者溝通,講解早期腸內營養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解答疑問,提高患者配合度,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疏導,排除緊張、焦慮情緒。
在術后第3 天、 第7 天,檢測營養指標和炎癥指標。記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和術后恢復情況。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組間差異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 [n (%)],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術后第3 天、第7 天總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營養狀態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營養狀態對比(±s)
組別 總蛋白(g/L)術后3 d 術后7 d血清白蛋白(g/L)術后3 d 術后7 d前白蛋白(mg/L)術后3 d 術后7 d對照組(n=30)實驗組(n=30)t 值P 值65.12±6.14 69.36±5.98 2.710 0.009 62.52±5.56 66.34±5.18 2.753 0.008 30.29±3.41 34.52±4.13 4.326<0.001 28.56±3.06 32.53±3.84 4.429<0.001 170.86±24.39 184.53±24.58 2.162 0.035 161.39±24.26 176.53±23.29 2.466 0.017
實驗組術后第3 天、第7 天白細胞介素-6、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炎癥狀態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炎癥狀態對比(±s)
組別 白細胞介素-6(ng/L)術后3 d 術后7 d超敏C 反應蛋白(mg/L)術后3 d 術后7 d對照組(n=30)實驗組(n=30)t 值P 值745.36±112.41 659.41±98.47 3.150 0.003 614.03±94.56 510.36±84.23 4.484<0.001 186.45±39.47 132.23±34.26 5.682<0.001 85.13±21.35 36.42±18.46 9.453<0.001
實驗組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組別 術后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對照組(n=30)實驗組(n=30)t 值P 值77.23±12.56 68.43±10.28 2.970 0.004 12.29±1.85 9.68±2.09 5.121<0.001
對照組和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分別為40.00%、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腹脹腹痛發生率上,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對比[n(%)]
消化道穿孔患者術前普遍存在潰瘍,由于能量、蛋白質的攝入不足,營養狀態較差[5]。通過手術可排出腹腔內污染物質,但是手術也會對身體造成創傷,抑制腸道功能,影響術后恢復[7]。以往臨床較多使用腸外營養支持,對改善營養不良和減輕胃腸道功能障礙具有明顯作用[9]。然而腸外營養會抑制消化道腺體的釋放,引起一系列并發癥。近年來腸內營養逐漸替代腸外營養,得到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廣泛認可支持。
臨床研究發現,早期腸內營養有利于胃腸消化道腫瘤患者術后恢復,保護腸黏膜的完整性,保持腸粘膜屏障功能,調控正常菌群,防止腸道菌群遷移,減腸外營養帶來的不良反應。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來源于肝臟所合成的,是體現消化道疾病患者營養狀態的有效指標。從該次研究看出,實驗組術后第3 天、第7 天的總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表明早期腸內營養輔以優質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消化道穿孔患者術后營養狀況。早期腸內營養通過加快病人體內肝臟合成蛋白的速度,抑制蛋白分解,進而改善患者營養水平。腹腔感染、彌漫性腹膜炎均會導致白細胞介素-6、超敏C 反應蛋白水平的上升,此類炎癥指標反映了機體感染和炎性水平嚴重程度。該次研究中,實驗組術后第3 天、第7 天的白細胞介素-6 水平(659.41±98.47)ng/L、(510.36±84.23)ng/L 低于對照組的(745.36±112.41)ng/L、(614.03±94.56)ng/L;同時術后第 3 天和第7 天的超敏 C 反應蛋白水平 (132.23±34.26)mg/L、(36.42±18.46)mg/L 低于對照組的(186.45±39.47)mg/L、(85.13±21.35)mg/L。康麗學者[10]研究中將早期腸內營養應用于上消化道穿孔患者中,結果顯示腸內營養組白細胞介素-6(498.24±78.85)ng/L、超敏 C 反應蛋白水平(32.39±16.48)mg/L 低于腸外營養組(610.26±88.98)ng/L、(86.38±19.26)mg/L,和該次研究結果一致。表明早期腸內營養輔以優質護理可降低患者的炎癥狀態。早期腸內營養通過增加機體的合成代謝,有效降低機體炎性反應[11]。
同時該次研究中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這是因為早期腸內營養降低了自鼻腸管吸收的胃液量,減少了術后腸梗阻持續時間,增加蛋白質和能量的攝入,從而降低并發癥風險[12]。從該次研究結果看出,實驗組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通過早期腸內營養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同時輔以優質護理措施控制了并發癥的出現,患者身心愉悅,從而加快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EEN 干預輔以優質護理措施應用于消化道穿孔患者術后,可以明顯減輕炎癥狀態,改善營養水平,控制并發癥的出現,加快術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