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淄博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山東淄博 255120
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主要病理機制為慢性炎性反應,通常累及全肺,對肺實質組織形成廣泛性破壞,中老年為主要發病人群,據數據顯示,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人數高達四千萬人,是影響公共衛生的重要疾病之一[1]。患者多因胸腔積液、肺心病、吸煙等導致呼吸肌麻痹,肺通氣功能出現障礙,促使呼吸衰竭患者病死率升高[2]。有效的護理干預不僅關系患者機體功能恢復,同時關系護理工作質量的提升,尤其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為老年人,合并基礎疾病的概率較高,更加需要高質量護理[3]。優質護理以常規護理為基礎,加強基礎護理干預,深化護理內涵,對于護理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該文將 2018 年 3 月—2020 年 3 月選取的 82 例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就優質護理干預在該疾病中的具體作用進行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82 例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為觀察對象,使用電腦隨機對其進行分組,每組 41 例。對照組男 20 例,女 21 例;年齡 46~77 歲,平均年齡(61.2±1.8)歲。觀察組男 22 例,女 19 例;年齡45~76 歲,平均年齡(61.1±1.6)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2013 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規范》中診斷標準[4];②合并呼吸衰竭;③對研究內容、風險知情,自愿參與;④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肺間質病變;②合并肝、腎臟等功能障礙;③合并免疫系統疾病;④合并惡性腫瘤;⑤顱內高壓、蛛網膜下腔出血[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及時藥物更換、患者病情反饋、心理疏導、對癥支持等。對患者進行口頭健康教育,給予家屬健康知識講解等。
觀察組優質護理:(1)組建優質護理小組,對入組護理人員進行統一培訓。(2)優質護理實施。①護理人員每日定時跟隨主治醫師查房,依據病情變化隨時調整護理方案,詳細記錄皮膚顏色、溫度數據、水腫等情況,針對異常情況及時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謹遵醫囑實施藥物治療,觀察用藥不良反應,情況嚴重者立即停用。②協助患者早期活動。治療早期協助患者進行上下肢被動活動,對后背實施震蕩、叩打,200 次/min,2 次/d,抬臀運動早晚進行,對于可耐受的患者,可于床上活動,鼓勵患者主動活動,如伸展四肢、上肢抓物上舉,每日訓練時間控制在15~20 min,責任護士全程陪伴,確保患者安全。③生理干預。對于接受機械通氣的患者及時調整體位,抬高床頭,促進氣管內分泌物排出,每間隔2 h 協助患者翻身1 次,非機械通氣時間指導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減少呼吸機肺炎發生率。④實施護理操作前后需充分洗手并更換書套,避免對痰管造成污染,定期監測空氣,使用沖洗式牙刷實施口腔護理。⑤情志護理。護理人員采用解釋法、 正言法耐心開導患者,引導患者自覺調適情緒,實施心理暗示,以積極的態度感染患者,調動患者積極心理。調動家屬的力量,為家屬講解患者發生疾病后會出現哪些癥狀、 哪些心理感受,告知家屬如何在生活中鼓勵和安慰患者,如何進行生活照顧,進而為患者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⑥中醫護理。選定喘穴、肺腧穴、天突穴等,采用點揉法按摩,每個穴位按揉 3 次,2 次/d。
①干預前后肺通氣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FVC 比值。
②干預前后炎癥因子水平。血清白介素IL-1β、腫瘤壞死因子(TNF-α)、干擾素-λ(IFN-λ),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6]。
③干預前后血氣分析指標變化。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分壓(PaO2)。
④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量表,包括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服務方式、護理操作技術、病房巡視、護理效果 5 項內容,每項 0~20 分[7]。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兩組肺通氣功能均改善,觀察組FVC、FEV1/FVC、FEV1 水平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肺通氣功能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肺通氣功能對比(±s)
組別FEV1(%)干預前 干預后FEV1/FVC(%)干預前 干預后FVC(%)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41)對照組(n=41)t 值P 值43.49±9.23 43.56±9.11 0.035>0.05 60.98±9.36 52.30±9.01 4.278<0.05 55.68±9.74 55.80±9.57 0.056>0.05 73.29±9.73 62.18±9.05 5.354<0.05 61.20±9.88 61.34±9.76 0.065>0.05 85.50±9.82 76.69±9.44 4.141<0.05
干預后,兩組炎癥因子水平均下降,觀察組IL-1β、TNF-α、IFN-λ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pg/mL]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pg/mL]
組別IL-1β干預前 干預后TNF-α干預前 干預后IFN-λ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41)對照組(n=41)t 值P 值0.35±0.01 0.34±0.04 1.553>0.05 0.23±0.06 0.29±0.08 3.842<0.05 0.48±0.14 0.46±0.12 0.695>0.05 1.10±0.17 1.28±0.16 4.937<0.05 0.80±0.24 0.86±0.21 1.205>0.05 0.56±0.18 0.75±0.15 5.192<0.05
干預后,兩組 PaCO2水平下降,PaO2水平上升,觀察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氣分析指標變化對比[(±s),mmHg]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氣分析指標變化對比[(±s),mmHg]
組別PaCO2干預前 干預后PaO2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41)對照組(n=41)t 值P 值51.20±5.86 51.11±5.74 0.070>0.05 35.67±5.38 43.29±5.09 6.588<0.05 82.30±5.43 82.38±5.35 0.067>0.05 92.20±5.37 86.65±5.06 4.816<0.05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s),分]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s),分]
組別 護理服務態度護理服務方式護理操作技術 病房巡視 護理效果觀察組(n=41)對照組(n=41)t 值P 值18.78±1.14 15.45±1.27 12.494<0.05 18.00±1.46 15.44±1.28 8.442<0.05 17.89±1.34 15.60±1.21 8.122<0.05 18.24±1.07 16.00±1.22 8.839<0.05 17.87±1.11 16.79±1.08 4.465<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一類消耗性疾病,多發生于吸煙人群,病理改變呈現不可逆性,病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8]。重癥患者氣道阻塞加重,通氣功能障礙,導致出現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未經及時救治的患者誘發呼吸衰竭的概率較高,一定程度增加患者病死率[9]。對于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臨床多實施正壓通氣治療,以糾正缺氧癥狀,減少二氧化碳潴留,促進肺功能恢復。相關研究指出,治療效果與護理質量密切相關,此類患者多身體機能退化、自愈能力差,提高護理質量顯得尤為必要。為提高護理質量,該科室逐漸探索采用優質護理干預模式[10]。
馬茜茜等[11]在相關研究中指出,觀察組患者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 (FEVl%pred) (62.44±17.78)%明顯優于對照組。該文統計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 FVC、FEV1/FVC、FEV1(85.50±9.82)%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與馬茜茜研究結果相一致。優質護理干預過程開展針對性生理干預,通過調整體位及運動鍛煉,減輕患者呼吸障礙,主被動訓練可增加患者咳嗽力度,促進痰液排出,對于肺通氣功能改善具有顯著作用[12]。慢阻肺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多因素過程,發病過程肺部組織中巨噬細胞增多,大量釋放炎性因子,進一步損傷肺部組織,造成肺功能不可逆性破壞。觀察組IL-1β、TNF-α、IFN-λ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優質護理干預過程加強生理干預,于機械通氣時間及非機械通氣時間分別實施相應干預措施,使護理干預方法更具針對性,促進分泌物及時排出,定期監測空氣質量,維護口腔健康,加強感染預防工作,均對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降低具有一定作用。血氣分析是評估呼吸功能的主要指標,也是呼吸系統疾病治療效果的主要判定標準。觀察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優質護理更專注干預細節,相關研究指出,體位調整、對癥護理、呼吸鍛煉均可改善患者肺活量,促進氧氣吸入、二氧化碳排出,改善血氣分析指標。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情志護理的實施有助于患者悲觀情緒的改善,按摩護理可促進患者身心放松,提高舒適度。患者肺功能改善,呼吸改善,舒適度提高,滿意度隨之上升。
綜上所述,對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可顯著改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