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亞娜
菏澤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手術室,山東菏澤 274000
母乳是新生兒最天然的食品,可以為其提供全面的營養。然而,調查顯示[1],新生兒出生后42 d 內的純母乳喂養率僅為63%,4 個月內的純母乳喂養率則不足36%。目前,如何提高母乳喂養質量已成為婦產科學者研究與探尋的焦點[2]。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母乳喂養指南中認為[3],母嬰皮膚接觸利于提高母乳喂養率,且早期母嬰皮膚接觸能夠延長母乳喂養的持續時間。有學者發現[4],早期母嬰皮膚接觸不僅能夠提高母乳喂養率,且對于子宮復舊也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現階段一些國外發達國家已開展母嬰早期接觸,但國內普遍采用傳統措施進行護理[5]。為了進一步保證產婦的恢復效果與新生兒喂養質量,2018 年9 月—2019 年8 月該院對251 名初產婦實施了早期母嬰皮膚接觸護理,并對母乳喂養與子宮復舊情況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502 名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單胎,足月妊娠;初產婦;自然分娩;產婦自愿參與該次研究,并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該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嚴重妊娠合并癥或并發癥;剖宮產;新生兒不良圍產結局;新生兒嚴重黃疸或感染性疾病;產婦凝血功能障礙,或患有免疫系統疾病;產婦有溝通障礙或有精神疾病史。
以隨機數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與研究組,各 251 名。對照組:年齡 22~34 歲,平均(25.3±2.3)歲;孕周 37~42 周,平均(39.3±1.2)周;新生兒體質量為 2 500~3 900 g,平均(3 152.6±55.8)g;1 minApgar評分為 9~10 分,平均(9.6±0.2)分。
研究組:年齡 21~34 歲,平均(25.4±2.2)歲;孕周37~42 周,平均(39.2±1.3)周;新生兒體質量為 2 500~3 900 g,平均(3 150.5±55.0)g;1 minApgar 評分為 9~10分,平均(9.5±0.2)分。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即新生兒娩出斷臍后,將其轉移到輻射保暖臺上,消毒臍帶,清潔身上的羊水,并行腳印采集、測量身高體重等一系列產科護理措施。處理完成后抱回產婦身旁,并用棉被包裹保溫,注意新生兒頭部保暖,指導產婦注意臥床休息。研究組則采取早期母嬰皮膚接觸護理,具體方法如下。娩出新生兒后,助產士馬上將其呈仰臥位放于產婦的腹部,取干凈的治療巾擦拭新生兒身上的血跡與羊水,清潔頭部后戴好保暖帽,觀察臍帶搏動情況,完成搏動后開始斷臍。新生兒斷臍后將其呈俯臥位放在孕婦胸前,注意調整頭部,使其偏向一側,避免干擾呼吸。指導產婦用雙手抱住新生兒,并進行母嬰皮膚接觸,期間以棉被保暖,時間為90 min。之后再將新生兒轉移到輻射臺上進行常規產科護理措施,結束后將包裹好的新生兒送回病房。
①通過軟尺測量產婦產后24 h 與48 h 時的宮底高度,即恥骨聯合上緣與子宮底最高點間距,計算下降程度,以便對比子宮復舊情況。②對比兩組母乳喂養開始時間與新生兒吮吸持續時間。③隨訪6 個月,對比兩組產婦的喂養方式,包括:純母乳喂養、人工喂養、混合喂養。其中純母乳喂養是指除母乳外,不給予嬰兒任何液體或固體食物,包括水。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者轉換為正態分布后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產后24 h 時子宮復舊情況(宮底高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48 h 時兩組子宮復舊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后 24 h 與 48 h 時的子宮復舊情況對比[(±s),cm]
表1 兩組產婦產后 24 h 與 48 h 時的子宮復舊情況對比[(±s),cm]
組別 產后24 h 產后48 h研究組(n=251)對照組(n=251)t 值P 值1.65±1.05 3.20±1.52 13.293<0.001 1.52±1.02 1.56±1.00 0.444 0.658
研究組母乳喂養開始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吮吸持續時間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開始時間與新生兒吮吸持續時間對比[(±s),min]
表2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開始時間與新生兒吮吸持續時間對比[(±s),min]
組別 母乳喂養開始時間 新生兒吮吸持續時間研究組(n=251)對照組(n=251)t 值P 值37.15±5.65 77.52±10.65 53.051<0.001 23.65±10.20 10.52±5.32 18.082<0.001
研究組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人工喂養與混合喂養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的喂養方式對比[n(%)]
我國是全球人口基數最大的國家,每年新增的人口數量位居全球前列。母乳喂養是影響人口質量的關鍵性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母乳中含有嬰兒成長發育的各種營養成分,是嬰兒最為天然的食物,且母乳喂養對于產婦、家庭與社會均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我國兒童發展綱要中提出,嬰兒母乳喂養率以省為單位達到85%[6-7]。然而,近年來隨著生育年齡的推遲,以及產婦對于喂養知識認識的缺失,導致母乳喂養效果并不理想[8-9]。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聲明,新生兒出生后母乳喂養時間越晚,死亡風險也會隨之增高,盡早實施母乳喂養對于保障新生兒成長發育具有重要的意義[10]。有研究發現[11],新生兒首次覓食反射時間為分娩后20~40 min,盡早實施母嬰皮膚接觸,可以及時發現新生兒覓食征象,并刺激泌乳素與催產素分泌,繼而提高母乳喂養率。然而,現階段國內產婦與新生兒常規皮膚接觸時間較短,無法有效刺激新生兒覓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母乳喂養情況。學者李秀麗等[12]對90 名新生兒分別應用了產科常規護理與常規護理聯合母嬰早接觸式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聯合干預組母乳喂養開始時間 (37.15±7.79)min 低于常規護理組(77.64±18.46)min;吮吸持續時間(23.66±11.73)min 高于常規護理組(10.72±8.01)min,這與該文研究結果相近。該研究對251 名初產婦實施了早期母嬰皮膚接觸護理,研究組母乳喂養開始時間(37.15±5.65)min 低于對照組 (77.52±10.65)min (P<0.05),新生兒吮吸持續時間(23.65±10.20)min 高于對照組(10.52±5.32)min(P<0.05)。隨訪 6 個月,研究組純母乳喂養率84.86%高于對照組66.93%(P<0.05),人工喂養與混合喂養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早期母嬰皮膚接觸能夠改善新生兒的母乳喂養狀態,這可能與早期皮膚接觸提高了新生兒對于母體溫度、 觸摸與氣味刺激反應的敏感度有關,繼而延長了清醒時間,促進主動覓食行為。同時,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利于刺激新生兒盡早吸吮,增加了產婦腦垂體對泌乳素的分泌量,建立起泌乳反射,進一步提高了母乳喂養率。
子宮復舊是指胎盤娩出后子宮狀態逐漸恢復至妊娠前的變化過程。產婦分娩后,宮底平臍,產后第1 天與第2 天時下降范圍應為1~2 cm/d,而影響產后子宮復舊的原因包括非母乳喂養、剖宮產、產后恢復不當等[13-14]。子宮復舊不良屬于產后常見病,不僅能夠引起晚期產后出血,還可以延長產后惡露時間,增加產褥期感染、慢性婦科病等問題的發生率。學者梁秋霞等[15]對200 名正常分娩的新生兒應用了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并與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對比,結果顯示行早期母嬰皮膚接觸組的產婦產后24 h 子宮復舊 (1.65±1.23)cm 低于對照組(3.20±1.59)cm。該文研究中,研究組產后 24 h時子宮復舊情況(宮底高度)(1.65±1.05)cm 低于對照組(3.20±1.52)cm(P<0.05)。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可以促進新生兒頻繁吸吮,這種吸吮不僅能夠加強吸吮反射,還可以通過刺激乳頭神經末梢,促進腦垂體釋放大量催產素,利于子宮盡快恢復。
綜上所述,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可以加快初產婦子宮復舊速度,提高母乳喂養質量,且操作簡便易行,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