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萍
內容摘要:中國瓷器歷史悠久,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舞臺上都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其美學風格也因為不同的時代背景而有所不同。宋代陶瓷藝術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巔峰時期,由于其穩定的社會環境,經濟與技術的高效發展,“士”階層的興起,文化藝術百花齊放等等因素,為宋瓷的興起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形成了與唐代注重附飾相反的一種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審美風格。
關鍵詞:宋瓷 美學風格 簡潔
中國瓷器歷史悠久,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舞臺上都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其美學風格也因為不同的時代背景而有所不同。
1.宋瓷美學風格溯源
1.1政治因素
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結束了動蕩的五代十國,建立了宋朝,結束了戰亂。宋朝統治者為了防止分裂割據的亡國悲劇,抑制武將的發展,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政策,大大提高了社會的整體文化水平,人們的思想和審美水平也得到了一個大的提升。此外,相比于唐朝,宋朝要減輕了人們的徭役賦稅,并且鼓勵發展農業、手工業、商品經濟的發展,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在人們物質環境穩定的前提下,也極大地推動了瓷器生產技術,使得宋朝出現了大批的精美絕倫令人驚嘆的陶瓷作品。
1.2經濟因素
宋朝時期,社會環境極為穩定,商品經濟發展高度繁榮,統治者大力鼓勵并扶持商業的發展,使得城市的經濟發展迅猛,商業規模也隨之擴大。紙幣“交子”的出現,“宵禁”的取消,瓦市等娛樂場所的興起,以及“坊”“市”界限的打破,對外貿易的發展,各行各業的百花齊放,無不刺激著宋代生產力水平與經濟的高度發展,整個社會繁榮穩定,欣欣向榮。這就使得宋代陶瓷業在不論是在生產技術方面還是瓷器美感方面都獲得巨大的提升,宋代建立了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等五大名窯和各具特色的定窯系、建窯系、耀州窯系、龍泉窯系、景德鎮窯系、磁州窯系、鈞窯系等七大窯系。官窯民窯相互激蕩,生產水平的高度發展,使得宋代的陶瓷的審美價值在我國歷史上譜寫出了華麗的篇章。
1.3思想文化因素
宋代統治者采取“以文治國”的政策,如此便一時刮起了舞文弄墨的社會風氣。比如宋代的四大閑事“插花”“點茶”“熏香”“掛畫”都對陶瓷的造型藝術水平有著很高的要求,尤其是上流社會對文化品鑒的追求,使得整個社會也刮起強烈的效仿之風。宋徽宗喜歡用建窯的兔毫盞來點茶,并且強調“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实鄣膶徝廊∠蛞约霸u價,極大地影響這個時期陶瓷的美學風格。
此外,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注重道家思想,宋徽宗也曾自稱“道君皇帝”,便使得道家的“自然天成”“無為”一時之間在宋代盛行,這種道法自然也極大影響著宋瓷的審美風格,使得宋瓷整體上呈現出一種清新自然、簡單淳樸、宛如天成的美學風格。
2.探析宋瓷之美
2.1簡潔之美
與唐時期注重瓷器的滿雕密飾不同,宋代的瓷器總體上呈現出注重“極簡主義”的美學風格,而這種風格主要體現在造型、裝飾、構圖三個方面。首先,宋代瓷器大多都是造型簡約洗練,且無多余綴飾。比如定窯的生產的白瓷茶托子,汝窯天青釉的筆洗等,它們在造型輪廓方面線條流暢簡潔,并無繁重的綴飾。除此之外,宋瓷在構圖方面呈現出一種簡潔疏朗、大量留白的藝術特色,宋瓷在點綴方面可能只是一朵梅花,一片葉子,其后大量留白,這便完美地體現了宋瓷的極簡主義。
當然,為了更加凸顯宋瓷的簡潔之美,我們可以從歷時性與共時性兩個方面來進行比對。從歷時性來看,如元青花,受西亞藝術的影響,其滿雕密飾的特點極為突出。明代萬歷穿花龍鳳紋青花五彩盤,清代乾隆各色釉彩大瓶,在色彩與構圖上呈現出一種鮮艷奢華的美學風格,如此一來便與宋代瓷器素雅簡約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從共時性來看,在12世紀(也就是南宋時期)伊朗生產的陶器和英國生產的琺瑯器,這些器物不論是在造型,色彩,裝飾方面都是極為注重附飾的,與宋瓷的簡約樸素的風格可以說說完全相反的,宋瓷以其精美的工藝,簡單優雅的美學風格引領了當時的風尚。
2.2古雅之美
在宋代,許多瓷器都具有古雅的美學特點,而這一特點形成的來源便是該時期的崇古風潮。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鑒藏高峰,當然這個時期的收藏熱潮與皇家的大力支持和知識分子主導和參與是密切相關的。北宋時期形成了金石學,金石學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繪圖、拓文、考證與辨釋的著作,如金石學的開創者歐陽修的《集古錄》,趙明誠的《金石錄》、呂大臨的《考古圖》等等,除此之外,以當時的宋徽宗校撰的三十卷《宣和博古圖》作為最高峰的標志。
那么如此盛行的崇古風尚,也一定會在宋瓷的美學風格上有所折射。宋時期在這種鑒藏的熱浪之下,宋瓷也大力模仿商周時期的器物,比如宋代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其造型也是模仿了先秦時期是青銅尊;還有宋代官窯琮式瓶、北宋景德鎮窯青白瓷琮式瓶就在造型上也是模仿和傳承了良渚文化玉琮的造型。
在崇古風尚盛行的宋代,其瓷器也是借鑒模仿了商周時期器物之造型,使得宋代瓷器逐漸形成了古雅的美學風格,也使宋瓷形成了特有的造型意蘊和審美風格。
2.3自然天成之美
宋瓷對自然天成、清新自然的審美追求可以說是用各種技藝來體現,不論是在釉色上還是在裝飾造型方面,在中古瓷器史上可以說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位。
一方面,體現為對開片、窯變釉等“自然”變化的有意識利用。開片的形成,起初是由于器物在高溫焙燒下產生的一種釉表上的缺陷,后來被有意識地利用為器物上的裝飾,其中,以官窯和哥窯生產的瓷器的開片為勝,并且各有其特色。官窯生產的瓷器在瑩潤如脂的粉青、月白色的釉面上,大片大片的裂紋扶疏伸展,縱橫飄逸;那么哥窯的開片相比較官窯來講更加緊密,且其釉面的“冰裂紋”蔓延整件器物,自然交錯,似湖面的冰裂千變萬化,有種金絲鐵線的效果,自然天成,非人力所能為。另一方面,吉州窯的木葉紋盞,也體現出了對自然美的追求。木葉紋盞是民間工匠發前人之未想,將天然的、普通的樹葉通過一定的技藝處理裝飾在碗盞的內壁,葉片的位置不做規定,隨意安置,盞內的裝飾葉片姿態、朝向十分自然,清晰生動的葉脈與漆黑的盞形成了絕佳的對比,妙趣橫生,就仿佛是一枚大自然的書簽封存于盞內,對大自然的模擬再現。
《莊子·秋水篇》里“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笔窃趶娬{說不要以人工之巧來取代天然之趣,而宋瓷則是最大程度上遵守了這一法則。故而,宋代造物藝術尤其是瓷器對這種天然之美、清新雅致、自然秀美的追求引人注目、令人動容。
2.4細膩含蓄之美
宋瓷的細膩含蓄之美突出體現在青瓷上。“細膩”二字,體現在宋代青瓷將瓷釉的質材之美發揮到極致,充分體現傳承了先秦時期《考工記》中“材有美”的理念。汝、官、哥、鈞、龍泉、耀州窯等,為我們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青”色之美,“青”瓷不同窯燒制出的青色有不同的效果,有粉青、月白、灰藍、天青、梅子青等。宋代青瓷既溫潤靜謐、意蘊深沉,又各有差異,各盡其妙,充分體現出了“君子和而不同”風范,極具細膩韻致之美。除了這些釉色的細膩變化,宋代瓷器還運用了一些裝飾的手法,進一步增加色彩的層次對比性,比如說龍泉窯所生產的瓷器就運用“出筋”的技法,在瓷器的表面布置凸起的棱線,使得白色的胎骨在青釉下若隱若現;再比如,耀州窯運用刻花“偏刀”的技藝,使得瓷器表面產生淺浮雕的效果,瓷器表面釉色濃淡不一,形成微妙的對比,充分體現出了宋代制瓷的“于細微處見精神”的審美風格。
“含蓄”二字,則是指美的蘊藉與雋永?!?4詩品》中的“含蓄”是中國古代意境的主要美學特征,這一品強調含蓄必須以自然為基點,方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妙。比如景德鎮窯的青白瓷由于其釉色溫潤,輕薄細潤,被稱為饒玉。總之,細膩含蓄的美學風格可謂是被宋瓷展現得淋漓盡致。
2.5生機與抒情之美
宋代瓷器的生機感之美,主要體現在表現手法與表達效果兩方面。從表現手法來看,宋瓷的裝飾極盡巧思,有單色釉、窯變釉、開片、刻花、劃花、偏刀、印花、貼花、木葉紋等多種方法,宋瓷在藝術上追求美的多樣性、變化性,其表現手法之豐富,可謂是空前絕后。同時,生機感除了體現在表現手法上的新式迭出之外,還體現在表達效果的生機盎然之上,如宋代官窯的龍紋瓶也是借鑒了剪紙貼上施釉的方法,非常具有生機感。
而抒情性往往與生機感相伴而生,充分體現在了宋代的各種工藝美術品之上,在宋代瓷器中,無論運用了何種裝飾手法,無不線條流暢灑脫,紋樣自然生動,抒情性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另一傳統特點,比如李澤厚《美的歷程》也指出:抒情性是中國美學的傳統特征之一,他在另一部作品《華夏美學》中,還專寫有“美在深情”一章。宋代磁州窯嬰戲枕和童子垂釣枕所飾嬰戲,貼近生活,趣味橫生,這便是通過對美好事物的生動再現,來抒發對生命、對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對于幸福的向往,對未來的希望,在宋代工藝美術品上十分常見。
3.結語
宋代是我國古代陶瓷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穩定的社會環境,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以及文化的百花齊放,無不催動著宋瓷所特有的美學風格的形成。本文通過對宋代瓷器美學風格及形成因素進行比較全面的分析,并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實物圖片對宋瓷的美學風格進行探析,得出宋瓷具有簡潔古雅、自然天成、細膩含蓄、生機與抒情性等美學風格。當然,宋瓷之所以能夠如此輝煌,離不開文人對宋代造物的影響與宋人對生活精致化、藝術化的追求,更離不開知識階層與民間工匠對制瓷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宋代瓷器是我國古代瓷器審美風格的最高體現,也是優良民族技藝的積累和結晶,其審美價值對后世的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馮先銘.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文物出版,2004.
[2]葉喆民.中國陶瓷史[M].三聯書店,2006.
[3]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楊永善.陶瓷造型藝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李硯祖.造物之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6]陳雨前.中國陶瓷文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7]趙琳.元明工藝美術風格流變[D].復旦大學,2011
[8]李文杰.宋代瓷器的美學風格與特征[D].吉林大學,2007.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文學與藝術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