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澤輝 黃智斌 彭俊祥
1. 廣州番禺區(qū)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1400 2.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補土流派工作室,廣東 廣州 510120
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fā)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H)更提出了骨強度下降是骨質疏松癥的重要特征之一,骨強度在骨骼中反映主要為兩方面:骨礦密度和骨質量[1]。我國5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存在骨質疏松的人數(shù)達到1/3以上,本病已經成為日益嚴峻的公共健康問題[2-3]。而且該病所導致的椎體壓縮性骨折、骨痛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給家庭和社會醫(yī)保資源帶來巨大壓力(每年醫(yī)療費用估計需要150億人民幣)[4],因此防治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成為中國大健康戰(zhàn)略中的重要一環(huán)。
祖國醫(yī)學將本病歸屬為“骨痿”、“骨痹”范疇,早在《黃帝內經》時代就已經提出“骨痿”、“骨痹”的論述,如《素問·痿論》曰:“腎主身之骨髓……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fā)為骨痿”。《素問·長刺節(jié)論》曰:“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兩者臨床表現(xiàn)有一定的相互聯(lián)系,骨痿、骨痹都有骨節(jié)活動不利的表現(xiàn),骨痹有骨節(jié)疼痛、骨重不舉、肌肉萎縮并不明顯的特點,而骨痿則屢弱不用、肌肉萎縮明顯突出。兩者病性屬于虛實夾雜,病機各有側重點。骨痿主要責之于正虛,骨痹主要責之于邪實。兩者關系如《中醫(yī)內科學》所述:“痿為痹之始,痹為痿之漸”,骨痿與骨痹可以相互轉化或者共存。積極有效治療骨痿可避免發(fā)展成骨痹,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古代醫(yī)學本無“骨質疏松癥”的表述,根據(jù)疾病特點,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與古籍中記載的“骨痿”最相似,故現(xiàn)代中醫(yī)學者已據(jù)此形成學術共識[1],并認為本病主要病位在腎水,并與肝木、脾土兩臟相關,其中腎水虧虛是本病發(fā)生的主要病機,其實治療上除了補腎水壯骨髓之外,《黃帝內經》根據(jù)水土相克理論在《素問·痿論》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治痿獨取陽明”之法,可惜目前學術界對于這方面的研究仍存在闕如,本文將通過五行理論中“土克水”角度重新梳理、認識“骨痿”病因病機,并闡述“治痿獨取陽明”在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中具體運用方式,茲論述如下。
“土克水”的“克”字有制約、抑制的含義,制約目的是防止“太過”,起到保護作用;抑制具有阻礙的特性,存在損害效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央生濕,濕生土”,“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北方生寒,寒生水”,“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5]。故“土”代表著濕、肉、脾,“水”代表者寒、骨、腎,“土克水”反映的是濕、肉、脾與寒、骨、腎的保護與損害并存的雙向關系。
疼痛、脊柱變形和發(fā)生脆性骨折是POP主要臨床表現(xiàn),屬于全身骨骼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之一,中醫(yī)學將其歸入“骨痿”范疇。目前對于“骨痿”的病機認識為腎精不足、骨失滋養(yǎng),但《素問·痿論》認為“骨痿”不是直接形成,是繼發(fā)于“肉痿”,“肉痿”是因大熱(天)、久居濕地(地)和遠行勞倦(人)傷及脾胃,脾胃虧虛,則元氣不足而陰火大盛,脾胃虧虛則濕氣下溜入肝腎,陰火被濕所郁,化熱內伐肝腎精血,肝腎精血虧虛,無以柔筋生骨,則成“骨枯”,骨枯日久則骨不藏髓,髓虛而足不任身,發(fā)為“骨痿”。《靈樞·經脈篇》中提出了“骨肉不相親”的理論,骨與肉是相互依存,“肉痿”與“骨痿”可互為因果關系,現(xiàn)代醫(yī)家把此理論應用至骨質疏松的臨床治療中[7],因此“骨痿”與“肉痿”是密不可分,兩者從病因病機的層面屬于“土克水”的五行邏輯關系。
從損害效應角度而言,“骨痿”中的“土克水”可分為4種形式表現(xiàn):①脾胃虧虛,濕氣下溜于肝腎,陰火化熱內伐,從而導致“骨痿”;②脾胃虧虛,則土不生金,金不生水,則絕腎精來源,加快“骨枯”發(fā)展為“骨痿”的進程;③脾胃虧虛則中氣衰,中氣衰則燥濕不相濟,陽明燥氣獨旺,太陰濕氣獨盛,燥旺傷精,濕盛傷肉,加重了“肉痿”“骨痿”的程度;④若陰火與濕氣相合而成濕熱,“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6]。
從保護作用角度而言,“骨痿”中的“土克水”包含了脾對腎的保護與肌肉對骨骼的保護兩個方面,脾為后天,腎為先天,中土健運,后天則可滋養(yǎng)先天,當脾胃虧虛,則先天失其滋養(yǎng),此外,后天不足,則先天需要代替后天的功能,從而維持正常的生理平衡狀態(tài),就會加速先天的消耗,故古人對于“骨痿”的認識為“大抵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則骨乏無力,是為骨痿”[6]。肌肉對骨髓的保護作用,減少骨髓因為應力作用導致受傷,而且骨骼肌含量與骨密度存在正相關關系,當骨骼肌含量上升可促進骨密度上升,反之亦然。肌肉的應力作用因此肌肉對于骨質具有保護作用,可以減少骨密度下降,對于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具有預防和促進康復作用[7-10]。
結合上述分析,總結出“土克水”與“骨痿”關系圖,見圖1。
脾胃均屬于中土,脾為太陰濕土,胃為陽明燥土,四肢稟氣于胃,但是胃的津液輸送到四肢,需要脾的升清的作用,如果脾不升清,則四肢無法得到水谷之氣的營養(yǎng),隨著時間推移,四肢肌肉開始萎縮,脈道堵塞,最終導致筋骨肌肉出現(xiàn)“廢用”狀態(tài)。若從“土克水”的角度進入認識“骨痿”,那么“土”對于骨骼而言具有保護與損傷并存的情況。陽明屬土,陽明旺則肌肉盛,陽明主束骨而潤宗筋,故對于“痿”的治療,歷代醫(yī)家從陽明入手,而“治痿者獨取陽明”在“骨痿”的論治中可以理解為從脾胃中土作用入手,在減少損傷方面需要補脾胃、瀉陰火,升陽除濕,燥濕相濟,恢復腎水之源;在加強保護方面需要補后天養(yǎng)先天,養(yǎng)氣血以骨正筋柔,壯肌肉以強骨骼。
“元氣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6]。脾胃健運是元氣充足的前提,補脾胃之法可以概括為運脾胃、健脾胃、補脾胃之氣、補脾胃之陰。運脾胃強調升降,如柴胡配枳殼、蒼術配厚樸、陳皮配半夏等;健脾胃強調吸收,如白術、茯苓、生姜、甘草等;補脾胃之氣所選藥物有黃芪、人參、牛大力、仙鶴草等;補脾胃之陰所選藥物有山藥、玉竹、石斛、大棗、靈芝等。

圖1 “土克水”與“骨痿”關系圖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rkeyshui“and “Bone atrophy”
“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6],元氣虧虛則陰火大盛,“火旺水虧,則腎宮干凅,何能充足于骨中之髓耶。骨既無髓,則骨空無力,何能起立以步履哉”[11]。因此,瀉陰火“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6],即在補益元氣的前提下,可用生地、酒洗黃柏、知母等甘寒之劑以瀉陰火。
“大抵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臟之氣不生。脾病則下流乘腎,土克水則骨之無力,是為骨痿”[6]。李東垣認為骨痿的病因是脾胃虛弱,陽氣不生,因此提出適用辛甘味的藥物來滋養(yǎng)胃氣,用升陽之品恢復生之之氣。升陽是通過少陽春生之氣,引導下陷的脾氣上升,脾氣皆助少陽之氣恢復升清的功能,從而把陷入肝腎的濕氣得以升騰消除,此為升陽除濕之法,符合少陽春生之氣特點的藥物多為風藥,而且風能勝濕,臨床常用藥物有羌活、獨活、柴胡、升麻、防風、葛根、川芎、蒼術、菖蒲等。
“太陰性濕,陽明性燥,燥濕調停,在乎中氣。中氣旺則陰陽和平,燥濕相得;中氣衰則陰陽不交,燥濕偏見”[12]。脾胃旺則中氣旺,脾胃衰則中氣衰,中氣對于燥與濕的調節(jié)起到關鍵作用,中氣衰則太陰與陽明分離,從而導致燥濕偏見情況。太陰獨濕需要在補土之中,使用升陽除濕之法來處理。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陽明獨燥則進飲食僅足以潤其燥,而不能佐水之沋渥,因此需要在補土之中,加入甘涼之藥以潤陽明燥熱,如玄參、甘菊、石斛、知母、生地等,陽明燥熱得潤則津液自生,“于是灌注于五臟之間,轉輸于兩足之內”[11]。兩足之內為太溪穴所在,太溪為腎之原穴,從而達到佐水之沋渥的效果。
肺為華蓋,水之上源,脾胃虛弱,則土不生金,上焦之氣必不足;陰火與濕氣相合而成濕熱,“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6]。因此恢復腎水之源在于治肺,東垣有言“當先助元氣,理治庚辛不足”[6],可選用東垣清燥湯,黃芪配生脈飲可補元氣、瀉燥熱、補水之上源,同時可以清肅燥金;用酒洗黃柏來補腎水,瀉腎燥。
脾為后天,腎為先天,中土健運,后天則可滋養(yǎng)先天,《靈樞·營衛(wèi)生會》:“營出中焦”,脾是氣血津精液生化之源,腎要靠脾供養(yǎng),才能充盈。傳統(tǒng)的中醫(yī)治療思路認為骨病當宜“腎虛”論治,但是后天充足,腎精才有源,所以“骨痿”之病似在腎,實際還是在于后天脾土。補后天可選擇藥物眾多,對于骨質疏松研究有效的藥物為黃芪、人參、山藥等,中藥藥理研究顯示,黃芪能顯著提高腰椎、股骨頭骨密度,并且血鈣、磷、骨鈣素、堿性磷酸酶水平亦顯著上升[13]。人參有一定預防去卵巢大鼠骨量丟失的作用[14]。山藥具有一定類雌激素樣抑制骨質破壞的作用[15]。
從經絡層面而言,十二正經為后天經絡,奇經八脈為先天經絡,十二正經氣血充盛時候,氣血可以蓄積在奇經系統(tǒng)中,當十二正經氣血不足時候,奇經系統(tǒng)可以把氣血及時補充至十二正經中,此為后天養(yǎng)先天,先天助后天的關系。
在骨痿方面,陽明經與沖、帶、督脈三條奇經關系非常密切。陽明是五臟六腑的水谷之海,起到滋潤宗筋的效果。沖脈是經脈之海,與陽明脈會于宗筋。宗筋是陽明與沖脈的延伸,歸帶脈所管,絡于督脈。陽明虛弱,則宗筋松弛,帶脈無法約束宗筋,進而導致宗筋無法“束骨利關節(jié)”,因而導致“足痿不用”。
因此,在經絡層面而言,補后天養(yǎng)先天可以理解為補陽明來養(yǎng)沖脈、帶脈與督脈,陽明具體的補法為“補其滎,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5]。陽明滎穴屬水,具有補陰退虛熱之效果,從藥物選擇可選用甘寒之品,如石斛、石斛、生地等,“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通其俞”需要條暢陽明經絡中的氣,從用藥上需要通暢陽明經腑之氣,藥物可以選擇石膏、厚樸、枳實、大黃等。在骨痿層面,虛在氣血,實在濕與熱,陽明為燥金,金生水為順,火克金為逆,因此“調其虛實,和其逆順”,補陽明氣血,清陽明濕熱,促金生麗水,泄陽明之火以防其邢金,綜合而言,可用東垣清暑益氣湯合加味金剛丸(萆薢、木瓜、牛膝、菟絲子、杜仲、肉蓯蓉)以治之。
通過后天補先天,氣血得生,生而得保謂之養(yǎng),“謹和五味,骨正柔筋,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shù)廊绶ǎL有天命”[6]。“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5],養(yǎng)氣血關鍵在于“謹和五味”。過酸傷筋、過甘傷肉、過咸傷骨與傷血,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高氯化鈉可以使骨量減少,由于過度鹽的攝入,會增加鈣從尿中排出,并且導致內環(huán)境出現(xiàn)過度酸化情況,酸化的內環(huán)境會激活破骨細胞活性,促進了骨吸收。因此生成的氣血得以持續(xù)性養(yǎng)筋骨,關鍵是在“味”層面進行干預,生活中飲食方面避免過食酸、甘與咸,對防治骨質疏松癥具有重要的意義[16]。
研究表明骨質疏松與肌肉含量存在相關性,肌肉量每增加一個標準,骨質疏松癥發(fā)生率下降約1/3,因此,維持骨骼正常形態(tài)與骨密度的關鍵因素中提高肌肉含量和保持肌肉越來越被重視。其作用機制為骨骼中的骨細胞(主要為成骨及破骨細胞)作為肌肉的應力感受器,肌肉通過收縮產生的力作用在應力感受器上,促進成骨細胞生長,增加人體骨密度,改善骨質疏松,肌肉越發(fā)達,骨密度越高,在治療骨質疏松癥需要兼顧骨骼與肌肉,在增加肌肉肌力同時,骨密度亦增高[17-19]。亦有研究建議50~70歲人群當關注下肢肌肉含量提高,以利骨量提高[20]。因此,壯肌肉需要貫穿骨痿防治體系中。
壯肌肉目的在于鞏固骨骼,保護骨骼,減少骨量的流失。進行合理運動鍛煉是“壯肌肉”最有效的手段,其中全身振動訓練對于骨質疏松人群而言,是目前指南推薦的最安全的鍛煉方法[9]。此外,強肌訓練還包括阻力和力量鍛煉、多模式鍛煉、水中鍛煉、日常鍛煉(慢跑、爬樓梯、踏步等)、站樁等,指南提出各種鍛煉方法對于骨質疏松的防治都是有益處的,要結合自身的身體狀況,采取最適合的方案[9-10]。
“骨痿”不是直接形成,是繼發(fā)于“肉痿”,又互為因果,因此“骨痿”與“肉痿”是密不可分,兩者從病因病機的層面屬于“土克水”的五行邏輯關系。因此,“治痿者獨取陽明”在“骨痿”的論治中可以理解為從脾胃中土作用入手,在減少損傷方面需要補脾胃、瀉陰火,升陽除濕,燥濕相濟,恢復腎水之源;在加強保護方面需要補后天養(yǎng)先天,養(yǎng)氣血以骨正筋柔,壯肌肉以強骨骼。